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紅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打好數學基礎的關鍵階段,如果“學困生”沒有得到及時的轉化,就難以跟上教育的步伐,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讓學生失去自信,甚至厭惡學習。因此,如何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轉化數學“學困生”,是數學教師必須研究的問題。本文主要探究了“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幫助數學“學困生”克服厭學的心理,形成積極的學習心態,提升學習質量。
關鍵詞:“雙減”政策? ?小學數學? ?“學困生”? ?轉化策略
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的認知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小學生而言,數學知識抽象難懂,因而會出現一定數量的“學困生”,這是小學數學教學難以避免的問題。“學困生”的存在,既影響學生個體的學習情況,使學生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又影響班級整體的數學學習效果。小學階段是學生認知思維和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大腦發育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教師要通過良好的教學引導,合理轉化“學困生”,幫助他們提升數學能力,轉化消極的學習狀態,脫離“學困生”的困境。
一、小學數學“學困生”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目標不明確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方向。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明確的目標,那么在課堂上只能茫然地跟著教師前進,在課后也不知道要怎么針對自己的情況來進行復習與鞏固,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反之,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有明確的目標,那么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就會更加強烈,就會堅定學習的意志,保持長久學習與探究的熱情。
大部分數學“學困生”都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尤其是長時間、快節奏的數學學習。對“學困生”來說,簡單的數學學習都比較吃力,他們通常都是跟著教師的節奏盲目學習,很難有時間和空間去規劃自己的學習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學困生”很難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制訂詳細、科學的學習目標與計劃,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二)數學學習興趣低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數學“學困生”最大的問題是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1)對“學困生”而言,數學學科知識邏輯性強,難度太大,他們的思維能力跟不上;(2)大部分“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較弱,學習數學知識非常吃力;(3)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難以吸引“學困生”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學會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在數學學習中,學生不僅要理解與識記數學概念,還要對數學概念與公式進行分析、歸納、總結,這就加大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同時也削弱了“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一)分層教學,激發“學困生”學習的興趣
數學“學困生”一般是指在數學學習上存在特定問題的學習群體。一般情況下,這些學習群體都存在數學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弱、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和數學學習興趣低下等特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把“學困生”與“非學困生”放在同一位置上,開展統一的教學活動,不僅很難轉化“學困生”,二者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因此,在轉化數學“學困生”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分層教學,給他們創造個性化學習的條件。
進行分層教學,教師首先要將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才能把“學困生”的問題與“非學困生”的問題區分開來,從而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學,高效轉化數學“學困生”。例如,在教學“條形統計圖”時,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大部分“學困生”的問題是難以找準圖中信息之間的關聯,而“非學困生”的問題是沒有熟練掌握將普通圖表轉化成條形統計圖的方法與步驟。對此,筆者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分層教學任務。首先,針對“學困生”而言,鞏固基礎知識是最重要的教學任務。筆者從教材內容出發,要求學生觀察教材例題中的圖表與條形統計圖,并說一說自己有什么發現。針對“非學困生”,筆者要求他們自行收集生活素材,設計條形統計圖,并自行總結自己遇到的問題。在分層教學模式中,“學困生”通過完成基礎性的學習任務,不僅能提高課堂參與度,還能激發學習興趣,對數學學習保持熱情。
(二)優化學習方法,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很多“學困生”學習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沒有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因此,在轉化“學困生”的過程中,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比如,在課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預習,對知識進行大致的了解,并能獨立思考、深入探究;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真正解決自身存在的學習問題;在課后,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并對知識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相關知識時,考慮到“學困生”知識基礎薄弱,筆者從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入手,讓他們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征,讓他們描述自己對平行四邊形的獨特認識,以此來鍛煉“學困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在“學困生”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筆者還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并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模型。這樣的實踐操作過程,既能鍛煉“學困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又能讓他們掌握認識平面圖形的基本方法,從而為他們學習高難度的數學知識提供方法指引。
(三)提高聽課質量,提高“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在“雙減”政策下,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效率和質量顯得尤為重要。對“學困生”來說,作業負擔減輕了,在課堂上就要更加認真地聽課,才能理解數學知識。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困生”聽課習慣的培養,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提高“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認識立體圖形”時,為了集中“學困生”的課堂注意力,教師可以讓他們根據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分解圖,分組制作相關的模型。在制作完成后,隨機抽取各組的學生對本組制作的圖形進行講解,然后其他學生輪流進行提問,并交換模型進行觀察。這種實踐過程不僅可以鍛煉“學困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能使“學困生”集中課堂注意力,提高聽課質量,實現“學困生”的轉化。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教師要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基礎上,營造優良的教育環境,積極轉化數學“學困生”,發展“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良好的“學困生”轉化策略,不僅能幫助“學困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培養“學困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擁有數學思維、數學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從而真正實現從“學困生”到“非學困生”的完全轉化。
參考文獻:
[1]孟海霞.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1(A2):70-72.
[2]韋信丹.初中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79-80.
[3]薛連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略談[J].新課程(中),2018(7):214.
(作者單位:江西省廬山市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