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區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手工藝術,陶冶了人們的藝術情操,滋養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東臺,地處江蘇省沿海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有西溪、晏溪等古稱,境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堤東臨近黃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堤西成陸較早,適宜耕作。優良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造就了東臺繁榮的地域文化,東臺發繡就是杰出的代表。東臺發繡是當地的特色藝術,是我國民間傳統手工藝的代表之一,是當地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展示了勞動人民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情感,凸顯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意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如今,東臺發繡的發展陷入困境,一是工序復雜,制作成本高;二是題材老舊,缺乏新意;三是傳播媒介單一。因此,當前保護和傳承好東臺發繡十分必要,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對民間傳統工藝文化的深層次研究,還有利于推動構建傳統工藝的保護系統。文章針對東臺發繡傳承、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一是積極開拓文化產業;二是堅持以人為本;三是構建數字化保護和宣傳系統。保護和傳承東臺發繡對于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東臺發繡;藝術價值;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1-00-03
1 東臺發繡概述
1.1 東臺發繡的發展
“發繡是指以人類的天然色澤發絲為材料,以針為工具,遵循造型藝術的規律,在繃平整的布帛上施針度線、創造形象的藝術”[1],因以發為絲,又被稱為“墨繡”。現在普遍認為發繡起源于唐朝,興盛于宋朝。東臺發繡的產生距今已有1500多年,唐代東臺鹽業發達,鹽業的發展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發繡也因此盛行起來。元末明初,蘇州工匠中有一批技藝精湛之輩擁入東臺,帶來了蘇繡工藝,繼而開始生產發繡。清初著名戲劇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所撰寫的《西團記》記載了東臺場,即東臺市前身西團鎮刳網寺,俗稱晾網寺,寺內藏有一幅發繡佛像珍品,據說是一名葉姓女子為了替父申冤,在寺內菩薩面前許下宏愿,剪下自己的青絲秀發繡成的佛像,前后耗時1年零8個月。后來因當地鹽業退化,經濟發展緩慢,發繡也隨之沒落。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大批繡女的到來使當地的發繡藝術重現生機。在此之后,在顧文霞大師的指引下,東臺發繡的發展逐漸步入正軌。之后,東臺發繡的發展日漸繁榮,涌現出發繡長卷《富春山居圖》《清明上河圖》《五百羅漢圖》等一大批作品。
1.2 東臺發繡的藝術特色
首先,東臺發繡對圖案的題材選擇別具特色,具體表現為以傳統民俗圖案為主,如“花開富貴”“年年有余”等,這些圖案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寄寓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當然,東臺發繡并不直接沿用傳統民俗圖案,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重新編排使其更符合現代審美品位。除此之外,佛教圖案也是東臺發繡的重要題材。自古以來,東臺地區的佛教文化一直延續發展,佛教題材在東臺發繡的題材中占據重要地位。極具代表性的就是《水月觀音》,這幅發繡作品充分展示了發繡藝人對觀世音菩薩的虔誠敬愛。除了以上兩種題材的選用外,繪畫作品和文藝故事也是東臺發繡的重要選題,東臺博物館展示的《富春山居圖》《清明上河圖》等都是以繪畫藝術為參考創作的發繡作品。
其次,注重色彩搭配是東臺發繡的藝術特色之一。在最初的發展階段,東臺發繡的色彩搭配不夠豐富,以當地人的天然發色為主,因而被稱為“墨繡”。發繡藝人為了將發色和墨色更好地融合,借鑒了繪畫中的白描手法,這種將繡法和繪法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豐富了繡法,增強了其藝術性[2]。在后來的發展中,又出現了潤色繡,就是在之前的基礎上增加一道植物染色工序,一方面保證了發繡的天然之美,另一方面又迎合了當代人的審美趣味。
最后,東臺發繡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圖案的構圖形式上。一種是“組合式”,指的是將人們喜聞樂見的圖案進行排列、組合,形成一個新的圖案。另一種則是基于中心軸的對稱構圖,這類構圖多應用于佛教題材的發繡。這類構圖的主要代表作有《千手觀音》,正是基于中軸線的對稱構圖,賦予整部發繡作品一種莊重典雅的感覺。
1.3 東臺發繡的傳播價值
東臺發繡不僅是一門獨立的藝術,還與當地的宗教和民間習俗等地域文化密切相關,東臺發繡寄寓著人們對宗教的虔誠,也包蘊著人們樸素又真摯的情感。東臺地區佛教文化氛圍濃郁,發繡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應運而生的[3]。中國刺繡藝術源遠流長,而東臺發繡作為中國刺繡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發展與當地民俗文化聯系密切。在當地,有繡像和胎毛繡兩種廣為流傳的傳統刺繡藝術。在西溪古鎮,結婚的新人需要相互剪下對方的一縷頭發,用紅繩系好掛在兩人合影的照片中,以象征結發夫妻。對于出生滿一個月的嬰兒,父母會請專門的理發師上門為孩子剃胎發,并且用紅紙包住保存或是送去專門的發繡店,用胎毛繡成孩子的屬相或名字,用以表達對孩子的祝福,從而形成“胎毛繡”。除此之外,當地居民還把過年的風俗與發繡相結合,創造了以年畫、窗花為題材的發繡。現今,東臺發繡融入了更多具有時代性的文化元素,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具傳播意義。
2 東臺發繡的發展現狀
2.1 工序復雜,制作成本高
生產力的提高,尤其是現代化大機器生產時代的到來,對依靠手工技術生產的發繡藝術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發繡這種手工作品的制作耗時較長,對于針法的要求較高,因此不可能短時間內通過機器批量產出[4]。除此之外,繡制的過程過于復雜,而且用料特殊,加上高額的人工費用,直接導致發繡的成品價格較高,所以多見于博物館中,市場中很少見,因為它昂貴的價格往往容易讓人望而卻步。
2.2 題材老舊,缺乏新意
東臺發繡兼具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但是現今面臨著傳播困境,主要是由于題材過于老舊,缺乏創新。東臺發繡最常用的就是“花開富貴”“年年有余”等傳統題材,這些題材對于手藝人的技藝要求較高,因此大多由經驗豐富的手藝人來創作,而這些手藝人往往年事已高,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較低,他們的思維相對固化。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娛樂方式和藝術形式不斷增多,人們擁有了更多寄托美好生活愿望的器具,傳統題材難以滿足新媒體時代人們新鮮、多元的生活追求,所以東臺發繡的發展逐漸陷入困境。
2.3 傳播媒介單一
東臺發繡雖然在國內外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和其他繡品相比,其知名度仍然有待提高。目前,雖然相關部門已經組織成立了發繡行業協會,但是由于當初成立該協會的目的是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各企業都注重追求經濟效益,所以該行業協會的成立對于提高東臺發繡社會影響力的作用并不顯著[5]。此外,有關宣傳機構并不能立足東臺發繡發展狀況作出新的策略部署,傳播途徑單一,嚴重阻礙了東臺發繡的進一步發展傳承。
3 保護和傳承東臺發繡的必要性
3.1 有利于促進對民間傳統工藝文化的深層次研究
我國有著5000年的文明史,東臺發繡已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歷史經驗表明,只有加大對民間傳統工藝的保護力度,才能更好地傳承東臺發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民間工藝。近年來,東臺市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普遍得到了改善,但是在物質得到滿足的同時精神世界并沒有得到滋養。因此,保護和傳承東臺發繡,有助于當地居民接受傳統工藝文化的熏陶,豐富精神世界。
3.2 有助于推動構建傳統工藝的保護系統
發繡作為一種民間工藝,是我國藝術文化發展歷史的有力證明。東臺發繡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是經過漫長而復雜的歷史演變慢慢形成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新興產業的出現,人們對傳統手工藝發展的關注度不斷降低。由于認識的偏差和對傳統文化保護的不重視,東臺發繡這一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漸漸陷入困境。應立足于目前的發展傳承困境,重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將中國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
4 東臺發繡的保護與傳承對策
4.1 積極開拓文化產業
東臺發繡是一種源自生活和勞動的藝術,其取材于大眾,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在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高昂的價格使得東臺發繡的銷量下降,導致其傳承力度減弱,發展遭遇瓶頸,因而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是東臺發繡獲得新生命的源泉。東臺發繡要在市場經濟中獲得生機,就需要在審美上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進而體現自身的商業價值。從這一角度看,東臺發繡具備了文化產業的性質。文化產業是藝術產品自身價值向社會回歸的需要,東臺發繡價值的體現離不開社會,也離不開人們的消費。同樣,藝術產品只有在市場中才能體現自身存在的意義。回顧歷史,在商品交換還不是十分發達的時期,藝術產品只能供皇家貴族觀賞玩樂,在社會層面的消費極為少見,因此,那時藝術產品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彰顯。如今,東臺發繡由于工序復雜、制作成本高,因此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受限,應積極開拓渠道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藝術產品以規模化的生產方式生產制作,并且通過更多樣的渠道走向大眾,滿足受眾的精神文化需要。
4.2 堅持以“人”為本
東臺發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創造者是人,受眾也是人,人作為載體和傳承者,是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核心。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是極其重要的。對于如何保護和傳承,可以從東臺發繡的創造者和接受者兩個方面來看。
一方面,發繡作為一門藝術,它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手藝人獨具匠心的技藝的體現,展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因此,注重保護創造者的生存狀態、現實需要和思想狀況,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注重對其技藝和素質的培養。此外,當地老手藝人往往思想守舊,通過不定期的專業培訓,有助于激發老一輩手藝人對新鮮事物的興趣,從而改變原有觀念,對東臺發繡的圖案、繡法、構圖等進行創新。
另一方面,發繡的接受者也是人,對發繡這一藝術品的接受過程也是發繡展現自身藝術價值的過程,這一過程往往具有較強的主觀性。更重要的是,受眾具有性別、職業、受教育程度等差異,單一的發繡藝術難以滿足受眾多樣化的審美需求。這就需要有關部門積極培育大眾對于東臺發繡的審美認同感。首先,成立少年宮等具有藝術特色的培訓基地,培養青少年對發繡的興趣,潤物無聲地培養他們的審美趣味;其次,舉辦發繡展覽會,博物館可以定期免費對外開放發繡館,以吸引更多的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讓觀眾對發繡的起源、發展等有更為深刻的認識,進而增強他們對發繡藝術的認同感。
4.3 構建數字化保護和宣傳系統
科技的不斷進步為東臺發繡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契機。為了更好地傳承東臺發繡,必須大力建設數字展覽館,以展示民間的發繡作品,通過虛擬仿真技術的運用,可以實現發繡及其相關藝術信息的保存。在虛擬世界中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平面顯示、全景顯示或立體空間成像的方式全方位、多視角展示發繡作品。在宣傳方面,僅僅依靠有關部門是遠遠不夠的,當今網絡傳播媒介多樣,微博、微信、小紅書等都是重要的社交平臺,其覆蓋的用戶極其廣泛,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傳遞信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文化傳遞的渠道,增強了文化傳承的有效性。所以,應充分利用這些平臺和媒介,加大對發秀這一藝術的宣傳。
5 結語
東臺地區的發繡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文化內涵深刻雋永。其從千年之前走來,雖歷經戰亂幾近消失,但仍然在我國傳統手工藝史上傲然綻放。發繡是民間藝術的瑰寶,其精細的手工藝術、復雜的制作流程、考究的材料選用使其具有非凡的藝術價值。發繡作品凝結著手藝人豐富的情感,承載著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彰顯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總之,立足新時代,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和傳承東臺發繡,使這一藝術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 曹榕.東臺發繡的工藝特色與文化內蘊[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6(3):44-47.
[2] 李彥,顏天.東臺發繡圖案的藝術特征及文化意蘊[J].美與時代,2020(3):21-23.
[3] 宣曉慶,徐放鳴.以人文視角淺析東臺發繡的藝術價值[J].黑河學刊,2013(11):30-31.
[4] 宣曉慶,徐放鳴.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困境及其對策:以東臺發繡為例[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3,22(6):18-21.
[5] 周淼,卞繼紅.江蘇鹽城特色產業的集群現狀及發展研究:以東臺發繡為例[J].中國商貿,2011(18):219-220.
作者簡介:陳凱(2000—),女,江蘇鹽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