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燕
摘 要:幼兒園階段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在對幼兒進行引導的過程中,幼兒教師應該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合作,及時向家長反映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采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幼兒改正,同時也應該做到言傳身教,在相互合作中,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本文從家園合作的意義出發,對家園合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進行了討論,希望能夠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支撐。
關鍵詞:家園合作;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0-0031-03
在幼兒成長中,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提高幼兒的道德品質,規范言行舉止,也可以提高幼兒的交際能力和綜合素養。幼兒行為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單純依靠幼兒園教育并不能取得預期效果,需要家庭配合幼兒園工作,通過家園合作的方式提升幼兒教育水平,在幼兒園和家中采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教育,確保幼兒在成長過程中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幼兒的健康成長。
1.家園合作的意義
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十分密切的聯系,兩者均屬于幼兒教育的范疇,通過家園合作的方式,可以實現對幼兒行為習慣的有效培養。幼兒園教育可以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家庭教育觀,為家庭教育提供輔助,家庭教育則能協助幼兒園教育,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進行監督,通過共同培養的方式實現幼兒的健康成長。
家園合作的意義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可以推動幼兒的身心發展。幼兒園教育從性質上講,是將培養幼兒身體成長、認知、情感以及性格作為基本目的的教育活動,能夠促進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幫助幼兒獲取各方面的知識和經驗,而通過家園合作的方式,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對獲取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延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可以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幼兒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在強調幼兒園教育的同時,也需要發揮出家庭教育的作用,通過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幼兒,形成合力,這樣有助于加速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2.家園合作需要解決的問題
(1)教師與家長的地位問題
家園合作能夠對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行培養,不過在實踐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教師必須與家長處于平等地位,這樣才能保證溝通交流的效果。但是,部分幼兒園將自身看作家園合作的主體,認為教師比家長更專業,理應處于更高的位置,家長必須聽從教師的安排,在缺乏平等溝通和交流的情況下,顯然并不利于家園合作的順利實施。
(2)家庭與幼兒園的溝通問題
有效的溝通是確保家園合作順利實施的基礎和保障,而在溝通不到位的情況下,幼兒教師和家長各行其道,并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當前,有很多家長表示,自己工作繁忙,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后,教師應該負起管教孩子的責任,不應該要求家長對幼兒進行教育。而部分幼兒園教師也認為,只要使用的方法得當,即便沒有家長的配合,也能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家長往往都不會主動進行溝通,無法及時發現幼兒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后續的改正也變得十分困難。
(3)家園合作的渠道問題
有效的合作渠道是確保家園合作順利實施的關鍵,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意義重大。如果合作渠道缺失,則會導致家園合作淪為表面形式,影響其作用的發揮。部分家長在面對幼兒園舉辦的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時,會以工作為借口推脫,影響了家園合作的順利實施,在無法深入體會教師意圖的情況下,自然也難以和教師形成配合,教育效果無法達到理想狀態。
3.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
(1)推動家園教育同步
不少幼兒在幼兒園中有著與家中截然不同的行為習慣,在幼兒園十分聽話,表現乖巧、做事積極,而在家中存在調皮、任性的情況。幼兒園中形成了獨立穿衣、獨立吃飯的良好習慣,回到家后不管是吃飯還是穿衣都由家長代勞,這樣很容易出現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的情況。想要保障幼兒教育的效果,單純依靠幼兒園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家庭的配合,家長應該依照幼兒園的標準來要求幼兒,幼兒園也應該主動向家長普及科學的教育方法,實現家園教育的同步推進。例如,教師在幼兒園教育中,如果發現幼兒存在不文明行為,需要做好引導工作,同時與家長進行聯系,告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及時引導幼兒進行改正,否則一旦其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會對幼兒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對此,家長應該聽從幼兒教師提出的教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引導,對其在幼兒園中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進行鞏固,推動幼兒行為舉止的規范化。
(2)構筑平等合作地位
想要確保家園合作的順利推進,應該構建平等的家園合作地位,確保在幼兒教育中,能夠將幼兒教育和家庭教育放在平等的位置。具體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樹立良好的合作意識。從確保家園合作順利實施,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角度,幼兒教師和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合作意識,在充分認識到家園合作重要性的同時,明確自身在家園合作中的作用,引導幼兒在幼兒園和家庭中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從提高教師和家長思想認識水平的角度,幼兒園可以開展相應的講座,邀請專業人員演講,帶動教師和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確保其能做到相互配合,保障家園合作的效果。二是應該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教師和家長都必須明確自身在家園合作中所處的位置,在確保雙方地位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友好溝通交流,推動家園合作的順利開展。幼兒園應該選擇恰當的溝通渠道,與家長就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溝通交流,制定出科學的合作方案,強化幼兒教育。幼兒園應該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落實好家園合作,提升幼兒教育的效果。三是應該強調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從保障家園合作效果的角度,幼兒園應該引導家長及時對教育觀念做出轉變,通過多樣化的溝通對家庭教育在幼兒成長中的重要性進行闡述,督促家長積極參與到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中。
(3)提升家園溝通效果
家園溝通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對溝通的方式進行拓展,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網絡溝通。
網絡溝通是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溝通方式,最為常見的就是微信、QQ、釘釘等,教師和家長可以借助相應的網絡平臺,實現隨時隨地自由溝通。例如,教師可以將幼兒在幼兒園中的表現通過微信發送給家長,家長在空閑時做出回復,可以實現相互之前的有效聯系,提升幼兒教育合作的有效性。另外,教師和家長還可以借助語言電話的實時通話功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共同對幼兒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和解決。
第二,家長會。
教師應該全面了解幼兒的基本狀況,結合階段性教學反饋來做好家長會流程的規劃設計。例如,可以先就一些常見問題與家長進行溝通,然后開展相應的主題講座,對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進行傳授。也可以定期外聘以及幼兒教育專家,通過家長會舉辦相應的家庭常識教育講座,幫助家長掌握更多的育兒知識,提升幼兒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在家長會上,教師可以與家長共同商討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在幼兒園和家庭中同步實施,提升幼兒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家長開放日。
幼兒園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應該引導家長全面了解幼兒園的教學環境,確保其能理解和支持幼兒園的工作,推動家園合作的順利實施。在家長開放日中,也可以合理利用家長掌握的資源,例如,如果幼兒家長有牙醫,可以邀請其講解正確的刷牙方式,幫助幼兒養成愛護牙齒的良好習慣;如果幼兒家長中有消防員,可以邀請其進行消防安全知識講解,強化幼兒的消防安全意識。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家長更好地融入幼兒教育中,對教育的內容進行補充完善。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還可以采用家長與幼兒身份互換的方式,強化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以“吃飯”主題活動為例,幼兒需要告知家長飯前必須洗手,而家長可以做出一些刻意為難孩子的行為,如挑食、玩耍等,鼓勵幼兒講解相關知識,通過示范的方式,形成良好的吃飯習慣。通過這樣的方式,幼兒可以體會真實情境,意識到自身的錯誤行為,從而自發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四,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不僅是對課程知識的鞏固,也是幼兒園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延伸。教師可以將家庭作業作為契機,展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確保幼兒能夠在與家長進行互動的過程中,切身感受良好的行為習慣,明確如何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對幼兒的衛生習慣進行培養時,教師不僅要進行口頭教育,要求幼兒保持個人衛生,還可以和幼兒一同制作一些小標語張貼在洗手池、休息室等區域,布置相應的家庭作業,要求幼兒和父母共同制作一些有創意的衛生標語,貼在家中拍照展示。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實現親自互動,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幼兒與家長的感情,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打造出理想的家庭環境。
(4)拓展家園合作渠道
第一,做好家長教育培訓。
幼兒園在推進家園合作的過程中,想要提高合作效果,需要做好對家長的教育和培訓,幫助家長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和效果,為家園合作奠定堅實基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應該積極參與幼兒園培訓講座,了解科學的育兒教育離你那,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配合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共同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二,構建幼兒培養計劃。
從強化家園合作效果的角度,幼兒教師應該與家長一同制定幼兒培養計劃,通過相互配合的方式引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教師可以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對幼兒存在的問題,開展個性化培養,提升培養計劃的針對性,因為不同幼兒有著不同的行為,如果采用相同的教育方法,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三,加強合作引導工作。
教師在引導幼兒遵循日常行為準則的過程中,應該對幼兒的言行舉止進行觀察,主動與家長進行合作,通過相互配合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引導,如要求幼兒不能隨地吐痰、不亂丟果皮紙屑、不說臟話等,督促其對自身的行為進行約束,強化幼兒的自控力和自我約束力,以此督促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家園合作,幼兒教師可以告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觀察孩子,共同要求孩子改掉不良習慣,養成文明行為。對幼兒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教師和家長應該進行表揚,使幼兒形成只要表現好就可以得到表揚的意識,這樣其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中都可以保持良好習慣。教師應該對幼兒在幼兒園中的表現進行記錄,分析需要改進的地方,提升引導工作的針對性??梢酝ㄟ^家長會將幼兒在過去一段時間的成長情況及后續的教學內容告知家長,尋求家長的配合,提升培養的針對性。
4.結語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應該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幼兒本身的年齡較小,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在培養其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需要幼兒園與家長的通力合作,推動家園教育的順利實施,共同教導幼兒改正存在的不足,耐心引導幼兒形成自律、自理的良好行為習慣,強化幼兒教育的效果,確保幼兒可以在良好行為習慣的引導下,實現健康成長和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蔣茜.基于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J].家長,2022(35).
[2]倪云.家園合作 靜待花開——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思考[J].好家長,2022(12).
[3]袁明月.家園合作視域下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0(20).
[4]王玲.家園合作培養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策略探究[J].讀寫算,2020(15).
[5]史瓊瑜.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探析[J].科幻畫報,2021(05).
[6]詹生梅.淺析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J].學周刊,2020(28).
[7]沈鴻雁,張雪梅.家園合作共育幼兒成長——淺談家園合作促進幼兒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J].教育,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