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志彤
【摘要】幼小銜接工作作為幼兒教育中的重難點環節,區別于幼兒教育的常規化內容,重點在于引導幼兒具備小學學習意識、形成學習習慣,在心理層面和生理層面逐步打造小學學習的基礎、構建小學學習的情感和學習思想。幼兒教師在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過程中,務必充分遵循幼兒身心特點、學習品質、學習習慣等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盡可能在匹配幼兒認知的基礎之上完成綜合素養提升。全文就幼兒園幼小銜接的概念分析作為入手點,針對性探索了幼小銜接面臨的挑戰,分析了幼小銜接的實施現狀,結合大班幼兒教學實際分析了幼小銜接的實施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 幼小銜接? 教學實施? 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3-0124-03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的生活品質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們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幼兒園邁向小學階段是人生早期的一個重要轉折,如何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的生活與學習,一直備受家長和社會的關注。對于幼兒而言,科學合理的幼小銜接教育能夠推動他們的綜合發展,讓他們能夠更好適應系統化和全面化的小學階段學習生活。現階段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很多幼兒教師沒有掌握到幼小銜接的正確實施方式和教育教學理念,導致幼小銜接過程中出現一些比較具體的問題,影響了幼小銜接質量。所以,探索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實施方法和策略對于推動幼兒園教育教學整體工作、打好幼兒小學學習基礎具有重要價值。
一、幼兒園幼小銜接的概念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是一個由幼兒園大班進入到小學一年級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正是兒童結束幼兒園的教育生活,開始接受正規化小學教育的初期階段,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第一個轉折期。其核心是通過幼兒園、小學、家庭、行政、教科研五種因素的影響,讓處于該年齡階段的兒童從身心、生活、社會、學習四方面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順利實現幼小銜接,并為兒童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具體來說,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的目標是從幼兒的行為方式、學習習慣、學習思維、社會適應能力、學習適應能力等維度進行培養,確保他們能夠在大班結束之后快速適應小學階段的生活和學習,能夠盡快消除陌生感,培養良好的入學興趣與愿望,建立向往小學生活的思想與情感。
二、幼兒園幼小銜接實施面臨的挑戰
(一)學習環境變換
幼兒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是幼兒園,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天性、探索天性、玩耍天性,大多數幼兒園都會通過一些色彩斑斕的卡片、形狀各異的動植物進行裝扮,且幼兒園中有大量的教學玩具、戶外玩具用以滿足幼兒日常教育活動、游戲活動。另一方面,幼兒日常生活涉及的飲食過程、睡眠過程、如廁過程都有生活教師進行照顧。所以,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是相當舒適的,所以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也幾乎完全實現了“寓教于樂”。但是,一旦幼兒結束幼兒園生活步入小學,大多數校園就不會有如同幼兒園一模一樣的教育環境,且很多行為都需要獨立自主開展,很多幼兒因為環境發生變化無法適應自身的身份變化。所以,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的首要挑戰便是環境變化。
(二)教學模式變化
幼兒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實施教學是建立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發展指南》等相關指導性文件基礎之上,充分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的。整體而言,幼兒教育過程中主要是以啟蒙性、趣味性、探索性等教育手段為核心,以實踐活動、游戲活動等為主要教學模式,教師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而且,幼兒教育過程中大多沒有標準化、統一化的教材,大多數幼兒園都是采取校本教材,根據本園幼兒需求和特征實施教學。小學階段的教學開展是根據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且在教材選擇上具有統一性,教學計劃、教學系統也趨于完整和專業,且不同學科的教育教學開展是相對獨立的。小學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規規矩矩”在課堂聽講,而且還要進行課后作業完成,并通過不同學科學習過程完成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所以,教學模式的轉變成為了幼小銜接工作開展的又一挑戰。
(三)學習模式變化
幼兒接受教育過程中,主要是以啟蒙教育、引導教育為主,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學習引導、學習啟蒙和學習輔助。此外,幼兒天性愛玩,所以幼兒學習過程大多為游戲過程中的自主探索學習。小學階段不同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遵守教師的課時安排、課程教學安排進行學習。且盡管現階段“雙減”政策實施,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習因為學科數量較大,學習壓力依然不小。所以,對于剛剛脫離幼兒園進入到小學的幼兒來說,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得他們無法順利適應小學學習和小學生活。
三、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實施現狀
大班幼兒一旦結束幼兒園學習,就會迅速進入小學階段,很快就會接觸小學階段的學科知識內容,融入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模式。但是,缺乏有效銜接經歷的幼兒在進入學習狀態、調動學習興趣上往往不足,不能很快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幼兒接受教育過程中,主要是以啟蒙教育、引導教育為主,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學習引導、學習啟蒙和學習輔助。現階段,家長、幼兒園、小學都認識到了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的重要性,且有大部分幼兒教師已經逐步開始實施了幼小銜接工作,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沒有達標,且銜接教育工作基本上流于表面,沒有發揮出教育價值。
比如,部分幼兒園為了幼兒教師開展幼小銜接工作,開展了小學教師模擬、小學校園參觀、小學生活動參與、小學生學習心得講座等活動。但是這些幼小銜接工作在實施的過程中并沒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且銜接工作的核心也沒有圍繞著幼兒實際情況,造成了幼兒對小學學習感觸不深。尤其是小學生活動的參與,極易造成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問題出現,使得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實施成為“拔苗助長”的教育,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
四、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實施方法與策略
(一)展現幼兒教育主體地位
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實施要想順利開展,幼兒教師務必將幼兒放在銜接工作的教育主體地位,所有的銜接教育理念、銜接教育手段、銜接教育活動都應當圍繞著幼兒開展,且需要適當參考《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的相關要求和內容。同時,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實施本質是承上啟下和教育過渡,不僅是幼兒進入小學階段學習的前提條件,也是幼兒快速融入小學生活、適應小學學習的關鍵。尤其需要注意,只有幼兒積極主動地進行小學學習和小學生活的適應,銜接工作才具有有效性和實踐性,幼兒才能逐步培養起符合小學階段學習的學習心態、學習習慣。
比如,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實施過程中,幼兒教師務必針對飲食過程、睡眠過程、如廁過程進行調整,在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之上有策略地減少陪伴和引導,讓幼兒逐步形成自我行為能力和獨立動手能力,完成自我照顧、自我獨立。同時,幼兒教師應當聯合小學教師實施“教學觀察”和“教學過渡”,讓幼兒教育過程中小學教師可以參與進來,并配合幼兒教師打造幼兒的“小學生”屬性,也讓幼兒對小學教師產生初步認知。
(二)強化幼小銜接互動
幼小教學互動是解決幼小銜接中的環境變化引發問題的關鍵,也是極為重要的教學方略,更是防止幼兒教育出現“小學化”傾向的重點。幼小教學互動更多在于幼兒教師引導幼兒與小學階段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了解、相互溝通,即通過“大帶小”完成銜接工作,引導幼兒逐步朝著小學生思維和行為發展。具體來說,幼兒教師可以選取本幼兒園步入小學階段的低段小學生,以“幼小交流日”的活動形式引導小學低段學生回歸到幼兒園和即將步入小學的大班幼兒進行交流和溝通。在“幼小交流日”的實施過程中,小學生充當“哥哥姐姐”,帶領幼兒一同進行學習和生活,把一些優秀的學習習慣、學習行為、生活習慣等傳遞給幼兒,讓幼兒的心理得到觸動。
比如,“幼小交流日”開展過程中,由幼兒教師組織,小學生帶領,大班幼兒參與,一起感受“升國旗”“做早操”等小學階段學生參與的活動;盡量不體現教學內容的情況之下讓幼兒感受小學課堂教學的形式,讓小學生帶領幼兒進入模擬小學課堂。
(三)深化家園合作機制
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實施過程中,幼兒教師和幼兒家長務必樹立家園合作意識,旨在依托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合力提升幼兒的創新能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等核心素養。具體來說,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過程中幼兒教師應當結合現有幼兒教育內容和經過篩選搜集的幼兒教育教學活動內容進行創新,以確保幼兒教育活動既能滿足幼兒園教育需求,又符合幼兒家庭教育需求。同時,注重教育活動內容實施是否迎合幼兒興趣的激發和核心能力的培養,確保通過家園合作的實施讓幼兒有所頓悟,逐步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意識。
比如,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教師可以利用“數小雞+數小鴨+簡單數學”的教育模式,讓幼兒在“數小雞”“數小鴨”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小雞或者小鴨的變化了解簡單數學減法的意義,為幼兒步入小學之后學習數學奠定基礎。家庭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指導家長運用“雞媽媽生寶寶”的故事教學法,讓家長為幼兒講述“雞媽媽生寶寶”的故事,并在故事中滲透一些簡單加法,讓幼兒學會“數數”。這樣,依托家園合作,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創新教育得到了保障,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實施質量得到了提升。
(四)打造融合課程
幼兒從幼兒園步入小學的過程其實也是他們從幼兒步入兒童的過程,也是由懵懂幼稚走向逐步成熟的標志。對于幼兒教育中幼小銜接工作而言,這一過程也是幼兒學習意識、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的增強過程。所以,幼兒教師應當明確幼兒教育和小學階段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差異,重視起幼兒教育知識和小學各學科知識內容的銜接。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打造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融合性課程,逐步培養幼兒自學能力,強調幼兒在幼小銜接中的主體地位。因此,融合課程的打造,需要幼兒教師在課程內容中既要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探索和知識發現,也要促進幼兒學習能力、行為能力的構建,逐步緩解幼兒進入小學學習的心理壓力。
比如,傳統幼兒教育中有“找朋友”的音樂教育活動,為了讓“找朋友”具有小學教學特征,推動幼兒發展,教師可以在課程中加入適量的故事內容、圖片內容、音效內容。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啟發式教學、游戲化教學,讓學生進行故事閱讀、故事情感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想法表達,進而逐漸樹立懂禮貌、講文明的良好習慣。
五、結束語
幼兒園幼小銜接的實施隨著教育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已經逐步成為一種重要趨勢和方向,實現了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教育合力,有效推動了幼兒的綜合發展和健康成長。因此,為了讓幼兒盡快適應將來的小學生活和小學學習,幼兒園幼小銜接的科學合理實施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幼兒教師而言,務必認識到幼兒園幼小銜接實施的現狀,在充分了解幼兒的實際情況和《3-6歲兒童發展指南》的基礎之上實施幼小銜接教育教學。
參考文獻:
[1]蔡芳婷.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校合作共育的困境與路徑[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2,37(3):86-90.
[2]邵巧云.基于幼兒生活的幼小銜接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22,35(3):115-119.
[3]任丹萍,趙慧君.日本幼小銜接課程的實踐路徑、成效及經驗[J].比較教育研究,2022,44(5):104-112.
[4]李召存,李琳.邁向高質量教育時代的幼小銜接[J].學前教育研究,2022(5):1-10.
[5]程紹仁,王欣林.幼小雙向銜接背景下幼兒數學領域游戲活動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2,38(4):22-31.
[6]劉源,程偉,董吉賀.幼小銜接中兒童的心理過渡:意蘊、階段及調節[J].中國教育學刊,2022(4):13-18.
[7]謝冬英.大班幼兒幼小銜接中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22(5):136-138.
[8]李琴.談大班第二學期如何開展幼小銜接工作[J].才智,2020(13):107.
[9]郭陽芳.幼兒園中幼小銜接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研究[J].才智,2020(12):171.
[10]席小莉,成穎丹,趙國棟.幼小銜接四十年述論——我國幼小銜接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教育文化論壇,2020,12(2):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