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娟 翟雨翔 王佳



摘要:隨著高校就業形勢愈發復雜嚴峻,高校大學生“慢就業”現象也日益突出。本文以工科院校為例,分析了“慢就業”現象,提出了“三全育人”視角下“慢就業”現象破解路徑:育人為本,全員參與,營造濃厚就業氛圍;精準服務,貫穿全程,全力做好就業指導;精耕細作,全方位保駕護航,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慢就業”現象;“三全育人”;高校大學生;就業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熱點話題。[1]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促進就業的重要群體。受疫情和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高校就業形勢愈發復雜嚴峻,高校大學生“慢就業” 現象也日益突出。[2]本文以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為例,對高校大學生“慢就業” 現象進行深度剖析,進而提出破解路徑,以期能為工科院校畢業生充分且高質量就業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一、新形勢下工科院校大學生“慢就業”現象
近年來,工科院校本科畢業生“慢就業” 人數比重不斷攀升,本文整理了筆者所在院校2017—2022年的就業數據(詳見表1、表2)。
從表1可以看出,未就業率逐年上升,其中2020年未就業率高達21.98 %;從表2可以看出,2020年以前,“暫未就業,準備就業” 的學生比率較高,均超過了50 %;2020年以后,數據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就業,擬升學” 的學生比率開始增大,均超過了70 %,其中,2020年高達74.42 %。據此,筆者將“慢就業” 學生分為以下五種類型:[3]
第一類:二戰考研型。這類學生在未就業學生中占比越來越高,目前已過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一是學生自我定位不準確,盲目考研,認為考取研究生是唯一出路;二是市場導向問題。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三是家長鼓勵學生考研,希望孩子能有更高學歷。
第二類:考公務員型。這類學生占比有所增加。受疫情影響,畢業生求穩心態加劇,對體制內的工作熱衷度提高,且不再考慮和準備其他形式的就業。
第三類:逃避就業型。這類學生之所以選擇“慢就業”,一是因為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沒有做好就業準備;二是因為在求職中屢屢受挫,由就業焦慮演變為了逃避就業。另外,這類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沒有經濟壓力,也就沒有什么就業緊迫感。
第四類:眼高手低型。這類學生急于找工作,但對自我認知和對外部世界的探索都不夠深入,存在著“眼高手低” 的現象。另外,這類學生還受同伴壓力影響,片面注重同宿舍、同專業之間同伴的類似選擇,甚至是攀比。
第五類:就業困難型。這類學生的主要問題是個人綜合能力較弱,就業競爭力不足,與用人單位實際工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求職時不具備優勢,導致就業動力和信心不足。甚至一部分學生在畢業前仍需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通過學校課程考試和本科生畢業設計中,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找工作,從而導致了“慢就業”。
二、工科院校大學生“慢就業”現象面臨的挑戰
新形勢下,工科院校大學生“慢就業” 面臨著更加嚴峻和復雜的挑戰。嚴峻指的是: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就業競爭加劇;復雜指的是:受疫情和經濟下行等多種因素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需求正在發生變化,就業形勢變得更
加復雜。[4]
(一)就業競爭激烈和“慢就業”增多的挑戰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的比例已經超過了50 %且還將持續增長。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高達1158萬人,規模再創歷史新高。但受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等多種因素影響,很多企業卻正在縮招甚至是裁員,這無疑加劇了就業挑戰性。
(二)學生就業需求和就業觀念改變的挑戰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和就業觀念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傳統“朝九晚五” 的就業模式正在逐漸發生變化。現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不僅是有前途、薪資高,還要穩定、舒適、自由,能夠實現自我價值。部分高校畢業生求職時只考慮眼前的工作條件和收入的短期回報,不考慮長期的職業生涯發展,也不愿意投身到基層一線工作,缺乏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家國情懷。
(三)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挑戰
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從根本上考驗的是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當前,高校大學生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高校畢業生就業選擇與現實就業狀況之間的錯位,高校畢業生求職能力與用人單位崗位需求之間的偏差,都加劇了用人單位與高校畢業生之間的矛盾。加之受疫情的影響,這種矛盾日漸突出:各用人單位的就業門檻越來越高,對高校畢業生的招聘要求也越來越多。對于高校而言,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才是重中之重。
三、“三全育人”視角下“慢就業”現象破解路徑
破解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慢就業” 現象,需要進一步優化“三全育人” 就業工作體系,堅持“落實落細抓就業、千方百計拓就業、用心用情促就業” 的就業育人理念,齊心協力、多措并舉,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圍。
(一)育人為本,全員參與,營造濃厚就業氛圍
1.堅持全員參與,配齊建強就業工作隊伍
學院要加強就業工作組織與領導能力,確定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并建立“學院—學科—輔導員—班級” 四級就業工作體系。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指導全院就業工作;要研究制訂學院就業工作總體方案、目標及下一階段的具體任務,并督促落實工作任務。
2.加強家校聯系,建立暢通家校共育渠道
一是通過微信、電話和家訪等形式暢通家校溝通渠道;二是將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學生的在校情況等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三是定期召開家校線上見面會,通過家長助推學生積極就業,從而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
3.深化校企合作,擴大拓寬就業招聘市場
一方面,要持續加強校園招聘主渠道市場建設,用心接待用人單位,與重點企業建立穩固關系;另一方面,要積極促進網絡招聘市場建設。另外,要堅持“引進來” 與“走出去” 并舉:既要積極邀請企業進校開展專場招聘會,也要積極組織學生進企業參觀、實習、面試,加強學生與企業之間的交流。
(二)精準服務,貫穿全程,全力做好就業指導
1.全面摸底就業意向,精準推送就業信息
學生的就業意向是動態的、變化的,只有精準掌握學生的就業意向和問題并及時跟進,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為學生就業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學院就業群,及時將就業信息推送給學生;二是在就業意向摸底的基礎上,一對一與學生溝通就業問題再進行梳理和再記錄;三是通過學院就業專欄平臺,精選就業信息后進行推送。
2.全面加強就業指導,精準幫扶重點群體
針對學院全體畢業生,策劃了以“青春逐夢,就業遠航” 為主題的畢業生就業指導系列活動,其中包括就業形勢分析、就業政策解讀、簡歷制作指導、面試經驗分享、面試禮儀培訓、就業困難學生座談會、抗疫云端招聘會、考研加油暖心活動及考研復試指導等,提升了畢業生的求職技能。另外,要精準聚焦未就業的學生群體,建立未就業學生信息臺賬,以便分類指導、精準推薦。
(三)精耕細作,全方位保駕護航,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1.加強思想引領,樹立正確就業觀念
大學生的就業工作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不可分,二者需要深度融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5]一是通過高校課堂主渠道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思政課上,要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到黨和國家的發展之中;在專業課上,要幫助學生了解專業前沿,培養學生的專業情懷;二是加強網絡思政就業育人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線上網絡平臺宣傳就業典型事跡,樹立榜樣;積極宣傳應征入伍、西部計劃等政策,鼓勵學生深入基層就業;對考研、找工作的學生事跡進行積極宣傳報道。
2.增強心理疏導,緩解就業焦慮情緒
在疫情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下,部分學生對就業產生了焦慮、恐慌情緒,甚至選擇逃避就業。因此,新形勢下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很重要。一是可以開展一對一的心理咨詢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就業壓力和情緒變化,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疏導,緩解學生就業壓力;二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力度,在課程中增加自立自信教育、挫折教育、自我調節等內容,提升學生自我疏導能力和健康就業心態。
3.重視第二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隨著用人單位招聘門檻越來越高,努力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對此,高校要積極開拓第二課堂,通過豐富多樣的學生活動、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拓展學生的眼界和能力,全方位育人,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實踐技能和社會服務意識等。學院通過深化德育鑄魂、智育提質、體教融合、美育熏陶、勞動促進“五大行動”,著力提升學生政治素養及綜合素質,以豐富多彩的活動渲染學生課余生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四、結束語
面對高校日益突出的“慢就業” 現象,作為一名高校就業工作者,要以理性的態度對其進行審視和分析。就業是民生之本,長期、大規模的“慢就業” 現象對大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發展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探尋大學生“慢就業” 現象的破解之法迫在眉睫。本文基于“三全育人” 視角提出了“慢就業” 現象的破解路徑,旨在推動高校畢業生能夠更加充分、高質量的就業。
參考文獻:
[1]?? ?邱琳,張春妹,李強.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慢就業”成因及對策分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1,23(5):29-33.
[2]?? ?張倩.后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破解路徑探究[J].就業與保障,2022,(9):9-11.
[3]?? ?王婷婷.探究后疫情時代經管類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成因與破解路徑[J].就業與保障,2022,(7):103-105.
[4]?? ?郭明凈.后疫情時代大學生“慢就業”群體就業質量提升路徑探析[J].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9(6):636-641.
[5]?? ?袁璨.后疫情時代高校就業指導的困境與對策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2,(15):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