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波
〔摘? ? 要〕? 落實科學概念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科學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在大量科學事實的基礎上,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學習,需要經歷多層次的、有結構的學習活動。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設計,幫助學生搭建認知支架,重組形成正確、完整的科學概念,進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 小學科學;認知沖突;概念建構;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1-0043-03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13個核心概念,是所有義務教育階段應該掌握的科學課程的核心內容。通過對核心概念的學習,理解4個跨學科概念,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機融入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過程中。
《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一書指出:科學教育的目標不應該是獲得一堆由事實和理論堆砌的知識,而應是實現一個趨向于核心概念進展的過程。由此可見,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前,首先需要提煉教學內容所反映的核心概念,在核心概念的引領下,逐級分解為若干學習內容,形成概念的層級框架,并通過活動體驗、尋證研究、實踐拓展等方法,引導學生自我構建完整的概念體系。如今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學習理念已成為大家的共識。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有些教師認為只有科學的“過程與方法”才是學習科學的唯一目的,只注意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而忽視了概念的教學,從而影響了學生進一步的學習。
科學概念不等同于科學知識。從科學概念的內涵可以發現,科學概念不僅包括一般的科學事實和知識性概念,更重要的是它還包括科學的觀念、想法和看法。科學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在大量科學事實的基礎上,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學習,需要經歷多層次的、有結構的學習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扮演好一個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重組凌亂模糊的概念,在研討交流的過程中形成科學概念。本文以《感受我們的呼吸》一課為例,讓學生搭建思維之架,結概念之果,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借前概念,揭認知起點
前概念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據生活經驗形成的認知,任何學生在走進課堂前,都不是一張白紙,對待問題他們有自己的觀點。而在“前概念”中,有一部分與學習的科學概念是一致的,但還有一些與科學概念不一致。例如呼吸,學生都知道人每時每刻都需要呼吸,但因為人體結構的特殊性,學生在生活中觀察不到,而三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對概念的建立產生了障礙。
(一)借助前概念經驗認知,認識呼吸器官
在學生的認知中,呼吸時氣體會從鼻子和口腔進入,但對于里面的器官學生就很難說清楚了,因為人體內部氣管結構學生“看不到”“摸不到”,給學習帶來了一定難度,有些知識豐富的學生會知道還有肺,但也是模棱兩可的。我們可以借學生的前概念為起點,順勢而下,通過微視頻、文字等多種方式的介紹,讓學生對前概念進行補充完善。
(二)借助前概念突破重點,了解呼吸過程
在學生的固有想法中,吸氣時我們的肚子應該是會鼓起來,呼氣時會癟下去。
這源于他們的想當然,而沒有真正去觀察體驗,同時也正是因為人體內部器官的不可視性,導致學生錯誤的認識。人體的呼吸過程并不簡單,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不能幫助他們建構這個呼吸過程。
學生前概念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正是我們在課堂教學建構科學概念時,需要突破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對學生的前概念轉變過程中,最關鍵的并不是用新的、正確的概念完全替代,而是要對學生原有概念進行分析。就如這節課,我們要探析學生認為的呼吸過程,大多數學生有“吸氣時氣體進入人體腹部會鼓起來,呼氣時正好相反”這一錯誤概念,當學生出現認知沖突時,我們就以此為契機,通過“感受呼吸”這一體驗活動,讓學生發現自己的認知錯誤。作為教師往往會忽視這一個過程,從而導致學生很難從前概念中加以轉變。
二、搭認知支架,推概念生成
(一)借助微視頻,獲得直觀認識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將原本零散的科學知識系統化,實現概念建構,微視頻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它不僅能促使學生正確地理解科學概念,還可以幫助學生把握科學本質,奠定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基礎。
在教學中,三年級學生學習知識的特點是直觀感受體驗。教師借助視頻,彌補學生前概念中的不足。學生在觀看學習視頻之后,獲得直觀認識,在頭腦中建構正確科學概念。
學生依靠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積極主動地獲取信息,通過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建構科學概念。在這一建構過程中,學生會比較視頻學習內容和自己的前概念,吸收有效信息,選擇性進行再建構,彌補原有認知的不足,從而不斷形成正確的、完整的科學概念。這是一個科學概念自我構建的過程,也是發生在學生頭腦內部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提供必要的認知支架,幫助學生建立必備的前期知識,為后續學習做準備。
(二)感受體驗,引發認知沖突
我們知道,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知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過程。認知沖突,是一個人由于原有在頭腦中建立的認知結構,與當前正面臨的學習情境之間存在的暫時矛盾與沖突,使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新知識之間存在某種差距而導致的心理失衡。只有經歷過這樣一個失衡的過程,建立起來的新概念才是深刻的。
在感受體驗呼吸活動中,適時聚焦課堂的動態生成,幫助學生生惑、辯惑、釋惑,正是這些疑惑,助推學生探究活動的深入開展,進而促使學生思維發展,發展核心素養。
學生在體驗活動中,已能感受到吸氣時腹部收縮,而不是自己原有認知中的擴張,胸腔擴張;呼氣時腹部擴張,胸腔收縮。這樣的體驗結果已經在學生心中產生疑惑,但受固有思維的束縛,還不能很好地解釋、辨析。這時通過全班的交流辯論,讓學生建構正確的科學概念。
交流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對核心問題的研究逐步深入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學習嚴謹的表達方式,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學生的感受是正確的,可是卻難以突破原有的認知,這時在學生交流討論時,教師適時引導,為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搭建一個認知支架,經過這一課堂動態地辨析過程,學生疑惑解決,新的科學概念在逐漸形成,學生建構起正確的科學概念。
(三)模擬探究,開展尋證研究
學生對呼吸過程中人體的變化能認識到肋骨的運動,并不能感受到膈肌的收縮和舒張,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能逐級深入,引領學生開展科學論證,發現事物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科學概念。因此在教學中,先引領學生認識是否肋骨上升就能讓空氣進入人體肺部。
通過,肋骨模擬裝置的演示,讓學生從自我感知吸氣、呼氣時肋骨的變化,推測出人體肺部在胸腔擴張、收縮的作用下也會像氣球一樣被動吸氣、呼氣。將呼吸時身體的變化和肺的吸氣、呼氣聯系起來,形成學生的認知基礎。進而再引出膈肌的運動,學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完整的科學概念。學生通過“經驗感知—體驗探究—認知沖突—內化建構”這樣的思維路徑,在課堂中不斷重塑并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
有了前一個環節的模擬體驗,學生很自然地能根據看到的現象推測出膈肌運動引起吸氣呼氣過程,進一步完善對呼吸過程的認識。最后通過微視頻輔助教學,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概念理解。
(四)健康教育,使概念具有生命力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有關生命系統構成層次這一核心概念,其中一個學習內容要求就是描述人體用于呼吸的器官,列舉保護這些器官的方法。由此可見健康教育的重要。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呼吸時對各器官的認識,讓學生意識到用鼻子呼吸,并保護鼻子的重要性;平時生活中要加強體育鍛煉,營養均衡,讓肋間肌、膈肌這些肌肉更強壯,呼吸功能更強大。
三、建概念體系,促高階思維
本節課采用“微視頻輔助—感受體驗—模擬實驗—類比推理—健康教育”五個環節,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正如一級級臺階,層層遞進,在學生的直觀感受、反思交流、遷移類比中推動概念的建構,完善本堂課的概念體系,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在概念的結構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科學課程育人的價值體現。
科學教育的先驅蘭本達教授曾把學習比喻成“過河”。在此岸和彼岸之間有一條流水淙淙、變化無常的河待渡,按照概念的形成過程而安排路線。河中有不同大小的踏腳石,錯綜復雜。學生可以從一塊石頭跳到另一塊石頭,各自有不同的路線。他們朝著概念的箭頭前進,他們有意義地選擇自己的路徑,每個學生的內心都起了變化,得到了“長進”,這就是“學習”。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核心概念組織教學,應始終貫徹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培養學生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等方面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喻伯軍.浙江省中小學學科教學建議案例解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何秀娟.淺談科學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建立科學概念[J].學苑教育,2020(17):83-85.
[4]趙建春.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J].中外交流,2017(2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