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永慧 李雪玉
【摘要】 目前世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張,全球生態危機愈發嚴重。中國古代思想對于世界各國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習總書記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明確人與自然共同體的核心即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當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面臨困境,從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中天人合一、知止節用、當觀其全和以人為本等幾個觀念進行深入思考,對推進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天人合一;知止節用;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B0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3-007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3.023
基金項目:寧夏大學2021年研究生創新項目《發展倫理視域下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新發展理念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IP2021027)。
習總書記發表《共同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為世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世界性方案,它的要義是推進實現生態和諧發展,促進社會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蘊含著我國古代優秀傳統理念,這源于習總書記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重視,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的發端即為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思想。要實踐本思想就需要世界各國人民團結起來,勠力同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天人合一”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天人合一”理念作為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思想對于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具有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中國古代形成了以“天人合一”思想為精髓的原始生態觀。“天人合一”思想視天、地、人于一體,天人之分,合而為一,強調人與自然內在統一,歸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其“天、地”可理解為自然,“人”即為人。人與自然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老子為闡述“天人合一”觀念的第一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意為任何事物都要遵循自然之道。莊子進一步提出“人與天一也”的說法。荀子曰:“天有其時,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荀子·天論》),意思是天、地、人三者的職能互補推動宇宙的運行。自然可以孕育萬物,人與自然萬物同屬于自然的一部分,“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王充《論衡》卷十八)。繼而,北宋哲學家張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既然天、地、人為一個整體,存在內在的一致性和聯系,人類就應該以仁愛的態度來對待自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章句上》),并向自然界學習,“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二十五章)、“與天地參”(《中庸》二十二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周易·文言》),在幫助、促進事物實現自身潛力的參贊化育過程中實現自我,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休戚與共的最終目標。中國“天人合一”不僅指出了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關系,也強調人與自然間的血肉聯系,追求三者間的整體和諧,反對人類對自然的破壞。
習總書記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繼承并發展“天人合一”思想,強調萬物共生為一體的思維模式,對“天人合一”思想進行創新發展,使他與世界全球化相聯系,充滿生機與活力,是人與自然統一性關系認識上的新突破,樹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自然價值與自然利益相統一的新思想。自然的內在價值無論是在“天人合一”的生態觀中,還是在習近平“和諧共生”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中,都得到了認可。作為中國傳統生態智慧的基本理念的“天人合一”自然觀,也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的源頭活水。
二、“知止節用”與“綠色發展”
在古代,人們的生產力水平還十分落后,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并沒有明確地反對對于自然資源的利用,而是追求萬物同源,和諧共處,提倡控制自己的欲望,也旨在強調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儒家主張取用有節,要適度利用和索取自然資源,注重節約。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提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意為:君子不必過度講究衣食住行,能夠果腹便好,住的方面也不需要過于安逸,展現了孔子的生活態度。孔子說:“君子惠而不費”,即道德高尚的人會給別人帶來恩惠和幫助,而自己卻不會浪費。可以看出孔子將節約視為君子的美德。荀子提出“強本而節用”,他提倡贊揚節儉的生活態度,認為人們在進行生產活動的同時,要注意資源的節約使用,如果可以做到開源節流便可國富民強。
道家思想也提倡節儉反對浪費。老子認為,因為過度的貪欲會給人造成眾多的傷害。“禍莫大于不足也,咎莫大于欲得”,相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了節用的重要性。不僅如此,老子還認為自然界是一種平衡性的存在,這種平衡性的存在不可以遭受到任何破壞,自然界本身就可以自己進行調節,從而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而如果因為人無限制的欲望和不節制破壞了這種平衡,那么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人們要“知止知足”,學會克制欲望,堅持適度原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確保大自然循環發展。莊子在老子“知止知足”的基礎上要求人們要了解大自然的承受限度,在大自然可承受的限度內去生產生活,為明智之舉。莊子認識到人無限的貪欲與有限的自然資源之間存在著矛盾,繼而提倡“少私寡欲”的理念,希望人們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減少自己的私欲與虛榮心,以便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習總書記提出在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思想中,同樣也主張社會生產必須節約并合理高效地開發使用自然資源。他認為人類已經在工業化進程中得到了慘痛的教訓,應當高度重視,認真吸取教訓,不能再犯類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錯誤。面對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時,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戰略,要堅持將節約和保護放在第一位,以自然回復為主,堅持綠色發展之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古代思想中,關于“知止節用”的思想將永不過時,一直發揮其重要作用且繼續指導今后的生產發展。
三、“當觀其全”與“系統治理”
生態環境自古在國人的意識中都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處理好整體與要素間的關系是實現生態系統治理的重點所在,同時也要協調好各要素間的關系,從而實現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
我國古代一些偉大的思想家從樸素的系統觀念出發,將自然界看作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如“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法自然,萬物一體”“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等觀念,認為生態環境的治理應當遵循“當觀其全”的原則。在老子的觀點看來,如要確保自然生態系統的有序運行,就必須采用“抑高補下”“損有余補不足”的整體平衡法。《太平經》則有用以指導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原則“天者主生……地者主養……人者主治理之”。大自然是由天、地、萬物、人和神幾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其通過陰陽中和三氣的交互作用,來生養自然萬物。在《黃帝內經》中,就可了解到五行之氣在人體內有著制約平衡關系和固有的秩序,如五行的秩序被破壞混亂,那這種平衡關系就會被打破,那么機體就會處于一種不正常的狀態。“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也就是說機體內陰陽要相互協調。《齊民要術》《四時纂要》和《陳専農書》等都為傳統農學思想的代表,都強調農業生態的系統性、有機性,主張農業生產應當實現因地制宜、因物制宜與因時制宜的高度有機配合。
在中國的社會發展史中,歷朝歷代對于黃河的治理充分體現了系統整體治理思想的正確性和有效性,也體現出了江河的治理與國家的治理是密不可分的。“疏浚塞”“朿水攻沙、蓄清刷黃、淤灘固堤”“治河之法,當觀其全”等觀念都用于統籌規劃治水與治沙,從而實現江河治理與社會安寧的相協同。這諸多主張都具有系統性、整體性的特征,習總書記提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思想遵循系統性的思路,全面推進全球化的生態治理,注重協調生態系統內各要素的有機結合,把生態系統視為由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組成的“生命共同體”,主張將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同時注重在多個領域開展生態保護建設,實現生產、生態和生活的協調發展。
四、“以人為本”與“人與自然”
在我國古代儒學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本思想資源。“以人為本”是儒家用以處理人神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甚至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思維方式。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儒家思想將人放在重要地位。儒家經典中有很多關于人禽之別、認為萬物之靈的論述。《易經》認為“三才”為天地人;《禮記·禮運》曰:“人者,天地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其認為天地以人為中心,張載認為“為天地立心”,認為天地的自我認識來源于人對天地的認識。除此之外,“以人為本”還體現在天道與人道的關系上。后漢思想家仲長統認為“人事為本”就是說天道是為人道服務的。天道就是自然運行的客觀規律,人道則為人在為人處世中應當遵行的道德原則。儒家思想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先,仁者愛人,推己及人,提倡仁民愛物,民胞物與,將人的關愛延伸至一切自然萬物。儒家思想認為任何萬物都屬于統一整體是其中的組成部分,他們彼此互通,相互依賴,反對將人與自然分割和對立起來,這有利于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進入新時代以來,習總書記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也表明了人對自然負有道德責任,應當培養和促使人們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道德情感。認識到如果人類違反自然發展規律,他們將承擔自然報復的后果。習總書記“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也說明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物種相互關聯,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這恰好是人類生存所需的生命系統。把“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融入各個領域,按照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與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辯證關系,設定人與自然發展觀的生命高度。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全球人民的福祉息息相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當充分考慮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未來和諧生態關系的期待,同時也肩負著對子孫后代的責任,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綠色轉型過程中,要將保護環境貫穿始終,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增加全球各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超越發展
習總書記在《共同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中提到,要堅持多邊主義和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世界生態環境改善的新要求和新導向。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中,全球人民共同致力于環境保護和維護生態平衡已經成為必然要求。
堅持多邊主義的要義為維護公平正義,強調在生態保護進程中國際間的相互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堅持多邊主義即國際事務應當由大家商量著辦,不應由少數國家掌握決定權,任何一個國家作為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都應當有權參與全球治理,通過協調磋商形成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方案。多邊主義被實踐與理論反復證明為解決全球問題的和平方案,倡導和踐行多邊主義是大多數國家共同的選擇,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國間的利益相互交融,倡導多邊主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勢在必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即要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落實相關可持續發展議程;各國自身還需不斷強化自身的行動,為解決生態保護問題,提出堅決可行的措施,同時注重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深化伙伴關系,提升合作水平,共同致力于全球生態問題的解決。另外,各國在推進相關工作的過程中,應當信守承諾,做到言而有信,認真履行簽署的相關公約及協定。
中國自始至終都是多邊主義的積極踐行者。中國一貫堅持和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努力促進經濟發展。中國通過深化對外開放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為各國合作提供了更多機會,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更多動力。中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倡導國家的平等,主張從全球視角提出解決方案,共同解決全球治理難題。注重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通過積極建設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中國將與國際社會一道,為世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基礎。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是指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當共同承擔保護和改善全球環境的責任,但是因為國家間對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能力水平的不同,發達國家應承擔主要責任。在國際氣候領域,發達國家應承擔更大的環境保護責任,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以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基礎,《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實施以來,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體現出新的發展。習總書記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在推進全球環境治理與保護的過程中,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應自我區別,確定明確地減緩目標,都有義務去努力實現目標,拿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措施。因此,全球氣候治理應當遵循各國廣泛參與、平等協商的多邊機制,任何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與否,都應當進行廣泛溝通和協商,攜起手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六、總結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不僅要求對中國進行生態化的改造升級,更要求世界各國間應當攜手共創美好生態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理念不僅為化解當前的生態環境危機提供解題思路,更為新時代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理論指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將人與自然的關系賦予科學性,要充分把握這一科學性,就必須多方面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沈廣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思想的哲學探微——基于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1):99-105.
[2]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61.
[3]陸費達.四部備要·論語新編[M].上海:中華書局,
1936:131.
[4]馮達甫.老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245.
[5]習近平.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N].人民日報,2021-04-23(002).
作者簡介:
向永慧,女,漢族,寧夏中衛人,寧夏大學法學院倫理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倫理學。
李雪玉,女,漢族,新疆石河子人,寧夏大學法學院倫理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