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摘 要 關鍵能力是指向語文學科素養的核心要素。以統編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自讀篇目為例,在指向關鍵能力的自讀課教學中,關注單元導語、旁批設計、閱讀提示、課外延伸來訓練學生的概括歸納、思辨表達、質疑思考、探究創寫等能力,不僅讓教學方向更明確,也能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自讀課文 關鍵能力 核心素養 提升途徑
在自讀課閱讀學習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建立完整的思維體系,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下面以統編七年級下冊自讀課為例,探討在自讀課教學中提升學生“關鍵能力”的方法。
一、關注“單元導語”閱讀指引,打磨概括歸納能力
統編教材的“單元導語”設置了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學習目標與閱讀方法等內容,可幫助師生明確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點,增強教學的有效性、針對性與可操作性。
基于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可利用“單元導語”讓學生提煉自讀課文的學習主題,訓練其概括能力。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導語:歷史的星空,因有眾多杰出人物而光輝燦爛……本單元贊頌了鄧稼先、聞一多、魯迅、孫權等具有大風骨的大人物。在學習了前面兩篇教讀課文之后,引導學生根據人物的精神品質提煉出人物關鍵詞——“世間之大丈夫”。在學習蕭紅《回憶魯迅先生》時,讓學生試著用關鍵詞來設計學習主題,學生會選用“世間之大丈夫——致敬魯迅先生”作為主題。
“單元導語”的提示不僅明確了單元的學習內容,也對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及方法作了闡釋,學生借助單元導語既可以設計學習主題,也可以明了單元的閱讀方法。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中說:“本單元學習精讀的方法。在通覽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這個單元安排的自讀課文是《回憶魯迅先生》,教師要讓學生精讀課文,要從瑣碎的生活細節中歸納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魯迅形象,理解蕭紅對魯迅先生的懷念之情。第二單元的“單元導語”中說:“繼續學習精讀,應注重涵泳品味,盡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圍中。”安排的自讀課文是《土地的誓言》,要讓學生反復涵泳,從“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聽見蒙古狗深夜的嗥鳴和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中,抓住白樺林、蒙古狗、紅高粱、奔馬群、黑土地等要點,既要看到東北原野的豐饒美麗,又要概括出東北物產豐富的特點,進而體悟出端木蕻良為美麗富饒的東北土地發出“我必須為她戰斗到底”誓言的情感內涵。
筆者嘗試讓學生閱讀第六單元的課文,結合《偉大的悲劇》和《帶上她的眼睛》,為第六單元設計“單元導語”。這種對單元導語的提煉、概寫,既促進學生整體閱讀、深入感知能力,又切實提升了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二、分析“旁批設計”思考建議,培養思辨表達能力
教材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具有啟發性和引導性的隨文旁批。結合這些旁批的內容,學生就可以對關鍵的語段進行細細品咂,就可以獲得具有獨特個性的自我領悟。對于自讀課文的這些旁批,學生不僅要高度重視、深度思考,還要在具體的語境中反復品咂、多向驗證,可以借助朗讀、默思、比較,獲得比較深透的理解、領悟或獨特的發現,并將自己的所思所悟能夠思辨性地表達出來。
比如,自讀課文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這篇文章共設置了四個旁批問題。其中第②條旁批為:“這里鋪陳了許多富有東北生活氣息的形象,有怎樣的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這個切入點,從第一節中圈畫出描寫東北的物象,剔除前面的形容詞,學生圈出了白樺林、馬群、蒙古狗、高粱、豆粒、土地、臉龐、眼睛、山雕、金塊等詞語。學生由此可以分析出東北大地的遼闊無邊、物產豐富。這時再引導學生關注這些景物前面的形容詞,就會發現東北不僅物產豐富,還茂盛蓬勃、健康肥沃、神秘而有趣。
再關注第④個旁批:“我的誓言,到底是什么?”學生可以從文章第二段找出相關語句:“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學生大聲朗讀,可以理解到故鄉越是美麗,越要誓死保衛她,越愿意為了故鄉去戰斗、去雪恥。依據旁批的提示,能引導學生找準相關要點,進而比較思辨,有助于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課本編者能夠提供的旁批畢竟有限,教師可以訓練學生整合全部旁批內容,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創寫自己的“旁批設計”。學生可以從文章的直抒胸臆和大聲呼告,或者人稱變化的角度設計個人的旁批,借以培養學生就文章的內容、結構、情感、語言來做理解性、評價性、感悟性、質疑性批注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借助“閱讀提示”問題引導,提升質疑思考能力
余黨緒老師說:“思辨性閱讀強調閱讀中的獨立思考意識、分析論證的具體過程以及理性反思的能力,目的在于使學生形成具有邏輯性、辯證性與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從而探求真相、獲取真知,培養學生面對生活與未來的能力。”自讀教學中,可結合“閱讀提示”設計多元情境,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辨性表達問題。
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自讀課文《回憶魯迅先生》為例,閱讀提示中提出:“在你的印象中,魯迅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增添多元文本,如陳丹青《笑談大先生》、臧克家的《有的人》、藤野先生的《謹記周樹人君》、郁達夫《回憶魯迅》,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對多元文本綜合分析,結合“在某作家眼中,魯迅是 的,蕭紅筆下,魯迅卻是 的”句式,思辨性分析人物形象,借助問題引導,指向關鍵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結合其他文本,如巴金先生眼中魯迅:“他不只是一個太陽,有時他還是一棵大樹,就像眼前的樹木一樣。這樹木給我擋住了風沙,他也曾給無數的年輕人擋住了風。他是一個高大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們的民族魂!”在蕭紅筆下,魯迅卻是平凡的,是朋友、是親人、是最信賴的人、是貴人、是恩師、是知己、是一輩子的良師益友。學生借助多元對比閱讀,就能夠思辨性地分析魯迅先生形象。
再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自讀課文《最苦與最樂》,在“閱讀提示”提出:“負責任是最大的苦,盡責任是最大的樂。作者對責任與苦樂關系的辯證認知,體現了他的智慧與曠達,責任有大小、輕重、曲直、多少、長短、公私、之分,你在盡責過程中體會到了什么呢?”學生結合個人體驗思考表達,各抒己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為提升學生的質疑思考能力,教師可設計將《土地的誓言》與《我愛這土地》橫向對比閱讀。讓學生閱讀艾青1938年寫的一首現代詩《我愛這土地》,體會鳥兒生前為土地歌唱,死后魂歸大地。學生根據“閱讀提示”了解日軍強占東北的歷史,在“九一八”事變后,日寇對東北地區實施了極為殘酷的鎮壓,甚至進行了細菌武器試驗,血淋淋的歷史令人憤怒。再通過橫向閱讀來思考:詩人或作家為什么都對遭到極大破壞的土地如此熱愛呢?端木蕻良正是在這種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情況下,才明白了什么叫愛國,明白了愛國,才明白了對東北大地之痛的熱愛,結合《飄》里面一段文字:“世界上只有一種東西值得你為它奉獻,值得你為它奮斗、犧牲,那就是土地!”在多元閱讀和帶有沖突的思辨問題中,學生訓練了質疑思考能力,沒有學生的自主思考,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會蒼白。
多角度思考問題,提升學生語文的“思辨能力”,已成為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的共識,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比如,黃厚江老師在自讀課《臺階》教學中的設計:“父親坐在新臺階上,會坐在哪一級上呢?請大家把父親所坐的臺階畫出來。”這個思辨性的設計非常巧妙,不管學生畫出“父親”坐在最高一級臺階,還是坐在較低的臺階,抑或最低級的臺階,都是學生思辨力的體現。這樣的問題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辨力。
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自讀課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閱讀提示”介紹這首詩表達的是對人生的思考,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被“欺騙”,為什么還需要“鎮靜”?“常是憂郁”的日子怎能成為“親切的懷戀”?厘清這幾句之間的關系,詩歌的意蘊就可以理解了。學生還可以進行小型辯論賽,正方觀點:快樂的日子讓人懷戀。反方的觀點:坎坷的經歷令人懷戀。辯論沒有輸贏,只是為拓寬學生的認知,提升他們自主閱讀的“思辨能力”。
四、嘗試“課外延伸”個性寫作,鍛煉探究創寫能力
自讀課教學要關注學生在自讀活動中內化“關鍵能力”。圍繞這些關鍵能力,挖掘自讀課文的寫作點,開展學生的個性寫作活動。通過適當的寫作訓練,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創寫習慣。
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自讀課文是劉慈欣的小說《帶上她的眼睛》。這篇小說后推薦了一些科幻小說名作,比如劉慈欣的《朝聞道》、阿瑟·克拉克的《星服》、諾文奇的《真名實姓》。大量的延伸閱讀,課外的鏈接材料,既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給這篇小說設計寫一段推薦語。在大量的科幻延伸閱讀中找到了科幻小說的科學性與幻想性融合,在創寫推薦語時,也進行了科學性與幻想性的滲透。
作文的創寫習慣需要在寫作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創寫就是閱讀領悟以后的創造性表達,教師要在自讀課教學中設計活動,挖掘文章的寫作點,讓學生進行寫作實踐。比如,在《回憶魯迅先生》教學時,留給學生一個寫作點《回憶我的 》,寫自己熟悉的人,多角度、多事例寫出人物的精神。在自讀古詩《游山西村》時讓學生挖掘一個寫作點,讓學生領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然后改寫成一段現代小詩。有學生寫了《山重水復》:“那一天,我路過這里,夜色來得太早,我迷失在這黑夜間。路徑悄悄打圈,我兜轉在高聳的山前、蜿蜒的河邊。那一天,我途經此地,月亮正悠閑,她讓風兒飄來香甜。一抬頭,我猛地發現:我竟站在山水重疊之間。”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自讀課文是教讀課文和課外閱讀之間的一個橋梁,既讓學生具有自主閱讀思辨能力,又可以解決以后的預習問題,還可以在課外閱讀中提升寫作水平。
北京師范大學研究團隊通過研究發現,在學生語文學科能力培養方面需要強化閱讀教學,提高閱讀能力;提升創新遷移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注重文化積累,提高文化素養。關鍵能力超越了“知識本位”,提醒我們重新審視語文自讀課教學的根本,它讓我們在自讀課教學時,重視學生的“關鍵能力”培養,培植學生一種基于語文基礎能力之上的自主建構能力,通過適當的教學設計來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和寫作能力,有意識地設置指向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問題。只有不斷地內化這些關鍵能力,學生才會對文字有新鮮的領悟,對生活充滿創寫的敏感,才能實現自讀課教學效能最大化。
[作者通聯: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新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