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
摘? 要:提升教學成效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但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狀況不容樂觀,總體教學質量較低、教學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佳,難以提高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诖?,文章簡要分析數學教學成效的內涵及小學數學教學成效較低的原因,重點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大維度探究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成效的有效策略,旨在為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提供思路,為教師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提供啟示。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成效;學科素養;綜合發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成效的內涵
教學成效,是教學效率、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的集中體現。當代數學教育倡導以學生學習為主、以學生為中心,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對教學成效的考量不能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出發,而是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入手。小學數學教學成效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兩大維度:其一為教學效率,即在有限課堂時間內能否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從學生角度而言,數學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知識、習得數學技能、悟得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思維品質、幾何直觀、數感等各個維度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成效是指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高效率汲取、內化數學知識,收獲對當下學習及可持續發展有益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數學思想方法。其二為教學效益,數學是一門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具有實踐性、實用性特點的學科,其中蘊含著數學智慧、數學精神、數學思維以及數學情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良好的教學成效不僅體現為知識的高密度、高速度傳輸,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維品質、文化品格、道德素養、生活態度、學習習慣等產生深遠、積極的綜合影響。
二、小學數學教學成效偏低的主要原因
小學數學教學空間不應局限在課堂、教室、校園內,而是要讓數學走進生活、環境與社會,走入學生的內心,使學生建構數學意義、領略數學魅力、主動學習數學知識。但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制約,數學教學成效偏低,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課前預習不到位
課前預習是學生感知數學知識的環節,發揮著激發學生求知欲與好奇心、幫助學生明確課堂學習目標、幫助教師找準學生薄弱環節的作用。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對課前預習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學生在預習階段傾向于機械性閱讀教材、被動完成預習任務,難以從預習中獲得感受、啟發與學習提示。課前預習不到位將會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花費大量時間講解基礎理論知識,大幅度縮小學生自主探究、實踐的機會,導致學生學習深度不足、學習效果不佳、學習目標不明晰,繼而降低小學數學教學成效。
(二)課堂教學方式單一
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以講授為主,教師把控學生學習過程,先講解基礎知識,再做練習題,最后對本節課知識進行總結歸納。此種課堂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弱化學生主體意識,讓學生對教師的講解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在面對探究性數學問題時學生往往不愿意思考,或者思維深度不足、不能融會貫通數學知識。不僅如此,單一的教學方式制約學生獲取豐富知識、限制學生思維發展,這將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越來越低,不愿意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難以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進而降低小學數學教學成效。
(三)課后作業設計質量偏低
課后作業作為對課堂知識的鞏固、延伸,在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成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通過完成作業以鞏固知識、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教師通過分析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完成質量等發現學生不足之處并提供指導,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記憶更加深刻。但當前小學數學課后作業以書面作業為主,會對學生造成較大的壓力,降低學生完成作業的自主性、獨立性,且側重于訓練、診斷的作業不利于充分發揮課后作業功能。
三、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成效的有效策略
基于對小學數學教學成效內涵、小學數學教學成效偏低原因的分析,建議小學數學教師轉變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緊緊圍繞小學生學習特點、興趣愛好等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優化改進教學模式,并采取以下策略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成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以微課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提高數學的教學效率
為解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前預習不到位的問題,建議教師以微課指導學生自主預習。微課時長在15分鐘以內,內容精煉直觀、邏輯清晰,不會加大學生的學習負擔,并且能夠給學生提供預習指導,幫助其感知數學知識、清掃知識障礙,以此縮短課堂上的講授時間,讓數學學習更加高效、自主。
例如在《面積》一課的課前預習中,教師設計包含面積概念、推導步驟、周長與面積概念辨析在內的微課,配合如下預習任務單指導學生自主預習。
預習任務1:請用彩筆表示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預習任務2:請用彩筆表示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預習任務3:請嘗試比較幾個圖形的面積;
預習任務4:請準備長為10cm、寬為4cm的長方形硬紙片;長為8cm、寬為6cm的長方形硬紙片;25個邊長為2cm的小正方形硬紙片。
預習任務5:記錄下自己的疑惑、問題。
學生完成任務清單后反饋給教師,教師檢查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從任務5中提煉學生共性與重點問題,在此基礎上制訂教學方案,對學生問題逐個擊破,以此確保精準施教,提高數學教學成效。
(二)以多元化教學法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方式單一、氛圍壓抑,且趣味性、體驗性、實踐性不足是小學數學教學成效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等精心開展課堂活動,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參與度,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以此達到提高教學成效的目標。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在學習、理解數學知識時需要依靠具體的實物、場景、生活案例及親身的實踐體驗,且大部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較為淺顯,難以抵達數學知識的本質,其在不能有效內化數學知識的情況下便會出現難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現象。針對小學生此種學習、思維特點,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為數學知識背景,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分析情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在“梯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現小明家的房屋平面圖,請學生思考小明家的屋頂為什么形狀?如果為小明家屋頂涂刷漂亮的藍色油漆,需要涂刷多大的面積?將數學問題隱藏在生活化情境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因。在學生開動腦筋后,教師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普通梯形,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的方式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自主繪制表格將動手操作中的發現、收獲記錄在內。學生合作學習階段教師以巡視的方式觀察學生表現,利用手機拍攝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合作完成后,教師將手機內存儲的圖片投放在屏幕上,學生對比分析各小組的表格,發現計算梯形面積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將梯形分為兩個三角形,計算三角形面積后再相加;將梯形分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分別計算面積后相加。同時,學生會發現對以符號表示的梯形面積算式進行簡化后,不同類梯形面積計算有著相同的規律,通過自主總結這一規律,實現對本節課知識的自主建構。
在上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案例中,情境起到導入的作用,能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實踐是學生汲取數學知識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之自主推導數學知識;合作是學生思維發散的源泉,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深入理解數學知識。整個教學活動生動有序,有助于提高數學教學成效。
2. 引入游戲,活躍數學課堂氛圍
喜愛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學生在游戲內所獲得的體驗是深刻、豐富的,且不會出現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割裂。通過游戲,學生收獲快樂、主動學習新知識、自主驗證知識在生活內的運用,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克服傳統單一僵化教學方式帶來的弊端,進而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例如在“萬以內數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可開展“數字大比拼”活動,將學生分為兩組,每組成員輪換抽取不透明紙箱內的數字卡,第一次抽取的卡片為四位數的個位數,后續抽取的卡片依次排列。當兩個小組抽取到第三張卡片時,教師隨機“采訪”組員:你認為哪一組會獲勝?你們小組抽到哪些數字會獲勝?最后完成卡片抽取,兩小組比較四位數大小,確定獲勝小組。此種游戲活動蘊含著數字比大小的規則與方法,學生沉浸在游戲氛圍內自主汲取知識,強化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再如“倍數”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找朋友”活動,為學生分發數字卡,請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找出3、7等數字的倍數,如將卡上數字分別除以3、7,商為整數且沒有余數就是3、7的倍數;運用乘法口訣找3、7的倍數等。學生準備結束后教師快速提出指令:請手持3的倍數的學生站在左邊、7的倍數的學生站在右邊、既是3的倍數又是7的倍數的學生站在中間,學生在快速反應的同時檢查自己的計算是否正確,可以讓學生對倍數的認知更加清晰,幫助學生發現3、7等倍數的特點,以此通過游戲化教學方式的運用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成效的穩步提升。
(三)以分層作業從整體上提高學生學習水平
課后作業設計質量是影響小學數學教學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課后作業是課堂的延伸,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階段,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發現數學與生活的契合點,在教師的指導下收獲核心素養。現階段教師要在課后作業總量上做減法,在課后作業趣味性、層次性上做加法,確保作業與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相契合,避免加大學生的學習負擔,并且讓學生在作業的支持下獲得數學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課后作業設計與布置中,教師圍繞學生學習成效的差異性設計分層作業:針對學習基礎薄弱、自主學習意識不足、學習依賴性較大的學生,教師設計“知識大闖關”作業,注重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請學生寫出乘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的符號表達形式,直接運用運算定律解決數學問題,并注重知識辨析,請學生判斷(a×b)×c=a×c+b×c等式子是否正確,在夯實學生數學知識基礎的同時,初步鍛煉學生數學思維;針對學習基礎較好、興趣濃厚但數學思維靈活性不足的學生,教師應設計計算類作業,如122×23+61×14=,請學生轉換原式后再運用乘法分配律,在作業中滲透數學轉化思想,激發學生思維活力;針對學習基礎好、思維活躍的學生設計拓展延伸類作業,如“所有計算題是否都可以借助運算定律進行簡化?如果不能請舉出例子”,學生調動以往的數學學習經驗舉例,如(21+9)×122便適合直接計算,以此種作業滲透分類思想,讓學生辯證地看待運算定律的簡化作用,提高學生數學解題能力。
在分層設計與布置數學課后作業的基礎上,教師要運用作業盒子App等教學媒介及時批改學生作業,激發學生反思意識,并為學生提供精準指導,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原有數學學習水平上獲得提升,進而達成日清日結的教學效果,顯著提高數學教學成效。
教學成效是教學效率、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的集中體現,注重教學效率及綜合效益?,F階段小學數學教學成效較低的主要原因為課前預習不到位、課堂教學方式單一、課后作業設計質量偏低。為改善此種教學現狀,小學數學教師要以微課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提高數學教學效率;采取多元化課堂教學方法以強化課堂教學效果;以分層作業從整體上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水平,以此優化改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學生學習習慣,逐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曹敏莉.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成效[J]. 試題與研究,2022(02):114-115.
[2]高菲. 交互式電子白板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成效[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33):155-157.
[3]劉智勇. 如何利用微課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成效[J]. 求知導刊,2021(20):40-41.
[4]潘曉棠. 深度融合,彰顯成效——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輔助應用[J]. 新課程(上),2019(12):107.
[5]陳麗貞. 關注課下作業,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成效[J]. 當代家庭教育,2019(17):158.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