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友生
[摘 要]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信號與系統作為電子信息學科的基礎課,授課面廣,可挖掘思政元素多。課程組根據課程內容特點,挖掘思政元素,找準切入點,把思政內容有機地融合到專業內容中,從總體規劃、具體舉措到效果評價對信號與系統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與實踐做了詳細的論述,并對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信號與系統;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TP3;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2-0033-03
高等學校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以“三全育人”為指導,既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科教學,又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做到“守一段渠”“種一片良田”,真正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1]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大力推動課程思政綜合改革和實踐探索,各學科各專業各課程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新時代杰出人才作為根本任務。
大學專業課教師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的主體,要積極推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把課程思政理念貫徹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積極創新教學理念、內容、設計和方法,明確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優化課程設置,深入挖掘“思政”內涵,使其在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并通過點與面的結合,實現“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
一、課程的思政分析
高校每門課程都可以融入思政內容。思政內容的設計十分重要,它既與專業課內容緊密相關,又獨立于專業課。信號與系統是電子信息學科的重要基礎課,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學生既能了解信號與系統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又能對該學科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課程思政的角度看,信號與系統課程具有十分明顯的兩大特點。一是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中國電子信息領域發展迅速,在信息、通信及終端系統等各方面均取得突破,有的甚至走在世界前列,如量子通信技術、5G技術、高鐵以及液晶顯示屏(系統)等新技術。通過向學生介紹前沿專業知識以及其在軍事和生活中的應用,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生的專業信心。二是課程內容是本領域的諸多科學大師包括傅立葉、拉普拉斯、奈奎斯特等的研究成果。這些大師雖然是18世紀西方科學大家,但是他們艱苦奮斗、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在今天仍然是值得學生學習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介紹這些科學家為科技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用他們探索科學、追求真理的事跡來激勵學生,讓學生領悟科學精神,培養其刻苦鉆研的品德,使其能樹立遠大目標,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樣的教學才能做到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融合,做好“智育”與“德育”的交叉,最大限度地發揮專業教育的作用[2]。
本研究將信號與系統課程的若干講課內容與其相對應的思政元素結合起來,并明確了思政內容的切入點(見表1)。同時,建立了豐富的“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使得“智育”與“德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切實提高思政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課程思政建設實踐
(一)總體規劃
信號與系統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思路包括前期調研→目標制訂→方案規劃→實踐探索→反思調適→收集資料→總結分析→形成報告→成果輸出。從教學內容中選擇若干教學環節或知識點,理順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優化課程結構、深化“思政”內涵和探索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載體等,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載體,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相結合的教學目標貫穿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在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等方面積極創新,做到專業知識與思政的有機結合,“智育”和“德育”的交叉,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
本課程的思政建設基本思路如圖1所示。具體實施步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全面解讀和理解課程思政的有關精神,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理解學校有關文件、《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指導綱要》的貫徹落實意見,結合“雙一流”專業建設要求,明確本課程的定位,設立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為后續制訂建設方案打下基礎。對課程知識點進行梳理,尤其是梳理每個知識點的歷史發展脈絡和前沿應用,分析課程特點,為后續課程思政建設方案的制訂和課程思政實踐提供支撐。
第二階段,對課程思政建設進行總體規劃,包括建設方案、具體舉措、評價體系以及建設成果考核。建設方案主要包括對課程知識點的梳理、課程思政元素的設計以及思政建設方案的制訂等內容;建設舉措、評價體系制訂主要是針對思政建設過程中各個教學環節以及評價體系的設計;建設成果考核主要是指教學團隊對課程思政最終考核指標的規劃。
第三階段,分析成功案例或效果不佳案例,總結經驗,編寫報告,達到期望的結果。
(二)具體舉措
1.課程團隊師德師風建設
教師是課程的組織者,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高尚的人格。因此,要切實加強課程主講教師的師德建設,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北京工業大學信號與系統課程全體教師都參加了全國教育行政學院的師德建設專題培訓班,把“學習強國”作為學習平臺,關注時政,加強自身思想道德建設。
2.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
在教學內容中加入對歷史發展、科學家事跡的介紹等。通過與學生交流科技發展歷史及科學家故事,激勵學生求真務實,“知史以明鑒,察今以知今”。了解本學科的發展歷程,有利于學生了解前輩的奮斗史。歐拉、傅里葉、帕沙瓦爾、拉普拉斯、吉布斯、奈奎斯特等科學家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研究,最終才取得重大成果。教師通過對這些內容的設計,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
在課程思政案例庫中,除了有歷史人物的介紹和科技發展史等內容,還有信息技術的應用內容,例如5 G、人工智能、工業因特網、量子通信等。建立思政案例庫,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責任感。
3.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探索
課程思政不能牽強進行思政教學,否則容易造成學生的“逆向思維”。課程思政應該在潛移默化中進行,讓學生主動地認同及內化。在“互聯網+”時代,教師應采用案例教學、引導教學、研討教學、微視頻教學等手段,與學生互動,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開展教學。
三、課程評價與成效
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教師應以課程思政建設為目標,依據某種準則和標準,檢視課程思政的開展情況,發現反映學生素質與水準的資料與信息,進而做出對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的合理評判。對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的評估,可以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更進一步。
本研究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信號與系統課程思政教學情況開展調研,具體研究方法是開展匿名問卷調查。問卷題目主要包括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識與接受度、授課的形式、感興趣的內容、課程滿意度與收獲等。調查對象是本課程選修學生。
對于“在專業課教學中是否有必要融入思政元素 ”這一問題,61.67%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23.33%的學生認為無所謂,選擇沒有必要和不清楚的分別為6.67%和8.33%。對于“專業課堂上涉及政治內容,你是否有興趣”這一問題,選擇很感興趣和比較感興趣的學生超過78%。對于“你希望把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納入專業課程”這一問題,選擇較多的依次是民族自豪感、專業自信和愛國主義及時代要求。對于“你希望專業課教師在講授思政課程時,用何種方式來表達”這一問題,選擇要與專業理論相結合的學生占65%。對于“你認為信號與系統課程思政的內容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這一問題,80%的學生認為已達到,20%的學生認為一般,而認為未達到和從未涉及的均為0。
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對于你熱愛黨、關心國家發展、振興國家的幫助程度”這一問題,68%以上的學生覺得幫助很大。對于“你覺得教師的課堂教學,對提高你的文明行為、規則意識、自覺遵守治安的作用”這一問題,認為非常大或比較大的學生超過66%。對于“你覺得教師的課堂教學,能讓你嚴于律己、做到誠信友善的程度”這一問題,認為非常大或比較大的學生達到70%。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信號與系統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良好。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評價尚處在摸索的階段[3],課程思政成效評價需要進行科學的指標設計和教育評價,包括確定評價標準、評價原則、評價主體、評價方法、評價指標體系等。高校要積極開展探索實踐,科學評估課程目標,不斷探索課程思政中的育人規律,檢驗課程思政在培養學生中的作用。
四、結語
思政教育是新時代高校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如何對思政教育進行創新性改革,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成為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4]。
本文探索的信號與系統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借助網絡技術,使傳統的教學方式得到優化,使其更加具有創新性和多樣化。思政課程改革并不是將專業課轉化為專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而是無須改變專業教學的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專業學習中[5]。因此,教師需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整合當前的政策方針等,融入對科學家優秀事跡和高貴品格的講授,將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課堂,進行知識的轉移和素質的培養,使學生不斷獲得、消化思想政治知識,真正實現全過程參與和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提升。
教師在專業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完善課程思政教學的方式方法,在完善課堂結構、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廣大教師只有樹立創新教育的理念,積極構建以創新教育為目標的專業學科教學模式,才能使新一代青年站在時代的前沿,面向未來,擔負起實現民族復興的重任。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 光明日報,2016-12-09(1).
[2] 季劍嵐,姜莉,李澤,等.《信號與系統》課程思政建設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21(4):64-65.
[3] 黃瓊丹,盧光躍,陳怡君.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27):101-103.
[4] 程普,余路,劉向君.信號與系統課程思政教學思考與探索[J].高教學刊,2021,7(17):193-196.
[5] 韓憲洲.深化“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著力把握的幾個關鍵問題[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7(2):1-6.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