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雁飛
【摘要】為使學校教育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進一步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內容,只有打造高效課堂,讓學生享受到高效的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減負必須提高質量,高效教學改革是“雙減”政策實施的正確方向。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數學;高效教學
“雙減”是指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該政策出臺的背景是學生作業數量過多和校外培訓壓力過重,擠占了學生的鍛煉、休息等時間,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雙減”政策落實的路徑有多條,其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主渠道。“雙減”看似要求學校做減法,要減少作業量,減少作業時間。實質上要求學校做加法,要加大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只有締造高效課堂,讓學生享受到優質高效的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了高效教學,學生的素質在課堂上得到提升,就無需做大量的作業,不必去參加校外培訓輔導。減負需要提質,高效教學是“雙減”政策落地的應然之路。
一、“雙減”政策,呼喚高效數學教學
俗話說得好:“解鈴還須系鈴人。”“雙減”政策出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學校教育教學是其背后重要的推手,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過多,以至于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影響了學生的休息時間。當然,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給學生多布置作業,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但是,方法卻不適當、不科學,不能靠題海戰術的方法幫助學生復習鞏固,不能靠犧牲學生休息時間贏取考試高分。如果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都學得很好,就沒有必要給學生再布置大量的作業,學生的學習負擔就會減輕。課堂教學低效是導致“雙減”政策的深層誘因,要想落實“雙減”政策,要想解放學生身上“作業負擔”“培訓負擔”這兩大束縛,要想確保學生身心健康,教師必須自己去親手解開,這就需要從課堂教學改革著手,優化教學手段和方法,構建高效數學課堂,實施高效數學教學,通過減負增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四字特色,彰顯數學高效課堂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可以用“和”“趣”“動”“思”四個字來概括,有了這四根立柱的支撐,高效課堂才會得以塑形,高效教學才會得以發生。
1.和:和睦親如一家
俗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班級如同一個大家庭,教師和學生都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員,教師是父母,學生是子女。家庭和睦,關系和諧,這樣的家庭才會興旺發達。在傳統數學課堂中,教師高高在上,與學生關系疏遠,不能和睦相處,甚至矛盾敵對;學生怕老師,甚至恨老師,導致學生厭學。高效數學課堂中的教師走下講臺,低下身子,融入學生,平等對話,老師愛護學生,寬容學生;學生親近老師,喜歡學習,師生和睦親如一家,其樂融融。
2.趣:學生興趣濃厚
興趣是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學生若對數學失去興趣,就不會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只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高效數學課堂中充滿情趣,學生對數學內容感興趣,對數學學習有熱情,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甚至在數學探究活動中流連忘返,沉浸其中。“趣”是高效數學課堂的標志性特點,數學不枯燥單調,內容豐富有趣,形式多樣,學生喜歡學,主動學,興趣濃厚,樂趣無窮,學有所獲。
3.動:親歷實踐體驗
俗話說得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課堂如同水池,師生如同池中之水,如果師生之間不積極互動,課堂就會像一潭死水,死氣沉沉。高效數學課堂是“動”的課堂,學生心情激動,勇于行動。這里的“動”體現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里的“動”表現在學生活潑好動,學習靈動。“動”的數學課堂,學生在動中學,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學生做中學,參與探究活動,親歷實踐體驗,親自感知體悟,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真正實現知識的有意義建構。
4.思:閃耀思維火花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學習離不開思考,高效的學習更加需要能動的高品質的思維。傳統教學之所以低效,根本原因是課堂中沒有思考的氣息,學生機械學習,死記硬背,不動腦筋,不愛思考,教師沒有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沒有調動學生的能動思維。“思維是數學的靈魂。”高效數學課堂是“思”的課堂,教師關注學生思維訓練,教學中閃耀著思維火花。教師設計的問題富有思維含量,提出的問題具有啟發性、開放性。學生做思結合,不僅在做中學,而且在做中思,在思中創。高效數學課堂,學生不僅愛學、樂學,而且善思、慧學。
三、優化策略,推動數學高效教學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實現自主發展,教師要設法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的學習時空。教師還要優化教學策略,推動高效教學。
1.限教以保學
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教師的教學,靠一張嘴,一個人一堂課講到底。但學生光靠聽不去做,光憑聽不去思,經常是囫圇吞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常常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即便當時聽進去,過一會兒就忘記了。
小學數學教學要高效,首先要采取“限教以保學”的策略,所謂限教保學,就是限制教師的課堂地位,保障學生課堂主人的位置;限制教師過多教學的權利,保證學生的學習自主權;限制教師教授的時間,保證學生探究練習的時間;限制教師過多的指導干預,保證學生的探究學習空間。限教保學要做到限時講授,精講精練。例如,在教“圖形的旋轉”一課中,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合理分配師生活動比例,教師在課堂中合理分配時間,少講精講,只講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講思考的關鍵點和堵點,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自主探究,去操作體驗,去學以致用。
2.先學而后教
數學高效課堂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是學生自己有意義地去建構知識的過程,為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與獨立性,我們要組織學生有效先學。“先學而后教”是數學高效教學的重要策略,所謂先學后教,就是學生先自學教師后教授,學生自己預學,自學新知,自我嘗試,自我摸索。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共同研討學習。
先學后教讓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師可以做到以學定教,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需求確定教學內容與方法。學生已經會的就無需再教,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可以教。先學不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意識和能力。高效數學課堂中的先學,不是讓學生自由隨意的自學,而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是一種有效先學。為了學生自學更有效,教師要給學生提出學習要求和目標,要給學生提供自學輔助工具,如操作材料、活動單、練習單等,為學生提供導航,搭建支架,給學生助學。例如,在教學“用計算器計算”時,采用了先學而后教,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自學單,讓學生先自主預習,自我嘗試實踐,通過自學材料的閱讀,認識計算器的結構名稱,通過對計算器的操作,了解計算器的使用方法。在學生自學之后,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開展練習鞏固。
3.合作助探究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探究,主張采用“探究教學法”,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參與到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索,實現自我建構。學生探究學習一般分為兩種方式:獨立探究與合作探究。獨立探究是指學生個體獨自進行探索,對問題進行獨立分析,獨自解決問題。合作探究是指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尋找問題解決的思路和方法,找到問題的答案,完成學習任務。
在開展探究教學法時,常常兩種方式兼用,既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同時通過合作助探究,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習效率。人多智慧高,集體力量大,合作探究增加了學生交往,調動學生探究積極性,合作探究將學生抱成一團,凝心聚力,讓高效學習成為可能。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單元中,筆者幾乎每一課時都組織學生合作探究,無論是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還是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都設計安排了合作學習環節,學生分組實驗,小組討論,集體交流,歸納總結,建構模型。學生在合作中動手動腦,互幫互助,集思廣益,出色完成學習任務,高效實現教學目標。
4.展示中增智
俗話說得好:“與人交談一次,勝過閉門勞作多年。”交談是一種交流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交談不僅給學生增加了交往機會,培養了學生表達能力,而且實現了信息交流、思想交換、經驗共享,為學生賦能增智。學生學習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展示也是其中一種,通過展示方式進行互動交流。所謂展示,就是指學生把各自的學習成果呈現出來,如作業作品、實驗結論、思想觀點、學習方法、學習經驗等,展示的內容可以是好的方面,也可以是不好的方面。
展示可以讓教師發現學生的學情,了解學生的基礎,讓教學更有針對性。例如,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發現并提出問題之后,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自主學習之后,組織學生展示交流:采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樣列舉的?在學生展示交流時,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如何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展示為學生搭建了交流分享的平臺,給學生提供了討論碰撞的機會,有助于學生深度思考,促進學生思維進階,展示可以讓學生增智,提高自豪感,增強自信心。
5.學科相融合
新課程提出“跨學科主題教學”,倡導組織學生跨學科學習。學生的生活應當是完整的,問題的解決需要用到多學科知識。因此,各學科不應當是割裂開來的,而要將各學科有機融合起來,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科相融合,是數學高效教學的有效手段,我們既要堅持數學學科立場,又要借助其他學科知識工具來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譬如,在教學“運動與身體變化”時,就需要用到數學、科學、體育與健康等學科的知識,當然,主要還是運用計算、分析、推理等數學工具。學科融合教學,讓抽象的數學變得具體,使干癟的內容變得豐富,學科融合教學,讓教學目標變得多維,讓學習方法變得多元,助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有效提升了數學教學的質效。
減負必先提質。開展高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是“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必由路徑。
【參考文獻】
[1]宋志強.“雙減”背景下教育質量監測中的數據統計[J].教學與管理,2022(08).
[2]呂娜,芮志成.“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減負增效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與管理,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