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生活情境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將數學知識回歸生活,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數學知識相對而言比較抽象,如果教師不能引導學生將其與生活相聯系,那么就容易造成學生不理解數學知識、不能掌握數學技能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改革背景下要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通過應用生活情境化教學策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情境化教學
作者簡介:劉黎麗(1986—),女,安徽省亳州學院附屬學校。
情境化教學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創設一些具備具體形象的場景,滿足學生情感需求,降低學習難度的一種有效教學方式。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心,這是學生的天性,但是他們的思維模式仍處于具體形象階段,對復雜多變的數學知識存在一定理解困難,對于抽象性的數學概念和綜合性數學練習題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此外,枯燥的教學氛圍,單一的教學模式也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下降。而數學和生活聯系非常密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來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學以致用。
一、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化教學內涵
生活情境化教學主要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一種教學策略,其以具體的場景構建為主要形式,將生活元素滲透其中,能夠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引起學生共鳴,提升學生學習體驗,提升教學效果[1]。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化教學方式能夠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元素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知識、應用知識,在對應的情境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化教學方式的作用分析
(一)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其對于抽象枯燥的數學公式和數學符號等的理解較為困難。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直接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公式等內容,學生不僅不能輕易理解和掌握,還可能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最終導致學生厭煩數學學科,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也不利于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展。生活情境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關鍵在于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和情境,將數學知識、數學問題以具體的場景展示出來,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參與知識討論和分析的興趣,確保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二)提高數學教學的直觀性
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知識不同,數學概念、公式、符號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點,僅憑文字描述學生無法充分理解和想象具體的內容。數學學科中的圖形問題、計算問題等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開展生活情境化教學,將生活中的購物、面積劃分、圖形測量等與數學問題結合起來,在直觀的表達和展示中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公式、概念,數字關系、位置關系等內容,讓學生在生活情境化學習中形成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的意識。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和解決生活問題,總結數學規律,在知識遷移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
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尚不成熟,有限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決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水平不高,對事物的理解也存在片面性。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講解理論知識,那么起到的教學效果難以達到理想狀態。學生是課堂知識學習的主體,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加入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學生才能有收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生活情境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轉移困難,將復雜的問題化為一個個簡單具體的情境,在知識的類比中形象化問題,在思考和解決中形象化問題增強學生的生活意識,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課堂的情境教學不靈活
在我國課程標準改革的過程中,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目標與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數學的思維方式和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學指導促使學生形成數學素養。數學核心素養主要就是指學生具有數學基本特征的思維品質、關鍵能力和價值觀。基礎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學會用觀察的眼光看待世界,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表達[2]。但是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的適用性,只是簡單地將生活情境套用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忽視了數學知識的靈活性及其生活情境的聯系。
(二)部分教師對教學方法理解不透徹
對于學生而言,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并借助學生獨立的思考和他人的交流而逐漸形成,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好教學本質,精心設計相關的教案內容,突破以往的教學模式,把一些具有邏輯聯系的知識點放在一起進行整體設計,要重視情境的創設和問題的提出。但是在當前生活情境化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考慮生活情境化創設和問題設計是否能夠揭示數學的本質,導致其與小學素質教育目標不匹配。
(三)情境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脫節嚴重
生活情境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不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特點等滲透生活情境,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導致學生在情境中無法理解數學知識,無法運用數學思維、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問題,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起到反面效果。
四、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化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生活經典場景,激發學習興趣
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生活經驗都存在差異性,因此,教師在選擇生活情境的過程中要注意場景的選擇。生活經典場景是每個學生都經歷過的,具有相似性的場景,能夠讓每個學生產生情境共鳴,調動學生的感官[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經典場景的選擇,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在經典場景的數學問題分析和解決中掌握數學知識,在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數學教學目標。
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三章《小數乘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文具店購物情境,喚醒學生的記憶,并讓學生思考結算的過程與小數乘法之間的關系,是否可以將小數乘法轉換為購物結算情境。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呈現文具店貨架,貨架上擺放著學習用品和對應的價格,讓學生計算購買三本練習冊和兩支鉛筆的總價,已知一本練習冊的價格是3.5元,一支鉛筆的價格是0.8元,學生列出算式3.5×3+0.8×2,然后計算結果。教師還可以將一塊橡皮0.5元,一個修正帶5元放在一起,讓學生觀察小數點位置變化與小數大小的關系,借助之前學習過的“認識人民幣”知識將小數乘法與生活情境建立起聯系。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想自己的生活中還有哪些與小數乘法有關的場景,在經典場景的運用中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加深印象。
(二)實物演示場景,選擇生活素材
在生活化教學中,實物演示場景是教師經常運用的策略。教師在教學中選擇的素材通常源于生活,其通過實際生活中的物體的演示讓學生觀察和討論,讓學生利用實物進行操作和思考。實物演示場景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借助身邊隨處可見的物體進行數學知識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積累經驗。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工具等為學生進行動態演示,引導學生了解數學知識和內容,構建起知識的概念框架,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章《生活中的負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選擇了生活中常見的溫度計素材,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究和實驗。每個小組拿到教師分給的溫度計之后需要觀察當前溫度下溫度計顯示的數值,并且做好記錄。然后教師讓學生將溫度計拿到教室外放置5分鐘,再次觀察溫度計顯示的數值,做好記錄。如果是冬季,學生會看到溫度計的數值在0 ℃以下。在實物演示結束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負數,教師通過動畫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溫度計的刻度,然后通過操作將溫度計的數值調整至0 ℃以下。學生在動態演示中認識負數的概念,對生活中表示負數的情境進行回顧。
(三)語言特定情境,描述生活內容
在常規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主要通過自己對知識的理解進行口述,并以板書結合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但是部分教師使用的語言較為枯燥,缺乏情感色彩,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生活情境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增加自己語言描述的感情色彩,通過趣味性語言為學生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的感官。在情感性語言引導下,學生的多重感官得到刺激,會主動投入知識的學習和問題的探究中,提高學習效果[4]。教師在運用語言設計的過程中要加強與生活的聯系,以學生熟悉的環境為基礎,從學校、家庭等事物入手,引導學生在語言分析中描述生活內容,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一章《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小數的概念。教師可以通過生活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用小數表述生活內容,加強學生對小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以班級中學生的身高為例,小明同學的身高是1.32米,小強同學的身高是1.43米,教師讓學生分析1.32和1.43的幾個數字分別在哪個小數位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描述,先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度,然后說出具體數值,學生測量得出數學課本的長度是22.4厘米。再比如教室的高度是2.3米,教室到校門口的距離是124.56米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構建過程中,學生將數字與具體的生活情境結合起來,對距離和數字之間的轉換,對小數的表述意義等進行深層次理解和掌握。
(四)引入生活案例,開展生活實踐
數學知識最終的歸宿是生活,只有將數學知識應用在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學的價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數學知識與方法的運用解決生活案例,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教師在選擇生活案例的過程中也要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生活經驗進行設計,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究解決生活問題,發揮數學知識的價值,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六章《數據的分析和表示》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統計班級中學生課余時間會進行的活動,并且制作表格,設計問題。學生分工合作調查統計后得出主要的課余活動包括做作業、上興趣班、課外閱讀、玩游戲等,在調查統計的過程中學生也需要了解課余活動進行的時間。表格主要分為課余活動項目、課余活動時間兩個內容,學生需要分別將這些項目人數、時間填寫完整,然后進行整理,并且提出幾個問題。比如:哪項活動參加的人數最多?玩游戲時間超過兩個小時的有多少人?進行課外閱讀時間少于三十分鐘的有多少人?自己參與的項目花費時長與班級中其他人相比是多還是少?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課余時間?在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提問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數學的角度思考生活問題,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
結語
綜上可知,小學數學學科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十分密切,但是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很難自主發現數學學科知識中的生活元素,也難以將其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生活情境化教學策略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心理壓力。在貼近生活的數學情境中,數學概念、數學問題被具象化,學生能夠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和解答。在生活情境化構建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在掌握一定生活技能的情況下,靈活借助數學理論知識解決問題,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加強對知識的理解,真正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實現自身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進步,以及創新意識和實踐綜合能力的突破提升。
[參考文獻]
李麗.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J].新課程,2022(24):168-169.
胡佳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6):66-67.
徐琴艷.探究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踐行措施[J].新課程,2022(17):70-71.
胡翌婷.境在情中,情在心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化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