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香
摘? 要:興趣是有效的引導因素,特別是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老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思維,并且根據他們的理解能力、認知水平、性格特點進行教學,要努力簡化煩瑣的教學過程,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習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朝著老師設立的教學目標前進。文章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簡單談了一些筆者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習興趣;情景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努力讓學生變得興致盎然,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興趣影響著一個人的智力發揮,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但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主要在于老師怎樣引導學生,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由于語文課內容豐富、語言博大精深,興趣的作用就更大了。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該從以下這幾個方面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以豐富多彩的課堂導入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恰當而新穎的導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讓學生首先聽到的是富有啟發性、感染力的開場白,定能使學生的精神為之一振,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隨之產生了。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就能使教學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介紹一個故事、品鑒一副對聯、欣賞一幅插圖、設置一個懸念……好的導語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認真求知。在學習《大自然的聲音》這課時,筆者用水聲、風聲、蟲鳴鳥叫聲等各種聲音導入,引起學生興趣;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用一個小動畫作為導入,符合小學生愛看動畫片的年齡特點;《賣火柴的小女孩》則以一個簡短的童話故事導入,既符合主題,又讓學生有了渴望學習童話的欲望;《書本里的螞蟻》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劉胡蘭》以毛主席題詞的圖片方式導入……因此恰當的導語能夠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輕松歡快的學習氛圍中,這有利于調控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發思維,引起聯想,為下一步的課堂學習留下許多空間。
二、用不同的鼓勵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的鼓勵對促進學生的學習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老師的一句表揚的話語、一個親切的眼神、一個關愛的動作,往往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會發生心靈的撞擊,從而起到鼓勵的作用。所謂鼓勵就是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行為,給予動力并喚起渴望。
(一)利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學生積極性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具有示范性、生動性和鮮明性,有了榜樣,不但學有方向、有目標,而且學起來看得見、摸得著,說服力大、號召力強。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認為老師要經常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做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如“這個問題你答得很好,證明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學生”“這道題你的思路很好,老師都沒想出來呢!”,讓這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老師還可以運用榜樣鼓勵法進行教學。比如對班上朗讀優秀的學生,除了用“讀得非常好、感情很豐富、不錯、很棒” 這樣的言語進行表揚和鼓勵外,老師還可以讓他們在每天早讀課時做小老師帶讀。這樣,一方面給了這些同學鍛煉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讓全班學生有了爭相學習的榜樣。然后,定期在班上選出一些勞動積極的榜樣、助人為樂的榜樣、尊敬師長的榜樣……再把他們的事例加以宣傳,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身邊有許多學生是很棒的,通過不斷地鼓勵其他學生,使學生都成為優秀的榜樣。
(二)讓學生有榮譽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學生做出的貢獻和進步,老師不能視而不見,要公開地表示承認。不要吝嗇頭銜和名號,可以適當頒發獎狀。比如作文優秀的、連續幾課聽寫全對的都可以發個小獎狀。生活中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一張獎狀在一個無所謂的人的眼中,只不過就是一張紙罷了,或者在一個成年人眼中也許并不重要,可是在一個學生的心目中,那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它足以改變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甚至會改變一個學生的人生。獎狀可以讓學生生活在希望中,學習在鼓勵中,這才是發獎狀真正的目的。老師要努力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發現閃光點,用和藹的語氣去關心、幫助他們。因為每個學生的潛力都是無窮的,多給他們鼓勵,多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三、創設各種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天真、活潑,而且貪玩,要想提高課堂效率,老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形式多樣的學習情境,這樣學生才能開心地學習。所以小學語文老師,要不斷搜集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資源,采用多種手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學得熱心、學得開心。創設情景有很多的方式,如陳設相關的實物,繪制有關情景的圖片,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錄音、錄像來渲染氣氛,還有老師或學生生動的語言描述和表演等。老師要學會利用各種條件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運用直觀形象的情景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在學習《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時,烏鴉銜石取水的智慧,對成年人來說不難理解。但是,投石水滿溢出這個道理,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因此上課時,筆者就帶上杯子、石子、水這些實物進行教學。這樣讓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深奧的道理。
在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中,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比較抽象,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難以理解。筆者先帶領學生到學校的植物園去參觀了豆莢、蒲公英等植物,然后利用多媒體教具播放了植物傳播種子的動畫。最后,利用計算機邊演示邊學習:蒲公英媽媽是怎樣教孩子撐著傘、借著風來到四面八方的;蒼耳是怎樣利用動物的皮毛去傳播種子的;豆莢在太陽下的照射下裂開了,小種子就蹦蹦跳跳地傳播開來了……這樣的教學方式既簡單又有趣味,學生很樂于接受。
(二)利用表演、游戲情景的方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用游戲的方式教學,也是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的好方法。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筆者課前就準備好了烏龜、青蛙、蝌蚪的道具和服裝。在學習完課文之后,筆者讓學生戴上頭飾、穿上服裝,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分角色表演,學生興趣高漲,盡管表演得并不完美,但是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掌握非常牢固,而且對語文課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語文課堂知識鞏固,老師常采用找朋友的游戲方式。筆者常常會用卡片制作成相對應的正反義詞、漢字組合、拼音的生母與韻母等,讓學生拿著其中一張去找另一張。一學生說:“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誰是我的好朋友呢?”如果與其他學生的卡片對上了就說:“我是你的好朋友。”如果找錯了就說:“不對,不對,趕快去重新找好朋友。”通過做游戲,能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掌握知識,真正地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三)利用巧妙設疑的情景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設立疑問,是能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把握學生學習成果的關鍵。老師要找準問題的突破口進行提問,如果老師平鋪直敘一講到底,不想辦法設置一些好的疑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即使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依舊是無動于衷,毫無興趣。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便是設疑的關鍵。巧問:“當時如果不是大霧彌江,而是晴空萬里,諸葛亮敢輕兵逼寨嗎?諸葛亮是神仙嗎?為什么?”。在學習《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時,筆者提問:“老屋在幫助了小貓、母雞、蜘蛛之后是不是就倒下了呢?為什么老屋一百年也不會倒呢?”這樣的問題非常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也會引起學生的興趣,便于學生思考。因此,教學中老師必須要有意識地設置疑問,使學生處于蠢蠢欲動的狀態,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激發探索問題的熱情。
四、將語文課堂教學與各種活動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老師可以嘗試開展一些與語文課堂教學有關的豐富多彩活動。比如這節語文課講解的是寫景作文,老師與其在課堂上和學生講枯燥的作文理論知識,倒不如先安排學生參觀一下校園的美景。讓學生在參觀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取景,學會運用時間方位等正確的寫作順序。在學了《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和《小狗學叫》之后,老師可以舉行一個講故事比賽,讓學生先發揮想象續寫故事,然后再進行講故事比賽,看誰講的故事更精彩。最后再讓學生相互打分。這樣既鞏固了課堂教學,又啟發了學生思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像《坐井觀天》和《寒號鳥》這樣的課文,老師則可以采用“班級小劇場”的表演活動,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學生感到非常好玩,而且非常樂于參加。這樣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鞏固了課堂知識,老師則很輕松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而且這種方式比單純的課堂講授效果更佳。此外,筆者認為老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的課堂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比如歌詠比賽、詩歌朗誦、演講等。老師要想方設法地提供給學生一些顯示才能的機會和場地,去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為學生布置具有趣味性的課后作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布置課后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能幫助學生鞏固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從而對語文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然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老師為學生布置的課后作業大多是抄寫或者背誦等形式,很多學生會很厭煩,而且會將其看成一種壓力和負擔,這樣的情況會使得許多學生在不情愿的狀態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想利用課后作業,對學生學習成績進行提升的目的無法充分達成。因此,老師可以想辦法一改傳統課后作業的形式,對課后作業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創新,使課后作業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書面形式,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筆者在講解了《母愛》這篇課文后,學生對“母愛”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筆者這樣布置了作業:晚上回家,留心觀察媽媽都為自己都做了些什么事情?這些事情是否體現了母愛?學生又該如何去回報母親呢?然后第二天語文課上,再讓學生口述出來,看誰觀察得仔細,敘述得流暢。再如筆者在講解小學語文教材中《黃山奇石》這篇課文的內容時,為學生布置一個課后作業,即讓學生在課后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在生活中尋找一些不同形狀和顏色的石頭,然后根據石頭的形狀為石頭取名字,第二天上學時,將這些石頭帶到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一起分享,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為石頭取的名字為學生的課后作業打分。如果學生看到其他學生的石頭之后,想出了更好的名字,也可以積極與學生和老師進行討論。學完《樹之歌》之后,筆者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讓學生回家采摘梧桐樹葉、楓樹葉、松樹葉等。第二天,讓學生拿出自己采摘的不同樹葉,說出課文中不同的兒歌句子;也可以讓其中一個學生拿出不同的樹葉,讓另一個學生嘗試說出課文中不同的兒歌句子。這樣的作業模式不但能使學生樂于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而且學生也在作業中找到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
總之,小學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興趣去鉆研問題,去思考并試著解決問題,許多問題都會不攻自破、迎刃而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積極主動,老師也要不斷挖掘行之有效的方法,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氣、充滿活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收獲快樂和自信,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楊航.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 華夏教師,2022(11):48-50.
[2]李鎮西. 愛心與教育[M]. 漓江:漓江出版社,2018.
[3]黨樂群. 教學藝術與技巧[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