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琪
內容摘要:早讀課是預習和鞏固的重要陣地,“雙減”背景下的早讀課程應該以學生為本位,切實提高學習效率,以減輕課業負擔為主旨。具體內容包括細化早讀內容,培養語感能力,深化早讀內容三個方面來優化課程,以期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 早讀課程 核心素養
2021年7月,國家推行了“雙減”政策,即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進行作業和課外培訓的減負,也是對教育體制的一種調整。減輕課業負擔,關鍵在于提升學習效率,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的汲取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并且能夠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中也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深入貫徹“雙減”政策,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踐行健康發展理念,在學生身心健康的基礎上進行高效率學習。
“雙減”政策的實施,不單是對作業和課外教育培訓的改革,也是宣揚了一種“全人教育”的思想。加拿大教育家約翰·米勒提出“全人教育就是要讓教育符合自然的基本現實即”對人進行身體、心靈、精神的整體教育。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我們必須要重新審視當今的早讀課程,對早讀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轉變,由被動早讀變成主動早讀,營造一種沉浸式的讀書體驗,讓學生讀有所得,思有所獲。提高早讀課程的質量,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的有效提升,以期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際應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早讀課存在的現象
1.存在以分數為導向的現象
在中小學的課程中,早讀是開啟一天學習的首發課程。傳統的早讀內容大多都是以復習考題為導向,將早讀視為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認為通過重復誦讀可以有效提高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主要包括讀英語單詞、重點課文、必背古詩詞、文學常識等相關課本知識。其模式通常是以讀促背。由于早讀起到預習和鞏固知識的重要作用,于是就形成了一種“記憶性早讀觀”,窄化了早讀的功能。葉圣陶先生在講述國文常識試題時說道:“現在先有若干要嵌入的字,然后就那些字找話說,即使說得很像一番話,與‘修辭立其誠差得太遠了,無論如何只能認為它為游戲文字。”[1]結合“雙減”政策,早讀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徑,以此促進學生形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2.早讀內容相對單一
傳統的早讀課程往往都是圍繞課本展開,學生重復朗讀。在這種循環呆板的早讀環境下,自制力差的學生會開始思想游離,摩拳擦掌的“策劃”與早讀無關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對于優等生來說重復誦讀基礎性知識不利于拔高。對于學困生來說反復誦讀還未理解的知識點,不利于內化吸收。巴班斯基在論述教育勞動的特點時說道:“教育勞動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它不容許有千篇一律的現象。”[2]每個學生的記憶特點、學習能力、交往興趣、組織紀律性都存在差異,因此早讀任務就應該考慮全班學生和個別學生的特點。并且雙減政策的主旨在于減負提質,提高早讀課的效益關鍵就在于學生自主選擇誦讀內容,個性化的誦讀。盡可能的讓學生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和獲取新知識后的滿足。
3.老師作用不夠突出
在大多數的早讀課中,教育者的職責未能充分的體現,往往僅由學生獨立完成,這就體現了教育活動的不完整性。在大多數的學校早讀管理制度中可以發現,學生洪亮朗讀,老師管好紀律即可達到早讀標準。然而實際情況是,學生疲憊朗讀,大大降低了早讀效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缺乏任務的指引和完成目標的進取心,自然會對早讀課程產生懈怠心理。巴班斯基在發展教學論的優選法中說道:“教學的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補償可能性,因而同一種任務可能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來解決。這往往要靠教師發揮其長處。缺乏這些東西,教師的勞動就變成手工業式的勞動。”[3]選擇適當的早讀內容和最優的教學方法,需要老師具備一定的洞察力,篩選信息能力和去偽求真的鑒別力。
二.早讀課的重要意義
首先,早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已學知識和開啟待學知識的重要過渡,在30分鐘的早讀中,可以有效提高正式上課時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可以提前感知文本內容,和及時鞏固已學知識。在重復閱讀的過程中,以內化個人知識為導向,充分利用零碎的學習時間形成系統知識理論,從而做到積跬步而至千里,積小流而至江海的學習成果。
其次,可以有效減少學生的遲到現象,使學生靜下心來朗讀書籍。通過晨讀,不僅要提高學生成績,關鍵在于使學生的心靈得到發展。青少年正處在建立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中,通過朗讀經典可以有效汲取其中養分,并結合時代所需,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強調萬事萬物普遍聯系的規律,破化非此即彼的觀點,培養具有思辨能力的新青年。
再次,有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知識。最初的早讀課程,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通過在班級設置各種領域的書籍,用自主閱讀的形式,以期培養學生在強大的內驅力指引下,真正的汲取到書中的智慧,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提高學生知識儲備、語言感知能力,以興趣為導向,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同時高中語文新課標也要求學生要“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形成良好的語感”[4]。因此,要合理利用早讀課程,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和更廣闊的世界。
三.雙減背景下的早讀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提出了四個基本理念,其中“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5]就要求我們要緊緊把握住語文課程的學習時間,其中課前30分鐘的早讀時間,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絕佳時段,是課程教學的必要補充和擴展,也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時段。要提高早讀效率,就要有宏觀布局,微觀要求。細化早讀內容,注重培養語感能力,豐富早讀材料,將早讀課作為“雙減”中課后服務的主要陣地,在鞏固和提高的基礎上深化學生的核心素養。
1.老師細化早讀任務
早讀課要像正式上課一樣,要有早讀目標、早讀過程、早讀結果。老師要結合學情制定相應的早讀計劃,讓學生以目標為導向進行學習。
早讀內容要包括,預習、鞏固、提升三方面要求。以《勸學》為例,按每周三次語文早讀課來看,第一次早讀,以預習為主。主要內容包括,粗讀課文,疏通字詞音義,圈畫難點。這個過程意在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關于語文閱讀的方法,關鍵就在于由學生自主疏通文章中的每個字詞音義[6],這種方法可以為日后閱讀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次早讀,以熟讀為主。反復誦讀《勸學》,并體會“學不可以已”,鍥而不舍的學習品質。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聯系實際生活,思考學習的意義。例如課文中“蚯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與“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對比蚯蚓與螃蟹的謀生方式,結合實際情況,思考哪種學習態度更可取?以及日后如何踐行。在誦讀的過程中,加入實際思考,更有利于學習的效率。
第三次早讀,以提升為主。拓展閱讀《荀子》中的修身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荀子的語言藝術和思想境界。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領會到古代賢者的智慧和加深語文素養。例如“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看到施善的行為,一定要主動學習,見到不善的行為會感到憂心且加以反省,通過這種簡短且意味深遠的名言能夠讓學生反復體味其中韻味,并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為準則。
值得注意的是,細化早讀任務表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學習,這就需要老師根據學情和教學內容,科學規劃早讀任務。對于優等生來說,可以增加提升類早讀,學困生就可以適量增加鞏固類早讀。這樣的安排有利于學生各取所需,思有所得。
2.注重語感能力提升
葉圣陶先生在指導文藝作品鑒賞時,提出訓練語感的重要性,并指出語感能力的培養需要熟悉語言文字的具體含義和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7]。這就提醒我們要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不能忽視了文字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運用方法。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要落實在實際運用中的,所以早讀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具體措施包括默讀和冥想兩個方面。
一默讀,老師可以采用持續性默讀(SSR)的方法,讓學生安靜閱讀,并使用“五指法”來檢測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由學生自主檢測對文章的接受程度,如果文本中出現了五個以上的難懂處,即可判為有一定難度的文章。發現問題后,讓學生自主翻閱詞典釋義。
二冥想,創設畫面感以拉進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沉浸式閱讀完后,讓學生勾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接著閉上眼睛驅遣想象,體會作者的意境,仿佛在聽一位朋友在述說自己的正要說的話。例如在課文《琵琶行》中,設想自己身處潯陽江頭,化身為舟中一客,與白居易共同傾聽琵琶女的弦情曲調,在嘈嘈切切的琵琶聲中體會琵琶女的復雜心境。
在默讀和冥想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自由的選擇感興趣的段落句子,反復涵泳思考,以此創造出文本與自己的獨特體驗。將被動的早讀模式轉化為主動汲取知識的過程,通過以點帶線的方式,由局部興趣逐步擴展到整體課文,為課中教學埋下興趣的種子。通過這種個性化學習,能夠使得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觸發情思的文段,即可有效鍛煉語感能力。
3.深化早讀內容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而言,是為了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而言,是養成一種習慣。”[8]通過閱讀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在學習任務群1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中指出“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可以充分利用早讀時間,進行整本書閱讀。以高中生為例,具體書目可參考新課標中的課外讀物推薦,其中包括經典文化著作《孟子》、《論語》、《史記》等;中國小說包括《紅樓夢》、《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等;國外小說如《堂吉訶德》、《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等。
由于早讀時間有限,老師需要從整本書中挑選出最精華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名著的魅力。從時間安排上看,整本書閱讀計劃可放置在每周一次的提升類早讀課中,一個學期大概有18周,那就要在18次早讀課中完成一本書的閱讀。具體安排以《論語》為例:
《論語》約有500章,包括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根據薛茂的《論語》分類新讀本可知內容分為孔子論天命,仁智,禮樂,孝悌,人品修養,教育教學,政治,君子小人,評歷史人物、評弟子、自評九個方面[9]。按著名學者彭林教授所說“指導中小學生學習《論語》的側重點應放在立德樹人上,培養有愛心懂尊重,誠實守信,有崇高氣節的人。”巴班斯基也說過“劃分出內容中各種主要的和本質的成分,使教養任務簡明化。只有這樣,才能在減輕學生負擔過重的道路上邁出實在的一步。”[10]以此作為閱讀依據,具體安排如下。
1-6周以培養品德為目標,主要從仁智、禮樂、孝悌類中精選。例如“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剛、毅、木、訥,近仁。”“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等。
7-12周以培養自身修養為目標,主要從人品修養、教育教學中精選。例如:“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毋憚改。”“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等。13-18周以培養崇高氣節為目標,主要從政治、論君子小人中精選。例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等。
每周精選五句,讓學生真正讀懂《論語》的智慧,并踐行在日常生活中,知行合一,才能有所收獲。利用早讀時間,系統的帶讀經典名著,可以讓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并以此為作為引子,開啟系統閱讀。有規劃、有深度的早讀意在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興趣,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對于日后為人處世,志向追求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雙減政策下的早讀課應該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在優化課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華語言文字的獨特育人價值,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語感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調整單一的早讀模式,轉變學習方式,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以興趣為導向的體驗式學習。遵循教學的科學性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覺性,培養獨立獲取知識和形成獨到態度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5-7,195-197.
[2]薛茂.《論語》分類新讀本[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29,32,36,39,62,72,80,87,
91,99,113,114,120,127,135,139,141,149,170,171.
[3]巴班斯基,吳文侃.論教學過程最優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2,1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5,6,11,21,
27.
[5]方建蘭,汪潮."雙減"政策下語文作業的設計趨勢[J].語文建設,2021(22):6.
[6]王薇.日本兒童閱讀狀況和推廣活動考察[J].圖書館雜志,2013,32(3):6.
注 釋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81.
[2]巴班斯基,吳文侃.論教學過程最優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5.
[3]巴班斯基,吳文侃.論教學過程最優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6]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5.
[7]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95.
[8]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
[9]薛茂.《論語》分類新讀本[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10]巴班斯基,吳文侃.論教學過程最優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