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學習任務單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助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編寫學習任務單,并將其應用于課前、課中和課后階段,引導學生體驗多樣探究活動,掌握數學知識,鍛煉探究能力。鑒于此,文章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圓的認識”為例,以課前、課中和課后階段為立足點,詳細介紹在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中應用學習任務單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學習任務單;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7-0024-03
引? 言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任務探究、解決相關問題,逐步建構認知,發展相關能力的學習活動。學習任務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起點。學習任務單是學習任務的載體,是學生在進行探究性學習之際,需要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的任務清單,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助力[1]。學生是數學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其探究性學習貫穿數學教學全過程。眾所周知,課前、課中和課后三階段構成數學教學全過程。其中,課前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階段,課中是學生合作探究的階段,課后是學生多樣探究的階段。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不同階段的特點,編寫并應用學習任務單,開展多樣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合作探究,由此逐步建構數學認知,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切實增強數學學習效果。
一、課前:應用學習任務單,自主探究
課前自學是學生先學的具體表現,是實現后教的基礎[2]。學習任務單是學生自主探究的依據。有效的學習任務單可以為學生指明自學的方向。在學習任務單的助力下,學生會有針對性地探究相關內容,初步建構數學認知,為進行課堂探究做好準備。所以,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應以課前階段為立足點,以新知內容為基礎,編寫、應用學習任務單,驅動學生自主探究。
“圓的認識”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圓,了解圓的特征。立足于此,教師以現實生活與數學的關系為入手點,創設情境,提出系列任務,由此編創出學習任務單(見表1),并將其應用于課前階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實踐證明,在學習任務單的驅動下,學生進入生活情境,利用多樣方式(如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了解圓的特征,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意義,同時鍛煉數學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增強數學學習效果。
二、課中:應用學習任務單,合作探究
(一)小組交流,確定教學要點
以學定教是指立足學生學情實施教學。導入環節是教師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的重要環節。通過了解學生自學情況,教師可以確定課堂教學要點,由此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便于突出重點,引導學生探究,推動課堂教學發展。小組交流是學生展示自學情況的重要途徑。所以,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組織小組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呈現學習任務單,展現自學所得,討論自學問題,并確定課堂教學要點。
在“圓的認識”導入環節,教師開門見山地提出如此任務:“請大家和小組成員共享學習任務單,互相交流,記錄不理解的內容。”在此任務的驅使下,學生以學習任務單為支撐,積極交流、討論,互相幫助,解決彼此存在的某些問題,由此增強對圓的認知。在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時,教師巡視課堂,了解具體情況,尤其關注學生記錄的情況,借此確定課堂教學要點。這樣不僅使學生初步地體驗了合作探究活動,彌補了課前自學不足,還明確了課堂教學要點,有利于增強探究性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圍繞要點,學生合作探究
1.展示任務,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礎的探究活動。學習任務單具有生成性[3]。小組成員的數學學習水平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會提出個性見解,碰撞思維,達成統一認知。同時,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依據學生交流情況,確定教學要點,順勢生成新的學習任務單。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把握時機,呈現新的學習任務單,提出新任務,促使學生張揚個性、合作探究。
例如,通過了解學生自學情況,教師確定圓的構造及其特征是本節課的教學要點。立足于此,教師機智地編創新的學習任務單,呈現新的學習任務。在引導學生利用圓規畫出圓后,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呈現新的學習任務單(見表2)。
在呈現任務后,教師鼓勵學生走進合作小組,與小組成員共享各自畫出的圓,并就此解決相關任務。在解決任務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各展所長,提出個性看法。例如,有的學生認為圓中有圓心、直徑、半徑,有的學生認為圓中有圓心和無數條線。這些個性化看法催生了思維的火花。在思維火花的作用下,學生可以深入地進行探究,嘗試用數學語言表述圓的結構及關系。實踐表明,通過合作探究,學生能進一步地認識圓,同時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2.小組展示,梳理總結
小組展示是合作探究的具體表現,是學生展現合作學習成果、梳理總結數學知識的活動。雖然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初步建構了數學認知,但受到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還存在一些學習上的問題。教師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引導者,而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是教師引導作用的實踐體現。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尊重學生合作探究情況,搭建展示舞臺,鼓勵學生展示探究成果,并助推學生梳理總結,扎實掌握所學知識。
在學生合作探究了圓的結構后,教師鼓勵小組毛遂自薦,派出代表,到講臺上操作電子白板,介紹圓的不同結構。同時,教師立足小組代表的展示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展示,不但可以使學生增強數學認知,還可以使學生鍛煉數學表達能力、思考能力等,便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依據要點,解決相關問題
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數學所學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時,學生不斷地解決任務問題,建構數學認知。教師把握時機,呈現學習任務單,展現相關練習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使其做到學以致用,增強數學認知,同時提高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在學生了解圓的特征后,教師展現學習任務單(見表3),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在完成練習任務時,教師利用電子白板的計時功能進行倒計時,營造緊張氛圍,以調動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倒計時結束,教師先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共享任務單,訂正答案。在交流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展現自我優點,應用多樣方式解答問題,借此幫助他人建構認知。
三、課后:應用學習任務單,多樣探究
(一)自主探究,總結所學
總結是課后復習的重要形式,是一項以邏輯思維為主的活動。思維導圖是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工具。在課后階段,教師依據課堂教學情況,以制作思維導圖為重點,編設學習任務單(見表4),并將其發放給學生,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制作思維導圖,借此總結所學。
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先自主復盤課堂教學過程,聯想到相關的知識點。接著,學生發揮邏輯思維作用,動手繪制,將相關知識點一一地展現于框架圖,順其自然地生成知識結構。
(二)合作探究,完善所學
完善所學是以學生自主總結為基礎的活動。通過自主總結課堂所學,學生建構了數學認知。但是,在多種因素的制約下,部分學生存在認知漏洞。復習是學生查漏補缺的階段,合作探究是學生查缺補漏的主要方式。對此,在學生制作思維導圖后,教師引導其依據學習任務單中的其他任務(見表5),與小組成員合作,完善知識體系。
思維導圖為學生提供了合作探究的便利。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認真審視、對比各自的思維導圖作品,發現各自的知識漏洞并就此進行交流,主動完善思維導圖。這種做法,不僅使學生建構了完善的知識結構,增強了課堂認知,還使學生鍛煉了交流能力,發展了邏輯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數學學習水平。
結? 語
綜上所述,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有效地應用學習任務單,可以生成多樣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促使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扎實掌握學習內容,發展多樣化能力,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基于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應“以生為本”,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課前、課中和課后階段為立足點,科學、合理地應用學習任務單,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張艷.小學數學任務型學習的教學設計原則[J].教學與管理,2020(32):43-45.
鄧培培.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優化路徑[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9):249.
李冬艷,張建留.停課不停學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學習任務單設計:以“比例的認識(一)”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0(15):72-73,79.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兒童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C-c/2021/02/106)子課題四“基于兒童深度學習的數學思維結構化教學研究”的部分成果。
作者簡介:羅常春(1972.1-),女,江西贛州人,
任教于江蘇省張家港市云盤小學,正高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