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凝聚了全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努力方向。教師是學校發展之根基。學校的發展需要優秀的教師團隊來支撐,而優秀的教師團隊又需要優秀的學校文化來打造。近年來,我校結合區域背景,提煉文化元素,初步形成了水韻文化體系,著力打造一支優秀的鄉村教師團隊。
[關鍵詞] 學校文化;教師團隊;文化磁場
近年來,我校結合區域背景,提煉文化元素,初步形成了水韻文化體系。在此體系下,我們秉承“做越來越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本著“外樹形象、內涵發展、特色引領、文化創生”的工作思路,一方面把校園營造成教師精神成長的磁力場,另一方面努力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孵化器,全力打造一支優秀的鄉村教師團隊。
一、水韻文化涵養教師團隊生命成長
韓橋小學地處洪澤湖東北岸,素有“湖畔之花”的美譽。洪澤之水用“哺育一切生靈的德行”滋養了韓橋小學。學校借助水域文化,構筑像“水一樣浸濡”的教師高位發展平臺,擦亮“一種承認約束的自由,一種無需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良知”的團隊精神,努力打造一支優秀的鄉村教師團隊。
1.上水文化的價值探尋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孔子曰:“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有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它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自然界中的真君子。
2.區域文化的鮮明特征
學校地處淮陰區西南部。校園所處地域內,湖泊溝渠縱橫,有全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有世界文化遺產——高家堰大堤。在幾千年的治水歷史中涌現了侯二門治水、陳登捍淮、靳輔護堤等歷史傳說,充分表現了本地區勞動人民和自然斗爭的頑強意志。
這些地域、人文資源最能體現當地人的特征,也是當地人的根。漁民智慧、勤勞、樸實、勇敢,孩子們自信、自立、自強……洪澤文化,淵源流長,孕育岸邊文明;洪湖之水,滋潤萬物,潤澤世人心靈。
3.學校文化的塑造浸潤
一方面,“桃李巖”“翰墨池”引領師生們用勤奮之筆描繪多彩人生。紫藤長廊內的櫥窗是師生展示藝術才華的一方天地。長廊盡頭的“國粹亭”,是師生領略國粹魅力的舞臺。
另一方面,精神文化浸潤著每一位師生。流水不腐,“做越來越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讓學校成為師生成長的樂園。山高水長,“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的辦學精神,讓教師擁有淵博的學識,立足自己的本職崗位,肯于鉆研,善于攀登,成為行業的翹楚和佼佼者。一廉如水,水滴石穿。“誠信做人,踏實做事”的校訓,教育學生為人要真誠有信用,學會做人;做事踏實勤奮有耐心,學會做事。同時,也同樣適用于教師。誠信是為人之本,德之范疇。教師要崇德,要有一顆對教育的誠心,要對學生真誠講信、嚴慈并濟,對工作要踏實勤勉,不斷地學習,修文、修身。
二、項目創建推動教師團隊共同成長
近年來,學校結合區域特征,在水韻文化的引領下,以淮安市教師隊伍建設示范基地校創建為契機,全面實施教師培養工程,打造學習型師資隊伍,把教師培養成師德的表率、教學的專家、育人的典范。
1.立足實際做規劃,激活整個團隊
學校新入編教師逐年增多。這些教師年輕、有活力、想進步,在專業發展上有想法。我們針對現狀,結合校本實際將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與個人成長、學校內涵發展相結合,從頂層設計入手,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實現了共性發展和個性需求的同頻共振,激活了教師團隊的一池春水。
學校層面由校長室牽頭,各個部門共同參與,統籌設計研修活動,從方案設定、過程管理、效果反饋等方面進行全流程監控,夯實研訓細節,突出參與的全員性、時效性和示范性,每年均有95%以上的完成率,效果較為顯著。
教師個人層面由教科室牽頭,立足教師個人愿景,制定成長規劃,由年級組、學科組對教師成長目標按月進行考核,實施雙輪驅動,促進教師發展。幾年來,教師專業發展的年度達成率達95%以上。
為做好教師發展工作,學校專門成立教師發展中心,統領全校教師發展工作,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將教科室、教務處、德育處等職能部門納入管理網絡中,確定了教師研訓培養、師范生實踐指導、區域培訓等一系列可操作的研修舉措,從制度上保證了教師發展工作的行穩致遠。
2.健全組織細管理,打造靈動課堂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水善施教化,充滿生命的靈光,蘊含心靈的敞亮。基于此,“靈動課堂”應運而生,讓課堂如水一般鮮活、生動又富有創造性。我們又進一步融入淮陰區“探學課堂”“淮安市5G融學課堂”的重要理念,將靈動課堂打造為靈活、靈動、靈性的智慧課堂,動腦、動口、動手、動情、動心的多元互動課堂。
為了讓青年教師能盡快站穩課堂,我們十分注重校本研訓,以課堂教學為主要研訓內容,設置了以“大湖帆影”為主題的教師研訓課程體系。該體系具有科學性、實踐性、可操作性和校本特色,采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形式,構建了“二上二議四評”的“224”研訓模式,提出一年入門、二年合格、三至五年優秀的培養目標。
我校被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授予“江蘇省鄉村教育工作站實踐基地”。淮陰師范學院也定期選派學生到我校進行實踐活動。作為淮陰區首批名校長、名師實驗基地,中央教科院的領導專家多次蒞臨我校指導工作。
3.尊師敬德揚正氣,注重榜樣激勵
我們不斷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制定師德師風建設方案,多措并舉,全面發力,規范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對有償家教、體罰、變相體罰等現象在各類評優考核中予以一票否決,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我們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最美教干”“最美教師”“優秀共產黨員”“教學示范崗”等評選活動,開展“我和我身邊的人”“身邊的榜樣,前行的力量”等先進事跡宣講活動,催生教師們的群體性教育情懷。
我校連續三年獲得了“江蘇省文明校園”“淮安市師德建設示范學校”等榮譽稱號。徐貽波、沈陽、王啟剛、焦艷明等老師先后獲得“淮陰好人”榮譽稱號。在高尚師德的感召下,一批專業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教師迅速成長起來。沈陽、徐貽波、吳久龍等教師成為淮安市學科帶頭人。區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等共20多人。
依靠名師引領,我們構建了“名師—工作室—備課組—教研組—教師個人”的研訓框架。各個團隊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抱團發展,裹挾前行。目前,我校擁有省級課題2個、市級立項課題4個、區級課題12個,基本上實現了人人有課題、個個有項目的研究局面。
4.區域合作共進步,依托名校資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水亦可行舟。為進一步深化內涵發展,提升我校的辦學水平,我們先后與淮安市外國語實驗小學、淮安市北京路小學、南通市實驗小學、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小學結盟,互派教學骨干、教師定期跟崗學習。我們邀請四校專家到校開展教學研討活動,定期參加淮安市外國語實驗小學的“教師發展論壇”“班主任工作沙龍”活動。江蘇省知名特級教師、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芮火柴來我校調研指導工作。我校還分別主辦了“四校聯動展智慧,校際交流促成長——南通、淮安四校教學研討交流會”“銀川教育代表團觀摩韓橋小學素質教育現場會”“淮安市中青年優秀校(園)長培育工程‘導師進校園活動”“幸福教育鄉村行——特級教師走進韓橋小學”“淮陰區精細化管理現場會”等大型活動。我校還是河海大學、淮陰師范學院等高校的大學生實習基地。區域合作共建活動多次被新聞媒體專題報道。
三、“關懷”行動成就教師團隊幸福成長
優秀的學校都具有厚重的人文關懷。關懷也是一種文化,是校園文化形成的源泉,是校園文化得以發揚的動力,是校園文化保持生機的關鍵。
1.政治關懷
我們在政治上高度信任教師,關心教師在政治方面的成長與進步,積極引導優秀青年教師向黨組織靠攏。
2.思想關懷
學校每學期都開展“我的身邊人”“身邊的榜樣,前行的力量”等先進事跡宣講活動,催生教師的群體性教育情懷。激勵、鼓舞團隊成員時刻保持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形成“人人爭先”的良好局面,引導廣大教師嚴謹治學、為人師表、精心育人。
3.工作關懷
發揮名師工作室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讓更多教師獲得參與教學研討、進修培訓、競賽活動的機會,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方式,搭建互動平臺,提供展示舞臺,促進共同成長。
4.生活關懷
學校堅持教師生日送上祝福語、生病探望、幫助教師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等,使教師感受到學校的親情與關懷。
四、制度建設保駕教師團隊健康成長
學校制度文化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
1.以人為本
制度主要是和人打交道,因此所有的規則制定都要體現以人為本。做到在規范人和教育人的同時,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幫助人、激勵人、解放人。
2.開放民主
我們學校在制定制度的過程中充分激發全校師生的參與意識,做好組織引導工作。通過教代會、學生座談會等形式,讓全校師生充分醞釀、積極討論,制定出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制度。
3.自主管理
學校的常規管理工作均由教師和學生參與管理評比,充分發揮師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讓師生成為學校的主人。
4.科學考評
學校實行目標管理制度,分類考核、科學評價。完善了考核評價機制,使付出和收獲成正比。
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一批批優秀教師快速成長,形成良好的發展梯隊。吳中明、沈陽、吳久龍、何好、陳敏、王啟剛等老師分別在市級以上研修活動中開設示范課或講座,受到廣泛好評。沈陽、吳久龍、王啟剛分別是江蘇省鄭小琴、李麗網絡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王啟剛、吳久龍、陳敏等三位老師入選淮安市“三航”教師代表。王啟剛老師作為江蘇省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主持人,帶領學員開展20余次研修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校先后獲得“江蘇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蘇派書法名校聯盟學校”“江蘇省鄉村教育工作站實踐基地”“‘美麗中國,美麗心靈師生心靈成長公益項目學校”“全國‘挑戰性學習研究聯盟學校”“淮安市鄉村少年宮協同發展聯盟試點學校”“淮安市數字化校園”等榮譽稱號。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促進鄉村教育發展的有利政策,我們身為鄉村教育人,將積極構建“教育振興共同體”,加快教師團隊建設,為培養“四有好教師”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潘杰.“以水為師”——萌生中國水文化的哲學啟蒙(中)[J].江蘇水利,2005(08).
[2]金宏素.談打造教師團隊精神在加強學校管理中的作用[J].吉林教育,2010(28).
吳中明? ?江蘇省淮安市韓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