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萍萍

【摘? 要】寫作是一項綜合活動,寫作既是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也是提高學生語言建構能力與運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同時寫作也是一件難事,尤其對小學生而言,素材的缺乏、生活閱歷不足都會影響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和寫作水平,采取行之有效的寫作教學方法是語文教師必須重視的。本文立足于新教材以及新課標的雙向要求,就小學語文寫作方法進行了系列探索,以切實可行、符合小學生發展需要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有效寫作,增強小學生寫作興趣和自信,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為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教育;語文教學;寫作教學;教學
方法
教學方法決定教學效率,教學方法影響學生學習態度,有趣的、新穎的教學方法更容易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態度積極了、學習參與度高了,教學效率自然就提升了。傳統的寫作教學趨勢模式化,不僅制約了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也降低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為此,語文教師必須進行寫作教學方法創新,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采取趣味教學法;從學生寫作需要出發,采取生活化教學法;從語言建構角度出發,采取讀寫結合教學法;從語言輸出角度出發,采取適當訓練法,以多種寫作方法相結合的方式,為寫作教學提質增效。
一、以學生為本,開展趣味寫作教學
“人若無趣,志雖不遠。”興趣是內動力,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寫作學習、寫作訓練的前提。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實踐中必須加強學生寫作興趣培養,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則需要與之匹配的教學方法,需要語文教師研究學生,立足于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小學生興趣愛好,積極開展趣味化寫作教學。針對此,筆者認為最有趣的寫作教學法莫過于游戲教學法,畢淑敏《我的五樣》,王崧舟作文公開課《生命的選擇》,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白堅的作文公開課《兩分鐘有多長》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以《兩分鐘有多長》為例,教師首先可以請學生在兩分鐘內寫一寫“我的家”,談一談自己對“兩分鐘”的理解,是長還是短?然后全班學生一起定格“兩分鐘”,做一個動作,保持兩分鐘,請學生談一談定格動作的“兩分鐘”與寫“我的家”那“兩分鐘”哪一個感覺更長一些。接著再組織學生在教室里“瘋玩”兩分鐘,再感受三次體驗的“兩分鐘”哪個最長?哪個最短?談一談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寫一寫自己關于“兩分鐘”的體驗和認識。以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先玩后寫,激發學生寫作欲望,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將學生的生活、寫作和品評打通,融合為一種簡介明快的寫作方式,改變傳統枯燥單一的寫作訓練,有效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并且訓練了學生的細節內容,增強了學生真實感受,促使學生自己的親身感受用寫作的方式表達出來。
二、關注學生實際,開展生活化寫作教學
葉圣陶曾說:“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學生對寫作素材的積累不夠是當前小學寫作教學最大的障礙,也是影響小學生寫作積極性的主要原因,很多學生提筆不知道寫什么,大腦空洞無想法,源于腦中無材料,巧婦尚且會被“無米”難住,更何況是小學生。所以,在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應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應積極將生活中的素材納入寫作教學,鼓勵學生自覺觀察和留心生活中的小事,細心體會和感悟,以便在寫作時應對自如。針對此,語文教師可采取如下兩條路徑推進生活化教學。
課堂聯系生活。以三年級下冊《我的植物朋友》這一習作為例,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妨采取生活化教學策略,先組織學生閱讀植物相關文章,然后發布寫作任務:“寫關于植物的作文題目自擬”,請學生擬定大概方向,確定自己想寫的植物,比如“我家的植物朋友——××,我喜歡的植物——××,我愛……花”等。然后不要著急下筆,組織學生展開一場小組討論,組內同學互相介紹自己熟悉或喜歡的植物,談一談自己喜歡這種植物的原因。最后才讓學生將自己說的整理歸納成文,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先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說一說、想一想,通過聯想生活實際的方式在大腦建構素材,然后以簡單的口語交際方式組織語言,最后再以難的方式輸出語言。整個過程循序漸進,由課堂到生活,再從生活到寫作,由口語交際到書面表達,讓學生真正有內容可寫。
課堂走向生活。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素材,課堂活動生活化是教學生活化的一種體現,課堂走向生活是更直接的生活化教學。生活本身就是一堂課,生活處處有語文、處處有素材。學生缺乏素材,那就到生活中找素材。所以,語文教師還應帶著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鼓勵學生自主在生活中尋找素材、整理素材。
以四年級上冊《寫觀察日記》?這一內容教學為例,指導學生掌握日記的基本寫作格式后,就可以布置一個觀察任務,要求學生課后自主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選取一個側重點著重觀察,比如動物,觀察外貌特征、生活習性、成長變化;植物可觀察其生長特點、對環境的需要。然后將觀察中的新發現,或者觀察過程遇到的事情寫下了,要求學生觀察要細致,寫作有順序。布置簡單的觀察任務,實現課堂教學延伸拓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觀察,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督促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時養成良好的、寫日記的習慣,循序漸進地鍛煉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運用能力,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
三、把握語言發展規律,加強讀寫結合教學
從語言建構角度而言,閱讀是語言積累的過程,寫作是語言輸出的過程,“厚積”方能“薄發”。語文新課標也明確強調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提倡語文教師加強讀寫結合,適當增加學生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掌握寫作技巧、積累寫作素材。小學生雖然難以實現“博覽群書”,但至少可以多閱讀,并且讀記并舉,讀寫并重,以閱讀充實寫作素材。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應用讀寫結合教學法,將閱讀和寫作有效銜接。
一方面,依托教材課文實現讀寫結合,完成課內閱讀指導后,適當增加一些練筆機會。例如,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中的習作《故事新編》就將閱讀和寫作進行了銜接。在教授完這一單元課文后,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故事新編。以《寶葫蘆的秘密(節選)》為例,課文中的故事本身是不完整的,可以請學生選取其中一個故事講給家人聽,嘗試按照“寶葫蘆從哪兒來一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一美好的結局”的寫作結構增添故事情節,自由想象,讓故事更生動、更吸引人,把自己想到的故事寫下了。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也是很好的讀寫結合切入點,習作要求《縮寫故事》,教學了單元課文后,鼓勵學生從《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一)》兩則故事中任選其一,簡要概括故事的大致內容。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從自己讀到的其他民間故事選取一則進行縮寫,下一節課將自己縮寫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課文,都可以成為讀寫結合很好的切入點,語文教師要善于開發和應用教材,指導學生讀后寫作,增加學生的練筆機會,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另一方面,依托課外讀本實現讀寫結合。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對學生課外閱讀量也提出了建議,其主張語文教師加強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培養,以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閱讀量,豐富學生寫作素材。因此,除了做好課內讀寫結合,引導學生完成課外閱讀后寫一寫讀后感、讀書日記,做一做讀書筆記同樣重要。例如,設計如表1所示課外閱讀記錄卡,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幫助學生積累好詞佳句,鼓勵學生簡單寫一寫讀后心得和感悟。
四、重視語言運用,合理開展專題訓練
通過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質為主題的寫作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需放棄零散的寫作培訓模式,而采用加大學生對專題寫作訓練力度的方式,這樣在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等諸多目的。同時,小學語文教師可在特定的時間內根據某個技能或某個主體進行一系列的寫作活動。
一方面,教師可以教材為依托,選取教材單元主題為寫作主題。如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單元主題是“記景”,單元課文包括《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習作例文:頤和園》、習作:游____,教學這一單元時,就可一“游記”或者“寫景”為主題,鼓勵學生寫一次真實的游記,或者尋一處可寫之景,利用課文寫作方法和技巧進行自主創作,實現課內外銜接,促使學生遷移應用寫作技巧,借此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另一方面,教師可自主選取寫作主題,結合現實情況以及學生認知水平、思維能力和發展需要,設計操作性、寫作性強的主題。如網絡是一種新型的事物,了解上網技術是每位小學生均要掌握的,小學語文教師可根據這一主題對學生實行一系列的訓練,創設“學生該怎么科學化地上網”“小學生是否可以玩網絡游戲”“小學生上網的利弊分析”等主題,對學生進行一個月時間的寫作訓練。這樣寫作訓練主題較為集中,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不可回避的學習活動,加強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旨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高學生語言綜合能力。語文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開展趣味化寫作教學;關注學生生活實際,開展生活化寫作教學;把握語言建構規律,加強讀寫結合教學;重視語言運用,開展專題寫作訓練,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豐富學生寫作素材,增加學生練筆機會,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明蓉.淺談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能力培養[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8).
[2]盧長山.生活化的小學語文中年級習作教學探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1(23).
[3]林喦,王本道.文心歲月一樣長生活處處皆文章——與散文家王本道的對話[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
[4]丁福蘭.放飛心靈,快樂寫作——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方法探尋[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