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我國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現狀為基礎,闡述公共圖書館通過跨界合作實現資源融合、數智賦能、理念融合與服務創新等性質特征,分析我國公共圖書館在跨界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實踐經驗與現存問題,進而從大眾服務的視角提出實現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跨界合作;文旅融合;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呂春燕(1982—),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館員,研究方向:智慧圖書館、未來圖書館。
一、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發展綜述
1.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發展的理論研究歷程與現狀
我國圖書館跨界融合的研究始于2006年,早期圖書館跨界融合的研究與實踐主要以技術驅動為起點,圍繞傳統的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與Web2.0等技術的融合展開,如圖書館2.0的應用原則研究、基于Mashup理念的跨界檢索系統研究等。2015年互聯網興起,圖書館“互聯網+”是新的圖書館發展生態等理論相繼被提出。隨著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用戶情景感知日益精細和敏感,“以用戶為中心的智慧服務模式”愈加深入人心,學者認為“智慧圖書館將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業界和跨界的融合發展”。
綜上研究可以看出,跨界融合思想貫穿于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史,是數字圖書館、“互聯網+圖書館”和智慧圖書館等圖書館服務形態的共同理念和關鍵要素。
2.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發展的動因分析
一是,技術驅動。我國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的發展史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化史。從Web2.0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公共圖書館的融合創新提供支撐和動力。
二是,用戶需求驅動。用戶需求是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的出發點和歸宿。社會的發展不斷催生新的和多元的用戶需求,對圖書館的服務力和影響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圖書館進行跨界融合就是一個不斷完善自身,并更好地服務用戶的過程。
三是,使命價值驅動。時代不僅催生用戶需求,也改變用戶的選擇,為圖書館的生存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歸根結底是圖書館對自身使命、價值歸屬和生存法則的一種意識覺醒。而公共圖書館本身所承擔的職能使得其與信息技術、文化和教育等領域天然相關,作為連接資源與用戶的節點,本質上的中介性意味著其只有不斷連接,跨越融合,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踐行使命,實現價值。
3.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內涵界定
綜上所述,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是指公共圖書館在技術、用戶需求和使命價值等因素驅動下,打破原有服務界限,與其他行業和機構滲透融合,共謀創新契機的一種多元化和多維度的發展策略。
二、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的性質和特征
1.資源融合,數智賦能
這里的資源指的是廣義的資源,既包括跨界各方所擁有的實體空間、人、財、設備設施和文獻信息資源等外在和顯性的資源,也包括虛擬空間、智力資源、信息情報、技術優勢和管理方法等內在和隱性的資源。資源融合和數智賦能不是1+1等于2的資源疊加,而是在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5G等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支持下,實現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的交叉融合,達到優勢互補和賦能圖書館服務轉型升級的效果。國家圖書館與中國進出口總公司、華為集團聯合建設的5G閱讀體驗中心、上海圖書館的POD體驗空間等都是資源融合和數智賦能的典型實踐。
2.理念融合,服務創新
跨界融合的緣起和歸宿都是理念上的融合,即服務用戶的共同愿景。理念融合意味著公共圖書館要改變傳統的、“有界”的思維,實現思維的嬗變,與使命交疊的教育、信息、和文化等機構求同存異,滲透融合,發展和服務共同用戶,實現服務的創新和事業的轉型。比較典型的實踐是公共圖書館與社會力量合作打造品牌服務,如大連圖書館的“白云”品牌、寧波市圖書館的“天一”品牌,無不蘊含著社會事業社會辦,跨界融合、服務大眾的理念。
三、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的實踐現狀
1.與營利性機構的合作現狀
(1)與一般商業機構的合作
公共圖書館利用自身的文化特色與公信力,與地產、餐飲和商超等商業機構通過合建閱讀空間、聯辦主題活動與共建特色資源等形式,打造服務新業態。如,江陰圖書館的“三味書咖”、杭州圖書館的主題圖書館等。
合作意義:公共圖書館與一般商業機構的合作,彌補自身財力與人力等資源上的劣勢,通過城市書房、主題圖書館和小型閱讀吧等多樣靈活的呈現形式,既拓寬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半徑,增強社會效益,也彰顯合作方的企業擔當,為其贏得良好的社會贊譽,實現雙方的共贏。
(2)與信息服務上游機構及互聯網商業的合作
一是,與信息服務上游機構的合作。圖書館與書店、出版商和數字資源提供商等信息服務上游機構天然相關,其合作形式主要呈現在讀者決策采購、紙電同步與合建“館店一體”空間等領域,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融合發展模式為合作雙方帶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更為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帶來極大便利。
二是,與互聯網商業的合作。在“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界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5G、大數據與云計算等新技術,依托微信、微博、支付寶、京東和抖音等互聯網平臺,與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書商、數字資源服務商等力量合作,精準對接用戶需求,創新服務方式,通過數字資源海量供給,采取云上辦活動、移動圖書館和視頻直播等形式,完善數字化服務體系,拓寬服務半徑,節省讀者時間,為讀者提供個性化、品質化的“菜單式”“訂單式”服務,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閱讀需求。
國內公共圖書館與信息服務上游機構以及互聯網商業的跨界合作日趨成熟。例如,內蒙古圖書館與新華書店合作的“彩云服務”以“你選書,我買單”的形式,將讀者從用戶變為圖書館資源的建設者,打造圖書館與館配商跨界融合的新業態,而后浙江圖書館、淄博市圖書館相繼推出的“U書快借”服務,將圖書館與京東圖書、支付寶和微信等互聯網平臺有機結合,利用在線辦證打通讀者網絡薦購壁壘,讓讀者足不出戶暢享圖書借閱服務。
合作意義:圖書館通過與信息服務上游機構及互聯網商業平臺的合作創新服務業態,彼此助力,優勢互補,實現公共圖書館跨界合作中虛擬資源和實體資源的完美融合,深化資源整合與利用。
(3)與旅游機構的合作
公共圖書館與旅游機構有著靈活多樣的合作形式,較為典型的有浙江青田縣圖書館的“圖書館+民宿”模式、上海圖書館的“圖書館+文創”模式,首都圖書館的“圖書館+交通”模式等。此外,研學游與非物質文化傳承體驗等活動也在圖書館與旅游機構的跨界合作上添了炫彩的一筆。
合作意義:“圖書館+旅游”,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既激活文旅資源新活力,提升公眾的體驗感與獲得感,又豐富公共圖書館的服務供給,讓詩與遠方相得益彰。
2.與非營利機構及用戶的合作現狀
(1)與政府、社區和社會組織的合作
公共圖書館與政府、社區、社會組織的合作,較為典型的實踐是通過場地聯用、品牌聯創、活動聯辦和平臺聯建等多元化形式發展公共文化事業。例如,許多城市采用市、縣(區、市)、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聯動方式共建大書房和小書屋并存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與婦聯、殘聯、閱讀聯盟和公益團體等社會組織聯合打造品牌服務,滿足各類群體的文化需求。
合作意義:公共圖書館與政府、社區和社會組織的跨界合作將政府的統籌力、保障力與圖書館及社會組織的專業性和服務精神融為一體,在弘揚公平、公正和公益層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
(2)與教育機構的合作
公共圖書館的自身使命使其與教育事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我國公共圖書館與教育機構的跨界合作在與時俱進中創新發展。比如,廣州市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建設項目、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 “常青藤”公益服務項目、淄博市圖書館閱讀定制服務等。通過開設分館,成立校外志愿服務基地、建設特色學科資源、開展主題閱讀推廣等方式,不斷完善館校融合的長效合作機制。
合作意義:公共圖書館與學校通過跨界合作塑造服務新業態,共同履行社會使命,彰顯社會價值,對圖書館事業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都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3)與用戶的合作
公共圖書館鼓勵用戶通過決策采購、家庭圖書館和主動服務等形式,用自己的智慧、經驗和傳播力來創造價值,助力圖書館事業發展。例如,杭州圖書館“市民合唱團”和佛山鄰里圖書館等項目在國際舞臺上獲得認可,充分展示公共圖書館關注用戶參與價值共創的必要性。
合作意義:公共圖書館與用戶的合作,一方面,讓用戶成了圖書館的價值共創者,另一方面,從根本上縮小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距離,為打造優質均衡服務提供有力補充。
四、公共圖書在館跨界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1.發展不平衡問題
通過文獻研究和調查可以看出,我國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的發展在地域上存在著較大的不平衡性。經濟、技術和人員等因素的制約造成跨界融合在大城市實踐較為成熟,而在基層地區實踐少,發展困難。如,部分社區圖書館因宣傳不足而少為人知,許多鄉村圖書室因缺少專人管理而形同虛設。
2.發展不穩定問題
發展不穩定問題在公共圖書館與營利性機構的合作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營利性機構在經濟、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會相對削弱公共圖書館在跨界合作中的主導力,而逐利性與公益性的沖突容易造成合作的不穩定,如因商業機構的經營變遷而造成合作中止等。
3.發展不充分問題
目前,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的力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在力度層面上,跨界融合服務大多圍繞文化交流與閱讀推廣等視角展開,服務內容的同質化導致參與群體趨于小眾,對邊緣化群體需求的關注不夠;在深度層面上,聯辦展覽與講座等分散性和淺層次的合作居多,跨界融合的系統性、主題性和創意性亟待提高。
五、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2022版《公共圖書館宣言》非常關注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結合其中“要適應邊緣化群體、有特殊需求的用戶,建立伙伴關系對于公共圖書館接觸更廣泛、更多樣化的公眾至關重要”等陳述,針對上述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實踐中顯現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拓寬跨界融合服務廣度,深化跨界融合服務內容
從跨界融合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來看,公共圖書館應從以下大眾服務的視角定主題,謀創新,拓展服務廣度,深化服務內容:構建優質均衡的服務空間,將服務重心向基層下沉;促進數字包容、消弭數字鴻溝,進一步加強對各類群體的信息保障;注重教育公平,關注留守兒童等未成年人的成長;加強就業指導,促進共同富裕;加強科學、環保、健康和法律等知識的普及,促進社會的進步。
2.拓展跨界融合主體,進一步關注用戶的價值創造力
跨界融合的本質是人文智慧的融合,而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經濟、技術與人員等因素造成的不平衡、不穩定和不充分等發展困境,可以通過用戶的智慧來加以改善。公共圖書館應進一步關注用戶的價值創造力,為其提供學習、展示和創造的平臺,把用戶發展為價值創造者、智慧傳播者和理念推廣者,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為跨界融合可持續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
六、結語
跨界融合是公共圖書館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的創新之路,為更好地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公共圖書館應進一步深化跨界融合理念,打造服務新業態,堅守公共和公益的初心,服務大眾、啟迪智慧,以先進的理念,優質的服務,履行職業使命,彰顯社會擔當。
參考文獻:
[1]劉 煒,葛秋妍.從Web2.0到圖書館2.0:服務因用戶而變[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6(09):8-12+67.
[2]李 峰,李春旺.面向數字圖書館的跨界檢索系統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0(2):48-51.
[3]張興旺,李晨暉.當圖書館遇上“互聯網+”[J].圖書與情報,2015(04):63-70.
[4]李校紅.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研究:關鍵要素、實現路徑及實踐模式[J].情報資料工作,2019,40(02):95-99.
[5]魏大威,謝 強,張 煒,敦文杰.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思考[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2,31(3):3-11.
[6]韓春磊,徐 舒,梅 顥.跨界與融合——上海圖書館POD創新服務應用實踐[J].圖書館雜志,2022,41(07):25-30+46.
[7]溫志偉.館校合作環境下校園智慧圖書館建設與服務的思考——以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為例[J].文化產業,2022(28):102-104.
[8]孫 蕊,吳松樺.館校協同兒童閱讀推廣模式研究——以深圳“常青藤”為例[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0,29(03):53-63.
[9]孟 芳.分年級定制式閱讀推廣實踐探索——以淄博市圖書館為例[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05):107-112.
[10]趙發珍.價值共創視角下圖書館組織結構的優化設計[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8,27(04):48-54.
[11]《中國圖書館學報》編輯部.國際圖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2022[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6):126-128.
[12]符湘林.創新是“十四五”時期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動力[J].圖書館論壇,2021,41(2):19-22.
[13]王 斌.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發展研究[J].圖書情報,2017(12):69-71.
[14]夏 超.圖書館與書店的融合發展-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跨界探索[J].圖書情報論壇,2017(5):60-62.
[15]華東杰,毛 婕.打造“書香之城”——寧波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實踐與探索[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8(12):20-23.
(作者單位:淄博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