班玉梅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出現,初中地理教學改革成為必然發展道路,而從實際改革狀況來看,思想觀念不夠先進、教學方式不夠新穎等問題仍然存在。基于這些問題,文章立足于素質教育思想,從扭轉教育觀念、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和開拓教學范圍四個主要方面,探尋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有效對策,改革和創新地理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
關鍵詞:素質教育;初中地理;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5-010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5.036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強調,要認真貫徹和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升教育質量。而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科目,地理學科理應成為踐行和落實素質教育思想的主力軍。基于此,初中地理教師要關注和重視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素質教育理念為主要參考依據,努力探尋高質量和高效率的地理教學舉措,構建起一個完善的地理素質教育體系。
一、素質教育視域下初中地理教學改革中的現存問題
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開啟改革浪潮,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地理教學改革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阻礙了改革的步伐,對地理教學產生消極影響。從思想觀念上來看,部分教師還未擺脫傳統思想的禁錮,他們雖然意識到改革和創新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信息滯后、觀念落后等情況,難以跟隨社會的發展趨勢實施地理教學計劃,導致地理教學無法實現既定目標。
從教學內容上來看,內容單一是當前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一些地理教師完全按照教材中的編排順序實施教學,未能充分考慮初中生的接受能力、知識建構能力等,教學內容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從教學方式上來看,單向灌輸式、講解式教學方式仍舊存在,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性較弱,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強,在這種情況下,地理課堂缺乏活躍性,教學效果自然難以與預期目標相吻合[1]。
總之,在素質教育視域下,初中地理教學改革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師要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展開高水平的改革和教學活動。
二、素質教育視域下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有效對策
(一)扭轉教育觀念,滲透素質教育思想
在課程教學改革中,教育觀念是影響教師教學行為和最終教學效果的關鍵元素。從前文的分析中可知,在現階段的初中地理教學中,部分地理教師的教育觀念相對落后,未能透徹地理解素質教育理念,更難以將其有效應用于地理教學實踐中。針對此種情況,為促進素質教育思想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教師可以在參與培訓活動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從而扭轉教育觀念,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和本質。
1.在教師培訓中了解新知識。對于教師來說,接觸和了解新知識和新思想是扭轉教育觀念的關鍵措施。那么,如何才能讓教師了解新知識?培訓活動是最佳選擇之一。作為教師的直屬領導部門,學校可在實施素質教育計劃的進程中,為地理學科教師提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通過舉辦教師培訓活動,向他們傳遞素質教育理念,幫助他們了解素質教育與地理教學之間的關聯,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擺脫舊思想和舊模式的禁錮。學校既要為教師提供集體學習和教研的機會,創建專門的素質教育教研工作室,讓教師在日常教研活動中共享教育信息和新的教育知識,也要邀請教育行業的專家和學者等作為培訓活動的主講人,將外界的信息和教育界最先進的思想和理念傳遞給教師,讓教師在聽講座、一對一面談、集體會議等多種形式中,了解地理素質教育的理念、具體實施辦法和發展方向等,進一步擺脫傳統思想的約束[2]。在培訓活動的反饋階段,也可以借助試講公開課的形式,對教師融合素質教育理念、開展素質教育活動的能力展開全方位的考查和評判,并依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設計針對性改革計劃,從而體現出教師培訓活動在課程改革中的價值和作用。
2.在教學實踐中積累新經驗。實踐是學習知識和積累經驗的主要途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能夠了解實際的教學情況,還能檢驗教學策略、教學活動是否有效,進而全面認知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為了真正構建起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地理教學體系,教師可以巧借教學記錄觀察表、課堂教學錄屏等手段和方式,記錄和展現教學過程,并在教學總結和自我反思階段,反復觀看記錄表和錄屏視頻,針對自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課堂教學使用的方法以及實際取得的效果等進行分析,明確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和出現問題的原因等,以此積累教學經驗,為課程改革找準切入口。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將教學實踐中獲得的信息和積累的經驗等與素質教育思想和觀念進行對照分析,通過教師集體研討、小組公開課等形式,分析自己在新授課、復習等階段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以便展開更具針對性的自省活動,這樣方可解決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將素質教育思想融于初中地理教學之中。
(二)優化教學內容,融合素質教育思想
1.用好教材資源。在課程教學改革的進程中,教學內容是否豐富、是否優質,是影響教學改革、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因而,為將地理教學與素質教育思想融合起來,推動地理課程的改革,教師要積極探尋優質且豐富的教學內容。而在這其中,地理教材是最主要且關鍵的教學資料,教師要根據地理教材的編排特征、知識結構以及初中生的學習規律,靈活地重組教材知識體系,依照實際的教學需求提煉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教材,由淺入深地解析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案例。而且,在素質教育視域下,教師要給予學生主動了解教材的機會,在課前預習、課堂導入以及課后復習等不同的階段,要求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和解讀,明確教材中知識出現的先后順序、教材編排的體例特征以及編寫者的實際用途等,讓他們能夠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抒發自身的真實感悟,對社會和自然界中的地理現象產生深刻的理解,促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和教材的引領下,形成自主學習和深入探究的習慣和意識,從而挖掘出教材的隱藏功能和價值,以此優化地理教學的內容[3]。
2.鏈接生活實例。初中地理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涵蓋了現實生活中的自然、人文現象,在地理教學改革過程中,以生活實例為素材開啟教學活動,是吸引學生關注、提升學生知識理解能力的有效舉措。鑒于生活實例與地理教學之間的關系,在教學準備期間,教師要針對新授課的內容和教學目標,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地理實例,將其制作為圖表、視頻等形式的教學素材,待做好教學準備后,便可將這些生活實例引入地理課堂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將地理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例結合起來,以直觀化的圖表數據和圖片、視頻等闡釋地理知識和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結構愈加完善,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再停留于表面。而從逆向思維來看,教師也要指導學生依據基礎理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主動搜集能夠闡釋和說明地理知識的真實自然現象、人文景觀、社會地理現象等,讓學生成為學習行為的主導者,主動做好知識搜集和建構的學習任務。另外,教師也要借助生活化科普活動,將地理教學融于初中生的每日生活中,以生活科普任務為載體,驅動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尋求地理知識,使得他們能夠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宰者,以此提升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3.巧引網絡素材。在素質教育視域下,將時事熱點內容、圖文結合的材料等與地理學科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已然成為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在這一要求的驅動下,教師應遵照地理教學的實際情況,巧引網絡上的時事熱點話題、圖片和視頻影像等素材,將其與地理教學的重點內容結合起來,通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和立意新奇的網絡材料,展示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讓學生清晰地感受到地理概念包含的主要元素。而在利用網絡素材展開地理教學活動時,教師也要細致甄選內容,將初中生耳熟能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事例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材料,為學生提供多種類型的學習資源。如此,當學生接觸的資料越來越豐富時,他們在遇到同類問題時,就能夠及時且準確地調取地理知識儲備,正確解讀地理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明顯提升,這也符合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教育理念的要求。
(三)創新教學方式,踐行素質教育思想
1.開啟小組探討。創新教學方式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舉措,也是踐行素質教育思想的必然策略。針對現階段初中地理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為推動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教師可以依據素質教育的要求,開啟小組探討活動,以小組為學習單位,為初中生創造合作、共贏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小組探討中夯實知識基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從而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為將小組學習方式的價值最大化,教師也可以結合課程教學的知識點,擺出或提出具有討論價值的地理現象、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闡釋相關現象和問題,并嘗試給出解決辦法。在這一過程中,初中生的辯證思維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明顯增強,他們也能在思考和辯論的過程中,明確地理現象或地理問題中涵蓋的自然、人文要素。
2.開展項目匯報。項目化學習是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學模式和熱點教育話題,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呈現出層層遞升的狀態。根據項目化學習所具備的特征和作用,為踐行素質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師可以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引進項目化學習模式,以項目匯報為主要教學方式之一,引領學生在確定主題、搜集素材、整合材料、項目討論和最終陳述等環節中,闡釋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中包含的要點及不同地理現象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影響[4]。另外,針對近些年來的綠色環保問題,在明確其與地理知識相關性的基礎上,教師也可以將其作為項目學習和匯報的重點內容,要求學生從生活中選取一個具有綠色環保特征和可持續性發展觀念的話題,積極探尋真實數據和內容,讓學生在搜集、積累、運算和比較分析的過程中,總結和歸納具有統領性特征的答案和結論,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學習效果逐漸增強,在項目化學習中不斷提升深度思考能力。
3.建設智慧課堂。在教學觀念相對陳舊、教學方式相對單一的傳統地理課堂中,學生的發展容易被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也被逐漸拉大,這樣不僅容易降低教學效率,長此以往也會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素質教育理念與地理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針對初中地理教學的現狀以及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建設智慧課堂的呼聲日益加大,教師應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指導理念,為學生建立數據化的個人成長檔案,實時記錄學生在地理課堂、地理作業、地理測試等方面的真實表現,從學習成績、參與熱情、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地理素養等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數據化和公正化的評判。在做好個人數據搜集和整合工作的基礎上,教師依據每一個學習個體的真實情況,制訂個性化的智慧學習方案,針對學生的長處和短板,合理地布置差異化的學習任務,并為學生提出精準的學習建議,指導他們利用切實可行和精準有效的學習策略進行高效學習,這樣就可以體現出智慧課堂對地理教學改革的驅動作用。
(四)開拓教學范圍,落實素質教育思想
為落實素質教育思想,促進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改革,教師可以全力開拓教學范圍,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范圍狹窄、內容單一的情況,讓學生在課外實踐中搜集并運用地理知識,引導他們嘗試利用地理知識闡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而以開拓教學范圍為教學改革的辦法,教師可以創建集體研學制度,讓學生在野外搜集自然材料、觀察地理現象、記錄自然狀態下各項地理元素的生長情況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野外展開探討,利用即時搜集的材料解釋地理學科中的基礎知識,在思辨和討論的過程中,形成正確、全面的認識。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布置實踐作業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工業區位、農業區位、商業區位等調查活動,結合經濟學、文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深入探討地理現象,從而正確認知地理知識的現實價值。
三、結語
在素質教育視域下,初中地理教師要對教學現狀進行反思和總結,找出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教師培訓、教學實踐等活動樹立新型教育觀念。同時,以用好教材資源、鏈接生活實例、巧引網絡素材、開啟小組探討、開展項目匯報等作為具體的教學舉措。如此,既能為初中地理教學注入新鮮的力量,也能進一步完善地理教學系統,讓學生在自主化、探究化教學系統中,實現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綜合能力同步提升的目標,使素質教育思想融合于初中地理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 夢竹.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改革問題及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21(69):139.
[2] 覃事龍.素質教育觀視域下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30):40.
[3] 雷保林.素質教育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措施[J].新課程(下旬),2019(12):60.
[4] 邵燚彪.淺談初中地理教學與素質教育[J].新課程(下旬),2019(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