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芬
【摘要】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為培養合格的接班人,以《習近平讀本》為基礎,實施小學思政一體化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習近平讀本》,深刻解讀其內容,并且通過不斷探索教學新模式,增強教學實效性,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鑒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小學思政一體化教學新模式,探討《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習近平讀本》的融合教學策略,為相關人員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小學? 思政? 一體化? 《道德與法治》? 《習近平讀本》
【中圖分類號】G62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3-0046-03
在《習近平讀本》中有諸多“習語金句”,教師需要明確其實際含義,并將其與《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有機融合,為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提供堅實保障,為培養學生核心價值觀提供重要依據。與此同時,教師需要積極探索小學思政一體化教學新模式,找準教學目標定位,建立正確的編排思路,明確實際的編排內容,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不斷提高教學實踐效果,充分發揮教育價值,真正深入學生內心,促使其全面提升。
一、教學目標的一體化融合
基于一體化教學,教師需要循序漸進,并有效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1]。《習近平讀本》正式進入《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促使學生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此同時,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實施《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習近平讀本》的融合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二者在教學目標方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可以針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綜合培養。其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法治觀念,同時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需要科學設計一體化教學目標,將《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進行深刻認知和分析,厘清內在邏輯,并且針對《習近平讀本》的內容進行深刻解讀,明確編排思路。同時,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開展小學思政一體化教學,豐富學生的思想認知。例如,在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時,教師播放“秩序小實驗”視頻,引導學生觀看,并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如果能夠有秩序地取小球,就能夠將所有的小球順利取出。如果失去了秩序,將無法取出小球,所有的小球都會堵在瓶頸處。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可以了解到秩序的重要性。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一些公共生活,如去電影院看電影等,并設計公共生活秩序單,以此更好地遵守公共秩序。從這些秩序中,學生能夠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公共秩序,并且能夠懂得自覺遵守公共秩序。通過這一課程,就是要讓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并且促使其遵守公共生活規則。教師可以將此課程內容與《習近平讀本》內容相融合,通過播放關于“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的視頻,促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影響公共秩序的行為,并且能夠自覺遵守國家法律,達到增強法治觀念的目的[2]。
二、教學內容的一體化融合
(一)基于深化認知,適度整合教學內容
在新課改背景下,不斷豐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需要以黨和國家的重大實踐和理論成果為重點,有效充實教學內容。而《習近平讀本》的融入,能夠有效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需要有意識地研讀《習近平讀本》,將其與教材內容作對比,尋找其中的重合部分。通過有效整合,展開整體教學,幫助學生全面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過程,使其從內心深處真正信服黨的領導。例如,在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我們神圣的國土”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關于祖國美麗風光的圖片,促使學生認真欣賞,并說一說自己的感受。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祖國疆域的遼闊,教師除了可以利用詩歌以外,還可以利用相關數據,或者是通過旅游經歷等。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能夠認識我國的地理位置,也能夠了解我國的領土面積,尤其能夠認知到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需要重點講解此部分知識,促使學生深入了解臺灣,充分激發其愛國情感,使其懂得祖國領土神圣不可侵犯的道理。在融合《習近平讀本》時,教師可以將“統一歷史大勢”作為重點內容,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其堅決維護祖國統一[3]。
(二)基于情感激發,拓展遷移教學內容
根據對《習近平讀本》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其與教材內容的編排存在差異性。想要有效實施融合教學,除了適度整合教學內容之外,還要從價值導向的角度出發,做好內容遷移和拓展。教師需要發散思維,將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注重學生的情感激發。比如,在教學小學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弘揚優秀家風”時,可以與《習近平讀本》中的“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相融合。教師先為學生講解《精忠報國》的故事,指出岳飛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即岳飛的母親。岳飛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名為國奉獻的英雄,離不開家庭文化的熏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從小到大父母有沒有對自己提出一些要求,有沒有對自己講一些道理,有沒有叮囑自己一些一定要做到的事情。有的家庭設置的家規是“知錯就改”,這屬于“誠信”范疇。“誠信”既屬于中華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優秀家風中,蘊含著很多中華傳統美德。學生需要自覺傳承優秀家風,并積極弘揚優秀家風,從自身做起,為個人成長奠定堅實基礎。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學生需要用實際行動,去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小事做起,融化在心靈里[4]。
(三)基于實踐指導,細節滲透教學內容
想要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教學內容,除了開展理論教學之外,更要注重實踐指導,加強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促使學生獲取更多體驗,真正達到內化于心的目的。通過融合教學,學生能夠有意識地關注身邊生活,不斷拓展視野,實現快速成長。比如,在教學小學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讓我們的家更美好”時,教師可以播放歌曲《家和萬事興》,以此激發學生對美好家庭的向往。作為家庭成員之一,學生需要盡責出力,為構建美好的家庭生活而不斷努力。教師可以設置家庭責任單,讓學生認真填寫,并根據填寫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尋找其中存在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雖然每個家庭成員承擔的責任有所不同,但是作為家庭成員,都在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該課程學習,學生能夠自立自強,懂得承擔責任。在家庭生活中能夠主動分擔家務,為父母減輕壓力。通過家人共擔責任,可以構建美好家庭,那么延伸到《習近平讀本》,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課程中,可以讓學生產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師既要讓學生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含義,也要讓其明白“為什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教師可以利用相關視頻資料,展示塞罕壩荒漠變綠洲的過程,也可以通過庫布齊沙漠生態治理的案例,豐富學生的認知和感受。此外,更要從實踐出發,真正做到“綠水青山常在”。學生想要看到綠水青山,就要從自己做起,在生活中節約用水,做好垃圾分類等工作,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5]。
三、教學策略的一體化融合
就《習近平讀本》來說,不僅理論性較強,而且還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如果教師一味地采取理論式教學,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情況和身心發展規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能夠增加學生對《習近平讀本》的認識和理解,使其自主思考,實現高效學習。
首先,教師需要講好故事,激發學生興趣。一方面,講好《習近平讀本》中的故事。在《習近平讀本》中有很多經典故事,比如,在教學“一心跟著共產黨”時,教師可以播放《黨和人民心連心》歌曲,引導學生跟唱,并將涉及到的眾多優秀共產黨員,如雷鋒等,講解感人故事給學生聽。通過真實的故事內容,學生能夠更為深刻地認識共產黨員,也能夠真正理解其光輝信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查找資料,并通過有效整合,講好故事給其他學生聽。有的學生講雷鋒向補鞋匠學習補鞋技術,主動幫戰友補鞋的故事,也有的學生講鐵人王進喜不顧個人的生命安危,成功阻止井毀人亡情況的發生。通過這些感人故事,能夠深深震撼學生的內心,使其在真實、動人的故事中主動學習黨員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另一方面,講好《習近平讀本》外的故事。《習近平讀本》中蘊含的思想十分濃厚,但礙于課程的限制,只能講解高度概括的內容。為此,作為教師,需要有效拓展《習近平讀本》,適當引入教材之外的優秀素材,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促使學生認識和了解。例如,在教學“我們的中國夢”時,教師可以針對三名科學家的具體事跡進行有效拓展。錢學森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成功回到祖國的懷抱,為“兩彈一星”付出畢生心血的;鄧稼先是如何研發原子彈、氫彈,用一生踐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郭永懷又是如何嘔心瀝血,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光榮獻身的。這些課外故事能夠很大程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自覺進入故事中,感受科學家們的偉大精神[6]。
其次,需要采用直觀教學,促進學生感知。對于小學生來說,以直觀的方式更能夠產生感官沖擊,加深其印象。如果只是運用語言,或者是文字,難以激發出學生的情感。教材中有相關插圖,教師可以有效利用。通過豐富的圖片素材,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有效地理解相關內容。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比如,在教學“走進新時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港珠澳大橋的圖片,也可以向學生展示關于嫦娥探月的視頻。以圖文結合的方式,能夠增加教學的生動性,使得學生更為深刻地體會新時代中國的重大成就。
最后,教師可以展開體驗式教學,通過實踐學習,使得學生親身體驗,獲得真實感受。例如,教師可以開展紅色主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觀歷史紀念館,到革命烈士公園進行掃墓,有效落實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除了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外,教師也可以倡導親子活動,鼓勵家長在空閑之余帶領孩子到紅色基地學習,使得學生受到良好熏陶,增強情感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家長可以適時提出相關問題,在增加互動的同時,激發其思想意識。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可以獲得真知,加深對《習近平讀本》的理解,真正實現教學做合一。
四、教學評價的一體化融合
《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以教學評價作為重要支撐,通過教學評價的一體化融合,可以促使學生深度學習,對其核心素養進行顯著提升。教師不僅需要探索結果評價,以此明確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也需要注重過程評價,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同時需要實施增值評價,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在多元評價下,教師可以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一方面利用書面測試,將學生對黨的政策的了解程度進行認知。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對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進行評價。比如,教師可以組織“習語金句”朗誦會,也可以開展講故事比賽,或者是展開《習近平讀本》知識競賽,又或者是根據具體課程內容,組織學生制作海報,凸顯教育主題。與此同時,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不是唯一的評價主體[7]。基于新課改之下,需要鼓勵學生相互評價,并充分發揮家長的主體作用,建立多主體評價模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評價。此外,教師可以利用“成長袋”,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在《習近平讀本》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會發生變化。將成長點滴積累起來,可以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促使其持續健康發展。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習近平讀本》相融合,具有重要價值。想要有效實施融合教學,需要開展小學思政一體化教學新模式,從多角度出發,做好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以及教學評價的一體化融合,并以學生為中心,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注重教學外延,優化教學結構,促使學生核心素養的顯著增強,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姜碧.巧思設計 學悟思想——例談《讀本》教學設計建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2):28-30.
[2]吉海榮.小學《讀本》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融合[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22(2):60-62.
[3]陳新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融合教學研究[J].新教師,2022(8):55-56.
[4]應長琪.鑄魂育人,潤物無聲——基于讀本理解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路徑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2022(2):75-76.
[5]林巧丹.一體化視野下的小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教學探析[J].新課程導學,2022(15):29-31.
[6]薛青.創設議題情境落實核心素養——以《讀本》教學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6):58-60.
[7]張軍英.落實《讀本》精神鑄魂育人——淺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一體化教學實踐[J].生活教育,2022(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