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勤
摘要:“雙減”視域下,積極整合語文教學資源,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全面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這一背景下,《語文讀本》作為教材的重要補充,開始受到重視,并彰顯出顯著的應用價值。本論文就以此切入點,立足于“雙減”政策的要求,針對《語文讀本》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整合進行了詳細探究,旨在發揮《語文讀本》的教育價值,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語文讀本》;跨聯整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了當前語文課堂的教學要求:讓學生更多、更直接地接觸語文材料,使其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綜合素養。《語文讀本》作為教材的重要補充,合理恰當地應用,可拓展語文教學內容,并通過它打開學生的“閱讀之窗”,使學生在《語文讀本》與語文教材的跨聯整合下,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同時,在“雙減”政策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高效率學習,已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鑒于此,面對新課程改革、“雙減”政策的要求,深挖《語文讀本》中蘊含的教育價值,促進兩者的深度融合,真正完成小學語文高效率學習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1? ?“雙減”政策下促進《語文讀本》與傳統教材跨聯整合的重要性研究
一直以來,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材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在這有限的課程資源中,學生的學習視野狹窄,僅限于語文教材中的知識點,難以真正滿足新課改、“雙減”政策下的雙重要求;同時,從《語文讀本》的角度來說,它是教材的補充,收錄的文章不僅文質兼美且富有內涵,可促使學生在《語文讀本》的輔助下,擴大語文視野、增加語文知識積累;《語文讀本》是教材的延伸,有助于學生將教材中所學的內容進行遷移、延伸,真正實現語文知識的舉一反三、靈活應用。鑒于此,教師應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念,積極促進《語文讀本》與語文教材的深度整合,以便于學生在《語文讀本》聯合教材的學習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語文閱讀視野。從小學《語文讀本》的內容方面來說,其所選擇的內容具備多元性,有效彌補了語文教材存在的不足。縱觀這些內容,一部分文章屬于教材課文的直接延伸。尤其是一些經典的文章,教材上基本都是節選的內容,其篇幅有限,難以滿足語文學科的閱讀要求。而在小學《語文讀本》中,則對其進行了補充,真正實現了學生的完整閱讀;還有一部分內容與教材中的內容屬于同一主題,有助于學生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遷移與內化,并加深對主題的深度理解。鑒于《語文讀本》內容的特點,其促進了《語文讀本》與小學語文教材的整合,為小學生呈現了一套系統化的閱讀內容,真正實現了從課內到課外閱讀的整合,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并促使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獲得大量的語文基礎知識,形成了極強的語言素養;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語文讀本》與語文教材之間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但兩者在教育價值上又存在顯著的不同:就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來說,教育側重點在聽說讀寫能力;而《語文讀本》的教育則旨在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其在《語文讀本》閱讀中,逐漸成長為一個有個性、獨立的個體;所以,教師應基于《語文讀本》的教育價值和“雙減”政策的要求,重視《語文讀本》與語文教材的跨聯整合,將其整合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或者安排到課后閱讀學習中。如此一來,小學生不僅實現了個性化閱讀,也在教師的引導和輔助下,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
2? ?“雙減”視域下,《語文讀本》與傳統教材跨聯整合障礙分析
鑒于《語文讀本》中蘊含的教育價值,“雙減”政策下積極推進《語文讀本》與小學語文教材的深度整合,是學生拓寬語文視野、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必然選擇。但經調查發現,受多種因素制約,《語文讀本》與教材在整合的過程中,依然面臨諸多障礙:
首先,小學語文忽視《語文讀本》與教材整合。“雙減”是新課程改革的持續與深化,旨在借助高效的語文課堂,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同時,新課改也明確了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向,即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逐漸形成一定的語文核心素養。鑒于此,促進《語文讀本》與教材的整合,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已成為落實學科素養的必然選擇。但是,小學語文教師常常忽視《語文讀本》與語文教材的整合,致使其沒有出現在課堂中,使得大量文質兼美的《語文讀本》內容被拋之腦后。
其次,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知識底蘊相脫節。在調查中發現,多數小學生都具備濃厚的閱讀興趣,表示有興趣閱讀《語文讀本》。但小學生在《語文讀本》閱讀的過程中,面臨著一定的知識底蘊障礙,致使其無法理解文章中的內容。另外,與小學語文教材相比,《語文讀本》中選擇的文章,篇幅更長,內容更具挑戰性。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難以理解的文章內容,常常會制約其《語文讀本》閱讀興趣,甚至產生放棄的念頭。
最后,《語文讀本》閱讀指導與閱讀內容之間存在偏差。在促進《語文讀本》與小學語文教材整合的過程中,還應關注《語文讀本》教學的有效指導,以便于學生在針對性的閱讀指導中,實現個性化閱讀,并在閱讀中提升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但在調查中發現,由于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針對《語文讀本》的教學研究存在不足,致使其在進行《語文讀本》閱讀指導時,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部分教師按照自己的教學經驗,對《語文讀本》中的選文進行精講,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還有部分教師采用完全“放養”的方式,片面地認為只要布置了閱讀任務就可以,致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因為少了研究、思考等,使得閱讀學習始終停留在“淺層階段”,無法充分發揮《語文讀本》的價值。
3? ?“雙減”視域下,《語文讀本》與傳統教材跨聯整合路徑研究
3.1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雙減”視域下,要想真正促進《語文讀本》與小學語文教材的跨聯整合,充分發揮《語文讀本》的教育價值,教師要徹底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努力形成指向學科素養的大語文教學觀念。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必須要對語文新課標、語文核心素養、“雙減”政策等進行深入解讀,精準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明確在語文學習中課堂僅僅是教學的起點,并非語文教學的全部,而是應以課堂為起點逐漸延伸至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最終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在對語文學科教育形成清晰的認知后,唯有徹底轉變教學觀念,使得語文課堂教學不再為考試所服務,而是指向基于語文學科的性質,整合語文教學資源,深挖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以便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逐漸形成語文素養、審美素養、健康的個性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在大語文教學觀念下,教師不僅要重視閱讀教學,還應立足于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掌握情況等,合理選擇《語文讀本》內容,實施具有針對性的《語文讀本》閱讀指導,以便于學生在《語文讀本》閱讀中提升語文能力,最終在《語文讀本》與語文教材深度整合中,促進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3.2精選《語文讀本》內容,引入課堂
面對“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促進《語文讀本》與教材的跨聯整合,充分發揮《語文讀本》的教育價值,已經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語文讀本》中的所有內容都可以搬到課堂上精講,那樣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也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鑒于此,教師應關注以下兩個方面,精選《語文讀本》內容,將其與語文教材深度整合到一起。一方面,鑒于《語文讀本》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教學價值,在選擇《語文讀本》的教學內容時,應以新課標為的要求,立足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以教材中的文章為中心,從《語文讀本》中選擇與其主題相契合的閱讀文章,深度整合,便于學生在“一篇帶動多篇”的深度閱讀、對比閱讀中,對主題形成深刻的理解,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另一方面,在促進《語文讀本》內容與語文教材內容整合的過程中,還應避免泛泛而讀、走馬觀花的現象,鑒于小學生知識能力有限的現狀,應盡量選擇與課文聯系緊密且與生活相關、與小學生學習特點相契合的文章。
3.3加強閱讀指導,傳授閱讀方法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真正發揮《語文讀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不僅僅限于課堂教學,還應全面加強閱讀教學指導,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堅持課堂點撥和課外閱讀相結合的原則。為了真正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基于課堂教學,通過《語文讀本》內容與教材內容的深度整合和有效的課堂指導,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逐漸掌握相關的閱讀技巧。例如,在詩歌類文章的閱讀中,可基于《語文讀本》中的詩歌和教材詩歌的整合,通過對比閱讀指導,使學生掌握詩歌的閱讀技巧和詩歌的意境分析技巧等。如此一來,通過一段時間的針對性訓練,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升;其次,加強《語文讀本》閱讀指導,充分發揮其輔助價值。鑒于《語文讀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教師不僅要摒除“《語文讀本》無用”的錯誤認知,還應轉變傳統的“放養式”《語文讀本》閱讀指導模式,基于小學生自制力差的特點,采用督導的方式,通過不定期檢查、定期抽查,或者開展相關的閱讀實踐活動等,促使小學生在課下積極參與到《語文讀本》閱讀中,真正發揮《語文讀本》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的價值;最后,基于讀寫結合,布置《語文讀本》閱讀任務。鑒于《語文讀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在優化《語文讀本》閱讀教學指導時,教師應立足于閱讀和寫作的內在聯系,基于《語文讀本》的內容,積極開展寫作訓練,使學生在寫作任務的引領下,完成《語文讀本》的自主閱讀學習。同時,讀寫結合學習任務能拓展學生的《語文讀本》閱讀深度,使其在讀寫訓練中,促進知識的內化與遷移,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3.4基于教學評價,促進《語文讀本》與教材的深度整合
面對“雙減”政策的要求,在促進《語文讀本》與教材深度整合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價值功效,基于教學評價的反饋,持續優化教學改革,促進《語文讀本》與教材整合進入良性循環中。同時,教學評價還具備極強的激勵性,是激發小學生《語文讀本》閱讀興趣的重要方式。鑒于此,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好教學評價的創新與改進工作:一方面,促進教學評價多樣化。在《語文讀本》與教材的深度整合過程中,學生完成基本的閱讀學習后,教師可通過開展辯論會、演講比賽、繪制思維導圖、撰寫讀后感等形式,對學生的《語文讀本》閱讀效果進行考核,切實將學生的閱讀情況全面、客觀地反映出來。另一方面,促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促進《語文讀本》與教材的深度整合時,對學生的閱讀學習進行評價時,不僅要采用教師評價學生的方式,而且應基于具體的評價標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促使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形成清晰的自我認知,明確的成長方向等。
綜上所述,《語文讀本》極具教育價值,是教材的拓展和延伸,是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鑒于此,面對“雙減”政策的要求,為了充分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只有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深挖《語文讀本》中蘊含的教育價值,精選其內容并整合到教學中,開展有針對性的閱讀教學指導,才能使學生在《語文讀本》與教材的跨聯整合中,實現語文學科的高效學習。
參考文獻:
[1]陳惠萍.“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探析[J].智力,2023(2):91-94.
[2]鄒瑩.“雙減”之下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整合性教學研究[J].知識文庫,2022(22):73-75.
[3]呂麗.“讓學”在小學語文讀本教學中的實踐[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2(2):26-28.
[4]馬祾瑞. 小學語文“1+X”群文閱讀教學案例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1.
[5]黃一超.讓品質閱讀浸潤書香童年:淺談運用《小學語文讀本》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0(40):12.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22年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構建初中數學區域教研聯合體的實踐研究——以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為例》的部分研究成果,批準號:GS[2022]GHB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