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教師應成為社會的良心,代表傳道、授業、解惑者的風氣,更擔負著為國家、民族、社會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對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認為,應當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提出的“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要求,從堅定道德信仰、敬畏教師職業、師生相互尊重及加強道德自律等方面對廣大教師進行深刻的師德教育,塑造新時代的師者形象。
關鍵詞:道德信仰;職業敬畏;師德師風;道德自律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6-0031-03
作者簡介:趙菲菲(1982—),黑龍江克山人,常州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基金項目:2021年常州工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實踐路徑研究”(jgkt2021—9)
孟子曾言人之四端,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這是人所應具有的4種德行。師者,德之大也,行之引也,道之溢也。教師,自古以來便是社會上最有德行之人的代表,在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擁有師者所應具備的高尚品德。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他指出教師應當“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2]。
學界圍繞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有從不同視角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路徑的研究,如劉佳的《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有效途徑探究》,蔡雪、黃曉慧的《高校基層學院視角下師德師風建設途徑探析》等;有對黨建與師德師風建設結合的研究,如趙君、蔡亮的《新時代高校黨建引領師德師風建設的三重維度》,張紅偉的《以高校黨建引領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研究》等;還有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研究等,不一而足。
所謂正人先正己,作為新時代教師,應當從立德修身做起,做到德行與學識兼具,成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肩負時代所賦予的立德樹人使命與擔當。因此,要加強教師崇德教育,廣大教師就必須真正地從思想上崇德、職業上厚德、人格上昭德、實踐上行德。
一、崇德重義:堅定道德信仰
何謂道德信仰?它應當是在符合社會公序良俗的前提之下,個人在品行操守這一道德層面所追求的理想信念(境界),并以之作為規范自己行為的準繩。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滿足,但是精神層面的產品滯后于物質層面。在物欲沖擊之下,一部分人放棄了道德信仰,放棄了自我約束,不再遵守公序良俗,這勢必造成道德信仰的缺失。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新時代教師的道德信仰。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精神追求,承載著社會主義祖國億萬同胞的共同道德理想與倫理認同。它所體現的是社會主義中國對公平正義、是非曲直的價值評判標準與價值認同。它是維系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是支撐國家、民族、社會精神支柱的共同道德基礎,具有強大理論底蘊和價值底蘊。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正道,也是實現理想信念的康莊大道,是我們所要建立和維護的精神之道,更是廣大教師崇德、立德的精神之本,道德之源。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樹立了,道也便由此而產生。肩負傳道、授業、解惑任務的教師更應當深切認識其內涵及重要性,立道便是立道德根基,如植物扎根,“道”之根基扎得越深,“德”之枝葉方越繁茂。基礎牢固,上下通達方為一體,根基深厚,本盛末榮是為蔥蘢。正如古語所言“源濬者流長,根深者葉茂”[3]。
二、厚德明理:敬畏教師職業
我們所說的敬畏,敬的是教師這一神圣使命,畏的是教化眾生責任重大,來不得半點差池馬虎。個別人已經將教師這一職業當作一種謀生手段,而非事業,其所作所為既不敬,亦無畏,已毫無神圣可言,這是對教師職業的褻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顧名思義,工程師就是要設計、構建人之靈魂,地位崇高、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其不可謂不神圣。作為工程師而言,教師理應對這一職業充滿敬畏,一旦失去了敬畏,也就失去了靈魂,失去了人格底線,出現種種有違師德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論語·季氏》)先賢孔子告誡我們,君子敬畏3件事: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圣人的話。當然,孔子所說之言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放在今天就是要我們敬畏自然規律、敬畏道德法則。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所從事的職業,我們不能僅僅將職業當作賴以謀生的“手段”,更應對所從事的職業抱有一種使命感和事業心,也就是應當對職業懷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即是對所從事的職業的尊重。明代哲學家呂坤曾經說過:“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4]意思是說,凡是內心有所畏懼的人,就不敢肆意妄為,一定會端正自身行為,注意把握自身言行分寸,因此就能夠修養德性;那些內心缺乏約束、無所畏懼的人,勢必任性縱欲,也必定會招致災禍。因此,敬畏也是一種美德,為師者應當也必須對教師這一職業懷有敬畏之心。
三、昭德塞違:為人師者克己立人
中華民族有著千年的尊師重道、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在《論語》當中,我們能看到孔子與學生之間所建立的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子貢說:“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可見,子貢非常尊重自己的老師,認為孔子的賢德就像日月一樣無法超越。孔子對待學生同樣是既尊重又講究民主平等,他說:“當仁不讓于師。”就是孔子在教導弟子:如果面臨實行仁德的事,就是對老師也不應謙讓。古代先賢對師生相互尊重關系的倡導已經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同教師一樣,都是獨立平等的主體,不應存在有主從之分的差等關系,教師更不應以手中資源、權力或條件為介質作為脅迫學生的手段。上述現象的出現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缺乏應有的尊重,是對師生平等關系的破壞。師生間的尊重應包含兩個方面:學術尊重與人格尊重。學術尊重就是教師和學生都要尊重師生間的學術勞動、知識產權、學術話語權等,教師不能把學生的學術勞動、學術成果據為己有,以“老板”自居,以勢壓人,破壞平等。人格尊重包括師生間人格主體的平等地位,及在道德、交往、規范等方面符合各自身份的人格自律和行為自律,某種程度上,人格尊重是學術尊重的前提,更能充分體現主體間人格的平等。
四、行德致遠:加強師者道德自律
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師德師風建設的文件,可以說相關的制度已經逐步建立健全。過去,如果發生有違教師職業道德的事情,涉事人員自身的羞惡廉恥之心會使其主動離職。反觀當下出現類似事件,涉事人員居然成了獵奇的對象,此種傾向不可助長。
制度三令五申,仍然出現此種現象,說明除卻外在的制度約束,教師也應加強自我內在的道德自律。仍以烏某事件為例,究其根源,既有管理部門監管缺位的問題,也存在為師者缺乏自律的因素。就外在因素而言,長久以來,相關監督部門多半是在舉報后處理類似事件的,結果就是其在自媒體曝光后的被動應付。這樣的做法嚴重滯后,往往會錯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既破壞了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同時會對學校聲譽造成不良影響。自媒體時代,再以這種等、靠的被動監督方法來開展師德師風工作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此外,教師必須加強對師德師風自我監督重要性的重視。教師在積極參加師德師風大講堂學習時,應當認真接收正能量內容,做到真學真悟、入腦入心,避免“走過場”;主動鉆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接受先賢崇德厚學之熏陶,加強自我道德修養;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實踐,以實際行動踐行道德理想,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加強同事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及時掌握教情、學情,接收反饋,反思自身。
五、內外兼備:促進師德師風建設
新時代要做好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既要加強外在制度的約束,也要加強教師自我內在的道德自律,須知行德方能致遠。
首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應做好教師思想鑄魂工作。教書育人,首在鑄魂,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教師。為師者應熔鑄好自己的靈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必須用它來武裝教師頭腦、熔鑄靈魂。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化、常態化學習,尤其要加強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師德師風的重要論述的學習,爭做“四有”好老師。
其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應抓好教師價值導向工作。倡導廣大教師以身示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自覺意識,真正做到對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及行為認同,主動承擔起教師應肩負的教育強國、教育為民的使命擔當。
再其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應建立聯動預警監督機制。為避免延誤對違反師德師風事件的處理,應當建立教研室、學院、學校三級聯動預警機制,學生黨支部、學工部、學校黨委三級聯動監督機制。無論是教學戰線,還是學工戰線,都要做好教育部發布的《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相關文件的學習領會和宣傳普及工作,設立專人負責師德師風的預警和監督工作,做好預判、預警,發現情況及時處理。通過教學、學工雙線并行,上下聯動,切實有效地以制度建設來強化師德師風建設。
最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應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教師必須敬畏教師職業,敬畏教學課堂。充分發揮教學課堂這一教師育德主陣地的作用,提升師德素養,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做到樹人先樹師德、育人先育師心。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并重,“經師”與“人師”并行。
在國學大師饒宗頤90華誕學術研討會上,有人請教他待人之道,饒宗頤說:“多育人、多幫人、多扶人。”[5]饒先生言近旨遠,寥寥數字道出的不正是為人師者的育人之道嗎。人民網在2021年11月27日轉載了這樣一篇文章——《浙大正常上課,教室只有一個人!網友:講得鏗鏘有力,聽得聚精會神……》[6]。受疫情影響,浙江大學校園暫時封閉,線下教學轉為線上進行,但是教師為呈現更好的課程效果,依然堅持到空蕩蕩的教室為學生上課,他們在一個人的課堂中依舊聲情并茂,認真演示。字順文從寫就的是為師之道,曲盡其妙吐露的是愛生情懷,這些教師正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著“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真諦,這就是為人師者的堅守,這就是為人師者的樹人情懷與道德自律。
德善者致遠,毓秀者流芳。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老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7]。總書記的講話言猶在耳,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凝聚力量,是我們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的使命擔當,責無旁貸。因此,必須加強教師立德教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6個方面的要求,促進廣大教師加強政治修養、厚植道德涵養、提高業務素養,塑造風清氣正、斯文在茲的新時代教師隊伍形象。
參考文獻:
[1] 朱熹.朱熹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44.
[2]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 董誥,阮元,徐松,等.全唐文:第6冊[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443.
[4] 呂坤.呻吟語[M].刻本.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96:51.
[5] 吳敏.饒宗頤:但求自己有益于人[N].南方日報,2021-08-21(12).
[6] 中青在線. 浙大正常上課,教室只有一個人!網友:講得鏗鏘有力,聽得聚精會神……[EB/OL].(2021-11-27)[2023-01-10]. 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1-11/27/content_qXvlKHpdE.html.
[7]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EB/OL].(2022-04-25)[2023-01-1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425/c1024-32408556.html.
編輯∕李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