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有效落實單元學習目標,解決寫作教學中忽視范文語篇、評價標準單一化等問題,筆者設計指向單元目標的持續性寫作評價,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本課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一冊Unit 3 Conservation的寫作課為例,簡析如何通過寫作課開展單元持續性評價。
關鍵詞:單元整體教學;寫作教學;單元持續性評價
前言
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中的寫作教學非常重要,能有效考查學生的輸出質量。然而部分教師在寫作課上僅關注寫作任務,忽視寫作語篇在單元教學中的作用。此外,部分教師往往僅參照高考作文評分標準設計寫作教學目標和評價,缺乏對寫作教學的整體考量,不利于真實學習的發生。
為有效推進學生的真實學習,筆者設計單元持續性評價以檢驗學生的學習落實程度。本課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一冊Unit 3 Conservation 寫作教學為例,簡析如何通過寫作課開展單元持續性評價。
教學內容分析
1. 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主題是“Conservation”,屬于“人與自然”主題群下“自然環境、自然遺產保護”“人與環境、人與動植物”“人類生存、社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以及“人與社會”主題群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子主題(教育部,2020)。
本單元Topic Talk引發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激活學生對“Conservation”這一話題的已有知識。Lesson 1 和Reading Club 2包含兩篇說明文,通過數據呈現事實,分析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由此引發學生思考保護環境的迫切性。Project部分有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瀕危物種的生存現狀,筆者將該部分設置為第一項單元持續性評價任務,檢測并夯實學生對由于環境破壞導致的物種滅絕、自然災害加劇、瀕危物種增多等問題的認知。Viewing Workshop和Reading Club 1從不同側面解讀人類活動對動物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影響。Lesson 2和Lesson 3 以日常生活行為為例,引發學生思考享受便利與保護環境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如何采取可行的環保行動。筆者設計第二項單元持續性評價任務,引導學生通過Writing Workshop思考工業化養殖對動物及環境的影響,同時發表支持或反對使用動物產品的觀點,辯證地認識人類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最后,學生通過第三項單元持續性評價活動(海報制作)落實自己的環保行為,由此加深主題認知,形成單元大觀念:人類生存、社會發展與環境間存在復雜的辯證關系,發展應與保護自然和人文環境相向而行(丁雪瑩、孫萬磊,2022)。
2. 寫作課時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寫作部分(Writing Workshop)包含一篇議論文。文章介紹了工業化養殖,呈現了工業化養殖的優點(便宜、能提供更多食物供養世界人口、雇傭的工人少、產量高、動物生病少),同時陳述了工業化養殖對動物和環境造成的影響和危害(動物活動空間小、壓力大),啟發學生全面、客觀分析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同時,學生通過對是否使用動物產品的闡釋(認知),聯系日常生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環境保護行為(行動)。
學情分析
在話題方面,學生在開展本單元學習前對動物和人類之間關系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寵物和主人之間的關系上。通過學習Viewing Workshop,學生開始思考動物的權利;通過學習Lesson 2和Lesson 3,學生開始思考人類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學生在之前的課時學習中積累了有關單元主題的詞匯與相關表達。在寫作評價方面,學生之前曾經嘗試過自我評價、同伴互評和班級評價。
在開展單元第一項持續性評價任務時,由于學生欠缺從網絡查找的信息中挑選出有助于客觀表述自己觀點的材料的能力,筆者帶領學生根據題目和提綱在網上篩選有用的內容。本節寫作課既是單元第二項持續性評價任務(評價學生是否能夠辯證思考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系),也是對學生完成單元第一項評價任務時掌握的材料篩選能力的再次夯實。
筆者預設學生在表達對動物產品的觀點時會出現困難,因此計劃在課上充分利用查找、分享和內化的活動來幫助學生習得范文語言。
教學目標分析
基于對單元內容的分析和對主題及語言大、小觀念的提煉,筆者制訂如下單元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通過對自然環境問題的分析和討論,運用“事實—原因—解決”的邏輯談論自然環境問題或瀕危物種的嚴峻生存現狀;
(2)學生能夠基于分析人造設施、工業化養殖與動物的關系,從正反面、多角度思考實際問題,并運用表達支持或反對的句式就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展開討論;
(3)學生能夠通過調查,呈現身邊同學日常保護環境的具體行為,并呼吁更多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丁雪瑩、孫萬磊,2022)。
為檢測學生是否達成以上單元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三項單元持續性評價任務。如前所述,本節寫作課是第二項單元持續性評價任務,筆者制訂了以下指向單元目標達成的寫作課時教學目標:
(1)梳理并提煉表達支持和反對的議論文基本框架,分析作者組織素材的意圖,總結議論文的語言特點及常用表達;
(2)根據框架介紹工業化養殖,總結如何能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列出表達自己對動物產品的觀點的寫作提綱,使用范文中學到的結構和語言完成初稿;
(4)開展自評、互評并進一步完善習作。
以上課時教學目標基于第二項單元教學目標展開。目標(1)至(3)旨在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運用范文中表達支持與反對的句式說明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目標(4)指向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旨在引導學生反思學習效果,并為接下來制作海報并呼吁身邊人參與環保作鋪墊。
寫作活動設計
(1)Activity 1 Lead in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單元已學內容,展示本課寫作任務:The local Animal Protection Association is carrying out a survey about animal products. Could you write an essay to express your idea? 學生帶著學習任務根據課前查找的材料先分享有關動物產品的想法,接下來討論如何寫議論文。教師將學生的想法寫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
通過指向清晰的情境化寫作任務,激發學生表達觀點的意愿。
(2)Activity 2 Reading for writing
學生快速閱讀范文語篇,獲取文章主體結構。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以范文第三段為例,分析作者從哪些方面呈現反對觀點。根據教師示范,學生閱讀文章,在表格中填寫作者從哪些角度呈現支持或反對的觀點及如何用語言表述。學生獨立完成后與同伴討論,并在全班分享討論成果。
[設計意圖]
學生帶著不同任務多次閱讀文章,梳理范文的結構、內容和語言,為從正反面表達自己的觀點作鋪墊。
(3)Activity 3 Internalization
學生根據筆記內容,兩人一組客觀介紹工業化養殖。接下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總結如何有邏輯地表達支持和反對的觀點。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內化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和語言;通過反思與梳理,總結多角度表達觀點的方法。
(4)Activity 4 Writing
學生回顧本課任務,完成限時寫作,在新語境下遷移本課所學內容。
(5)Activity 5 Evaluation
學生兩人一組討論如何評價表達動物產品的文章,并與老師共建評價表。基于共同設計的評價表,學生開展自評、互評。
[設計意圖]
教師引導學生從評價者的角度思考如何清晰表達觀點,學習他人寫作的優點,反思并改進自己的習作,為有邏輯地表達自己對單元主題的理解奠定基礎。
(6)Activity 6 Sum up
學生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同時進行班級分享和交流。
Q1: What is your attitude towards factory farming and animal products?
Q2: Why do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factory farming and animal products?
Q3: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設計意圖]
學生總結所學,為落實保護行動做好準備。
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單元整體設計的基礎上,為檢測學生是否達成單元學習目標開展的持續性評價學習活動。在進行寫作課設計時,教師要傾向于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看問題,關注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和層次性。教師不僅要聚焦寫作文本,更要從單元整體出發思考寫作課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單元整體學習。
教學建議
1. 以單元主題為主線,整體設計寫作教學活動
單元內各語篇在單元主題的統領下承擔了不同的學習價值。因此,教師不應割裂設計寫作教學活動,而是要結合單元話題,思考如何通過寫作幫助學生進一步梳理對單元話題的認識。教師在本節寫作課上引導學生從支持、反對兩個角度有理有據地談論動物產品,形成保護意識。
2. 提高教學活動真實性,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
本單元設計的持續性評價活動都是含有真實交際的活動,有助于學生不斷思考單元主題。教師通過真實場景的創設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從而讓他們主動參與課堂并積極表達。
3. 通過多主體、多維度的評價,促進學生學習
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環境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等因素,選擇適合自己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教育部,2020)。因此,筆者改變以往教師作為單一評價主體的做法,帶領學生共同設計符合本節課學習情況的評價量表并引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活動。
本任務是第二項單元持續性評價任務,學生完成動物產品的議論文寫作后,教師引導學生將此任務與本單元的第一項持續性評價任務進行對比。由于兩項任務均為搜索、閱讀并學習網上相關信息并進行遷移創新,學生能對比自己的前后表現,在反思中收獲成長。
參考文獻
丁雪瑩, 孫萬磊. 2022. 基于運用學科大觀念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J]. 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 (5): 26—34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案例點評
寫作是一項綜合語言運用活動。學生通過聽、看、讀等方式,從輸入的語篇中獲取信息和語言知識,并與已有的知識形成關聯和整合,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后以書面的形式表達觀點、情感和態度,實現語言輸出。寫作能充分體現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能有效檢測學生對主題大觀念和語言大觀念的理解。然而,正如本案例設計者指出的那樣,部分教師忽視了寫作對單元整體教學效果的檢驗作用,孤立地安排寫作任務,并機械地參照高考作文評分標準設計寫作教學目標和評價,不利于單元學習目標的達成。
本案例中,作者設計了三項語言輸出活動:1.運用“事實—原因—解決”的邏輯談論自然環境問題或瀕危物種的嚴峻生存現狀;2.運用表達支持或反對的句式就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展開討論;3.呈現身邊同學日常保護環境的具體行為,呼吁更多人參與環境保護。三項活動的設計層次分明,從“知”到“行”呈進階關系。每一項活動的設計都所要求學生從相關的語篇中獲取信息和語言,在學習理解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和建構,形成自己的觀點、態度和行為取向;每一項活動都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主題小觀念、語言小觀念生成情況,為單元大觀念的生成奠定基礎,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值得大家借鑒。
卓俊斌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