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瑋 馬在天
摘? 要: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承擔者、執行者,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著引領作用。新媒體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場域,但是同時制約其引領作用,技術降維弱化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力,語言鴻溝阻斷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解釋力,文化輸入沖擊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傳播力。為提升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領力,高校輔導員要理性認識新媒體作用,強化高校輔導員感召力;積極探索“文化反哺”方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闡釋力;有效發揮網絡群體規范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輔導員;引領力;新媒體;網絡群體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2-0193-04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are the undertaker and executo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y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New media constructsthe new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ut also limits its leading roles: the technical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weakens the leadership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the counselors, the language gap block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the college counselors, and the cultural input impacts the communication pow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the college counselor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ading role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counselors should rationally understand the role of new media and strengthen the appeal of college counselors, actively explores the way of "cultural feedback", enhance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ives full play to the normative role of network groups and enhances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counselor; leading force; new media; network group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1]。”指明了我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也明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目標,而這一戰略任務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落實和實現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第二條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2],這一規定明確了高校輔導員的首要工作職責是對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可以說,高校輔導員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頂層設計向具體落實的行為主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承擔者、執行者。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要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引領作用,助力實現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戰略任務。
一? 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領作用
高校輔導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引領作用具體包含哪些?如何體現?相關學者將黨的思想引領力劃分為4個方面的構成要素:思想創造力、思想傳播力、思想疏導力和思想轉化力[3],高校輔導員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在邏輯與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須保持一致,據此,本研究將高校輔導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領作用劃分為以下4個方面。
(一)? 推動思想創新
思想創新能夠解決現實中的新問題,高校輔導員只有堅持思想創新,才能夠被學生群體所接受,并掌握學生的所思所想,真正在學生群體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因此,高校輔導員要不斷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論,積極參與不同級別的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或項目研究,將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力作為一項事業深入研究、不斷踐行。
(二)? 引領思想傳播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論的有效傳播是高校輔導員引領力形成的前提條件”[4],只有思想傳播渠道暢通、思想陣地牢固、傳播成效明顯,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發揮引領作用。因此,高校輔導員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理論的傳播手段,暢通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渠道,積極占領思想陣地、理論陣地和輿論陣地。
(三)? 增強思想疏導
當前復雜、多元、開放的輿論環境極易造成學生思想的困惑、分化,這要求高校輔導員能夠運用主流價值觀和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思想疑惑、分化進行辨別和疏通引導,引領學生作出正確的辨別和選擇,促使學生能夠明辨是非,自覺克服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消極影響,批判克服錯誤的思想,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
(四)? 促進思想轉化
思想創新、思想傳播和思想疏導的最終落腳點是促使學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轉化為內在的思想自覺和實踐的行動指南,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轉化為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黨的理論路線、價值觀念、理想目標內化為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高校輔導員要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黨的理論,幫助學生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導學生為中國夢的實現奉獻自己的力量。
二? 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
新媒體構建了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場域,拓展了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但是同時給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制約了其引領作用的發揮,可以說高校輔導員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挑戰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 技術降維弱化了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力
根據庫爾特·盧因(Kurt Zadek Lewin)的“把關人”理論,“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者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5]。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輔導員充當著信息把關人角色,其經過篩選將符合主流價值觀的信息、知識傳遞給學生。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可以接受的信息都是經過高校輔導員“把關”的,因此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位置,對輔導員有較強的依賴性。但是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打破了這一模式。新媒體大數據、非線性、開放性、互操作性和智能移動性的功能使得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參與互動和信息共享。這意味著作為數字原住民的學生不再處于被動位置,而是可以通過新媒體接受和高校輔導員同樣的信息,甚至是作為數字移民的高校輔導員獲取新信息的速度會滯后于學生,“高校意識形態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信息非對稱日益消除,開放性、互動性、參與性的的意識形態教育新模式正逐漸形成”[6]。因此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不再是信息的“把關人”,學生對高校輔導員的依賴關系也隨之弱化。
可以看出,新媒體賦權了學生,同時削弱了高校輔導員對學生的影響,直接“打破了按照垂直的學校、學院、教師科層組織構架的、以行政力量為主導的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主體的權威地位”[7],高校輔導員的權威也隨之被消解,這必然會弱化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學生的領導力,學生不再單純地聽從輔導員的說教。而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力直接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的實際效果,可能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錯位或缺位。
(二)? 語言鴻溝阻斷了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解釋力
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共享性使得原先沒有文化表達權和話語權的學生群體可以發聲,學生們以其獨特、新潮的審美價值大量產出區別于其他群體的網絡話語,這不僅沖擊了掌握文化話語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由此形成的語言鴻溝弱化了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解釋力。
新媒體時代語言符號生產的主體不再局限于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群體也參與其中。為了凸顯自身獨特、個性的審美和文化創造,學生群體刻意創制適合表達自我的另類語言作為自己的專屬用語,以此“參與社會總體文化中表達權力、創造權、話語權的再分配”[8]。這些專屬用語通過日英漢詞匯混雜、拼音簡寫、生造用詞用語等不同形式演繹出具有獨特意義的網絡流行語,例如,“我emo了”,用來表達不開心、抑郁等比較負面的情緒(emotion),“yyds”是“永遠的神”的拼音首字母縮寫形式。青年學生群體創設的專屬用語與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風格大相徑庭,與純粹、雅致的主流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對立,而這就使得主流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群體在語言符號交流中形成了“符號語言鴻溝”。“符號語言鴻溝”使得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交流存在阻力,進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青年學生群體的落實,可以說混雜、難以理解的網絡專屬用語削弱了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解釋的影響力。
(三)? 文化輸入沖擊了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傳播力
在新媒體時代,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突破了以往學生接受異質文化的限制,不同階層價值觀念、各種社會思潮、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等非主流思想乘虛而入,這導致高校教育主體的文化領導權面臨被侵蝕的風險。
學生群體作為數字原住民,受到日本文化、韓國文化、美國文化等不同國家網絡文化的影響,動漫、游戲、Cosplay(角色扮演)、耽美的文化樣式不可避免地深入到學生群體的價值觀中,因為此時的學生群體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熟的關鍵期,可塑性強但是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西方價值觀通過新媒體不斷滲透并放大其影響力,很容易導致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分化,甚至政治信仰出現混淆,例如田佳良事件①反映出當前青年群體深受外來文化的荼毒。可以說,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共享性所帶來的文化沖擊改變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化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主體地位,這直接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力度和輻射范圍,阻礙了高校輔導員將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到學生群體的效度。
三? 高校輔導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引領作用的優化路徑
(一)? 理性認識新媒體作用,強化高校輔導員感召力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其給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但是也為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因此高校輔導員應理性、客觀認識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利用新媒體強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領力。
1? 把握新媒體新陣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間
根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 10.32 億”[9]。其中我國大學生已經成為網民的主力軍,可以說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并且對學生思想意識、價值觀的影響越來越突出,這要求高校輔導員充分把握新媒體這一新興媒介,搶先開辟、占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場域。
高校輔導員要借助新媒體突破時間和地域限制的優勢,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并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實時調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和方式,進而拉近高校輔導員和學生在虛擬空間的距離,提高學生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
2? 發揮新媒體便捷作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
新媒體在保留傳統傳播方式優勢的同時,具有實時互動、大數據分析等獨特的優勢,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突破空洞、單方面的灌輸,借助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快捷性、交互性,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通過大數據分析追蹤、監測學生的思想動態,繪制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圖譜,分析學生群體思想特征的共詞矩陣,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 積極探索“文化反哺”方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闡釋力
新媒體的共享性、交互性形成了相對自由、平等、開放的對話空間,這也使得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所提出的后喻文化盛行,即網絡流行的文化和思想開始由年輕一代向前輩進行傳遞。對此,高校輔導員要在理性認識新媒體重要作用的基礎上,轉化權威意識,積極向青年學生群體學習,與學生群體廣泛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探索“文化反哺”的方式和途徑,從而充分運用和挖掘新媒體技術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闡釋力。
1? 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話語體系,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受眾性
不同于鮮活生動的網絡專屬用語,“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更為嚴肅、抽象和宏大,學理性較強,而情感性、對話性較弱”[7],因此不容易引起學生共鳴。這要求輔導員積極了解學生在新媒體上的所思所想,學習和掌握學生群體的網絡話語體系和網絡話語模式,把握網絡話語的特征和網絡信息傳播規律,學習和借鑒網絡話語的優勢,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話語和學術詞匯轉化為學生可以接受的大眾話語,消除師生之間、網絡話語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之間的隔閡和差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與網絡話語之間的有效轉換和融合,并且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方式傳播到學生中,提升主流價值觀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話語魅力,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內容在學生群體中的接受性和受眾性。
2? 掌握新媒體議題設置主動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輻射力
當前,學生借助新媒體成為新媒體議題設置的中堅力量,這使得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議題設置被分化。因此,高校輔導員不僅要學習和掌握學生群體的網絡話語體系,還要根據學生興趣積極占據話語議題,設置主動權。通過對新媒體議題設置的把控,吸引學生群體對新媒體的注意力和關注度,進而引領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輿論導向,促使學生自覺朝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靠攏。與此同時,把握學生群體的興趣和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規律,引導學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議題的追隨者,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議題廣泛傳播,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輻射力。
(三)? 有效發揮網絡群體規范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力
“群體規范是成員在群體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規則”[10],在群體傳播中,群體規范對所有群體成員都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其“排除偏離性意見,將群體內的意見分歧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以保證群體決策和群體活動的效率”[11]。可以說,良好的群體規范對群體之外的文化、輿論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抵制網絡外來文化的侵蝕。同樣地,網絡群體規范也可以有效制約學生個體的網絡言語和行為,因此高校輔導員要積極發揮網絡群體的規范作用,引導學生內化群體規范要求,自覺抵制外來文化的影響,積極向群體規范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靠攏。
1? 加強新媒體群體建設,增強群體凝聚力
群體規范使得群體成員在目標取向上具有共同性,因此高校輔導員在加強班級群體、宿舍群體建設的同時,注重建設“兩微一端”新媒體群體,打造學生在新媒體的精神家園,促使學生在新媒體這一虛擬時空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共同體。在此基礎上,建立學生廣泛認可、共同遵守的新媒體群體規范,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這一新媒體群體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高校輔導員要善于運用這一群體規范來影響學生、塑造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內化新媒體群體規范為自身的行動綱要,進而約束自身的網絡言語和行為。不僅如此,高校輔導員可以利用這一群體規范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集體的向心力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促使學生自覺抵制非主流思想乃至外來文化的侵蝕。
2? 強化朋輩示范作用,增強群體向心力
群體規范的建立和實現離不開群體成員的共同協作和遵守,而群體成員的共同協作離不開群體中朋輩的引導和示范。新媒體群體中的朋輩,作為網絡傳播的活躍因子,善于為他人提供信息、意見、評論,對群體成員的網絡言語和行為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而群體成員因相近的價值觀、共同的志趣更容易自發地受到朋輩的影響,傾向追隨朋輩的觀點和意見。
因此高校輔導員要發揮學生群體在新媒體中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開展朋輩教育。高校輔導員要注重發揮朋輩的示范作用,強化典型引領,引導學生群體向朋輩榜樣學習,自覺將自身在新媒體的言語和行為與群體規范、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有機地統一起來。其次,高校輔導員建立朋輩互助機制,引導朋輩之間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實現互助互益、共同進步。
注釋:
①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在讀研究生田佳良在新浪微博上發表的不當言論。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9510818643417757&wfr=spider&for=pc.
[2]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EB/OL].(2017-9-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
15781.html.
[3] 駱郁廷.新時代如何提升黨的思想引領力[J].人民論壇,2019(12):15-17.
[4] 楊海寬,趙國龍,張美.全面提升新時代黨的思想引領力[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21(2):38-41.
[5]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31.
[6] 溫曉年,余維法.高校輔導員網絡話語能力的內涵、構成、價值表達及提升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6):125-129.
[7] 王大偉,孟憲生.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意識形態教育路徑探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165-171.
[8] 馬中紅.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審美裂變和文化斷層[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14.
[9]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辦公室.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2-1).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6/202202/W020
220311487786297740.pdf.
[10] 尹章池.網絡傳播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33.
[11] 寧曉曉.現代傳播學通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7:62.
基金項目:山東省高校青創人才引育計劃項目“新時代教師教育深化改革創新研究團隊”(序號167);臨沂市“聯·資政咨詢”品牌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研究專項課題“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在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中的引領作用及其優化路徑”(2021LX210);臨沂大學2021年度“課程思政”教學示范課程項目“《外國教育史》課程示范”(K2021SZ035)
第一作者簡介:李鳳瑋(1989-),女,漢族,山東臨沂人,教育學博士,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
*通信作者:馬在天(1990-),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