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鋒 王超 馬德生

摘? ? 要:河北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有機化學教師黨支部依托全國及河北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的創建實踐,基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要求,以“有機化學”專業課程為例,通過強化政治引領、抓住關鍵主體、創新“紅藍融合”教學法和構建保障機制等方式,探討了新時代高?!爸Р奎h建+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意義、內涵、機制與實踐路徑,取得了良好教學成果。
關鍵詞:支部黨建;課程思政;“有機化學”課程;“紅藍融合”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6-0083-03
作者簡介:陳國鋒(1974—),男,河北棗強人,河北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有機合成、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支部黨建+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GXDJ2022A002);河北大學第九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支部黨建+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XJGYB052)、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有機化學教師黨支部——第二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建設項目(教思政廳函〔2019〕18 號)、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有機化學教師黨支部——河北省首批全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建設項目(冀教工委2019第4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時強調,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1]。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高校實施課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有機化學”是高校化學、藥學和材料學等專業學生必學的基礎課程之一,在化學各學科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北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有機化學教師黨支部多年來秉承課程承載思政和思政寓于課程的理念,依托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樣板支部的創建實踐,以高質量黨建引領課程思政建設,積極構建“支部黨建+課程思政”的育人模式。文章對支部建設與“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改革的深度融合進行粗淺探索(圖1)。
一、“支部黨建+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時代要求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因此,構建“支部黨建+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是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要求。首先,從課程建設角度講,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專業課和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中[2]。課程思政改革是高校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創新理念,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各門、各類課程中,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同頻共振、協同育人,構建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其次,從支部黨建角度講,教師黨支部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堅強戰斗堡壘,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障。2018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指出,高校中的黨支部,保證監督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強思想政治引領,筑牢學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保證教學科研管理各項任務完成[3]。課程思政建設是支部加強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有效載體,為戰斗堡壘作用的充分發揮拓寬了渠道、注入了活力。最后,從時代主題角度講,立德樹人是國家在新時代提出的重大教育命題和時代主題。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教師黨支部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政治把關、思想引領、組織領導和模范帶頭等作用,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力量,必須堅持把立德樹人、規范管理的嚴格要求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靈活方式相結合,把解決師生的思想問題和解決教學科研、學習就業等實際問題相結合[4],讓支部黨建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
二、“支部黨建+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路徑探索
(一)強化政治引領,優化組織育人,激發支部活力
教師黨支部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者和“橋頭堡”。如何充分發揮支部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是突出政治引領功能,把握好課程思政建設的政治方向。以樣板支部創建為契機,以組織力提升為重點,把推進課程思政作為支部“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活動的重要內容。提高黨員教師的專業課育人意識,建立制度化運行機制,強化價值引領功能。二是優化組織育人功能,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著力點。支部應圍繞課程思政改革重點和難點問題,通過多種形式,將課程思政融入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程教案和課堂教學中,探討并形成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思路,促進教師轉變觀念,為持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障。三是激發支部活力,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支部應積極拓展政治生活載體,豐富黨員教育內容,使教師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深化對課程的理解,而且能夠豐富教學知識點,進而促進課程思政建設。
(二)抓住關鍵主體,打造課程思政優質教學團隊
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主體。支部應通過抓關鍵主體,發揮組織優勢,破解教學難題,激勵關懷引領,打造教學團隊,傳遞紅色正能量。
一是發揮組織優勢,激發團隊內生動力。以黨員教師教育管理“六個一”為抓手,即通過每年開展一次“學習強國”經驗交流、組織一次黨員輪流講黨課、接受一次愛國主義基地體驗教育、撰寫一篇高水平教學改革論文、完成一項企業技術服務、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把黨員教師組織起來,發揮黨員教師的表率帶頭作用,引領帶動全體教師努力成為“四有好老師”。二是破解課程思政教學難題,實現“教”與“育”的融合貫通。支部可通過“三集中一引導”,即集中學習、集中備課、集中研討,引導教師從知識傳授型向能力和價值引領型轉變,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專題培訓,提高教師的育人水平和教學能力。同時,邀請學院黨委書記、教學副院長和教學督導舉辦課程思政專題講座,參加集體備課,共同研討,出謀劃策,逐一破解“不愿講、不會講、不善講”等問題,與支部共同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課程思政案例。三是思想激勵、情感關懷、典型引領,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水平。支部可通過主題黨日活動,激勵教師提升個人育人意識和育人本領。例如,設立支部“愛心基金”,用于教師的關愛幫扶,把組織的溫暖轉化為做好課程思政的情感動力;通過學習李保國、黃大年等全國時代楷模的先進事跡,引導教師將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提升課程思政建設水平。
(三)創新“紅藍融合”教學法,讓課程思政“活”起來
支部應直面學生“網生代”的特點,深入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5],找準“挖掘”與“融入”關鍵點,積極探索“有機化學”“紅藍融合”(“紅”是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和紅色基因,“藍”是指雨課堂、騰訊會議等新媒體技術和平臺)教學方法,切實發揮好課堂主陣地、創新主引擎作用,讓課程思政“活”起來。
一是聚焦課堂主渠道,創新課堂教學,將思想價值引領與新媒體深度融合。通過圖片、短視頻和網絡連接等方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如在《緒論》中,穿插介紹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講述青蒿素產生的來龍去脈、文化傳承(東晉名醫葛洪《肘后備急方》)和她的團隊歷經坎坷、以身試藥,最終解決了人類重大醫學難題的事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使專業課更溫暖。二是延伸課堂教學,使之成為“行走的課堂”。課前,教師推送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科學家精神、科普知識等,讓學生提前接觸到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課中,學生通過騰訊會議、雨課堂平臺上的彈幕、投稿等功能與教師積極互動。課后,教師在教學平臺及班級群里解答學生的問題。同時,積極發揮優秀學生的示范引領作用,使其協助教師答疑解惑。支部應引導教師通過網上教學資源的整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信息獲取量,同時積極探索多維“紅藍融合”實踐路徑[6]。三是突破教學時空限制,即班級群不解散,思想政治教育不間斷。教學任務完成后,班級群不解散,下一屆的學生繼續加入。這樣教師就可以與多屆學生交流,對學生在專業知識、學術問題、創業就業和人生理想等方面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三、“支部黨建+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機制保障
在學院黨委—黨支部—黨員相互貫通的工作體制下,有機化學教師黨支部通過“黏合”“催化”“化合”等形式,建立了三級聯動、同行帶動、師生互動、閉環評價4大機制,讓課程思政效能“高起來”。
一是支部書記、黨員教師、普通教師三級聯動機制。以“紅藍融合”為聚焦點,支部書記發揮“領頭雁”作用,組織策劃課堂教學設計,申報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課題;以“三會一課”為著力點,黨員教師帶頭交流、研討、分享教學體會和經驗;以鑄魂育人為落腳點,普通教師結合學院學術沙龍平臺,把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與思政育人理念無縫對接,輻射影響每位教師。支部書記率先示范、黨員教師帶頭引領、普通教師及時跟進的聯動機制,有效促進了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二是教師同行帶動機制。邀請思政課教師定期開展交流、研討等活動,達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頻共振。支部率先在學院探索實施新入職青年教師“2+1”幫帶培訓新模式,提升青年教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通過每學期同行隨堂聽課、教學督導、信息反饋等環節,把脈會診、對癥下藥,提高教師育人水平。三是師生互動機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專業課程為平臺,以黨團班協同共建為載體,通過微信、QQ、雨課堂等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討。這種良好的互動,既使教師深化了對課程的理解,也使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將“紅色基因”不斷地融入血脈。四是閉環評價機制。支部通過“教師分級培訓提能力—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講策略—支部建設和課程思政改革重協同—示范課程、示范案例顯成效”等環節形成閉環評價機制,同時注重過程審核評估,強化結果導向評價。
四、“支部黨建+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建設成效
有機化學教師黨支部通過對“支部黨建+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積極探索,取得了較好成效,發揮了引領和示范作用,讓課程思政特色成果“亮起來”。
(一)促進了支部建設效能提升
近3年,支部涌現了校級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等3名先進典型。同時,支部在4年內有3次被評為“河北大學優秀黨支部”,先后入選首批全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第二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支部黨員教師榮獲河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二)推進了“有機化學”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近3年,支部黨員教師在承擔河北大學5個院部本科生“有機化學”課程教學的基礎上,獲得河北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主持參與省級教學改革項目5項,獲批校級教學改革項目13項,院級課程思政等教學改革項目8項;在《高等理科教育》《廣東化工》等期刊上發表教學改革論文3篇,通過教學改革使“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更有新意、更有活力、更有深度。2020年,“有機化學”課程入選河北大學課程思政優秀課程。
(三)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創新能力
河北大學教學質量平臺連續3年對“有機化學”授課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紅藍融合”教學方法給予了一致好評。學生表明,“支部黨建+課程思政”育人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他們的科學精神、科研能力及安全環保意識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思想受到洗禮、責任擔當更堅定。
有機化學教師黨支部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目標,以“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改革為切入口,積極探索構建“支部黨建+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充分發揮了“支部是主心骨、教師是主力軍、課堂是主陣地、創新是主引擎、內容是主旋律”的作用,將支部建設與“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深度融合,著力打造具有理工類專業特色的課程思政品牌課程,不僅有效地強化了教師黨支部建設效能,而且極大地提升了“有機化學”課程育人質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趙繼偉.“課程思政”:含(涵)義、理念、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17(2):115.
[3] 新華社.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S/OL].(2018-11-25)[2022-06-01]. http://www.gov.cn/zhengce/2018-11/25/content_5343236.htm.
[4]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意見[A/OL].(2017-08-02)[2022-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moe_1417/201708/t20170823_311692.html.
[5] 韓憲洲.課程思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20?(22):15.
[6] 代立梅.有機化學課程線上教學模式研究[J].化工管理,2020(15):12.
編輯∕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