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夏清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眾多領域均有涉及的綜合性課程,諸如道德、文化、創新、法治等。而以上領域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樹立均將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不僅如此,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還涉及到政治與哲學元素,且也正是基于上述元素的加入,才極大增添了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理解難度。對此,教師更應將時政熱點融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一來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通過時政熱點的學習還能讓學生更加了解我國目前行使的方針政策及最新發展路線,這對學生批判意識的形成將大有助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時政素材
基于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時政熱點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引進也已成為大勢所趨。通過引入時政熱點,不僅能強化學生的道德與法治修養,且在運用時政熱點事件開展教學時,也能讓傳統的教學觀念得到有效創新,再結合教學情境的創設,將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確保理想的教學實效性。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與時政資料有機整合的必要性
(一)提升任課教師素養的需要
時政素材和《道德與法治》的結合是新課程改革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提出的新要求,而該要求也無疑是對任課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對此,要想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號召,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除了要及時掌握最新的時政資料外,也要積極與其他任課教師交換自身對時政素材的看法,以此確保教學過程不失偏頗。與此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強化自身的終身學習理念并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框架,這樣才能始終滿足新課程改革及我國教育的發展需求并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二)彰顯《道德與法治》課程特色的需要
道德與法治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且相較于其他課程,《道德與法治》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也更為貼近,加之《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學生思想道德、法治意識及政治認同等多方面提升有著更加顯著的成效,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更應結合課程特點擴大其教育效果。當然,要想充分凸顯《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優勢,關鍵便是要將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關聯到一起。而關聯學生日常生活最直接的方式莫過于時政資源的引進,二者的完美結合既能彰顯《道德與法治》課程特色,又能拓展教學資源,以此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多重目標。
(三)培育初中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
《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培育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課程,也需要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然而,就我國當前所使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而言,因受滯后性因素影響更嚴重,也便掣肘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完成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對此,基于時政資源的時效性和易獲取性便能很好地彌補這一缺陷。對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更應積極將時政資源與課程教學整合到一起,借此推動初中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良好發展。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學習知識的過程,理解記憶的效果勢必是死記硬背所無法企及的。然而,就目前而言,仍有諸多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依舊沿用著傳統、老舊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致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僅能達到一知半解的地步,更遑論能靈活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不僅如此,基于初中階段涉及到較多的學習科目,而道德與法治卻并不在常規主科的范疇,這也導致了不少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不甚重視,繼而也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師生關系僵化
基于“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勢必會忽略學生思維、表達等重要能力的發展,加之教師也鮮少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更是導致了學生普遍對《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產生了嚴重的抵觸心理。對此,想要緩和僵化的師生關系,教師更應將時政資源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通過向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方式,達到強化學生學習興趣與能力的目的。
如在學習“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這一章節時,為激發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興趣,教師便可將“新冠肺炎”這一時政熱點事件引進課堂,讓學生談談自身對于“戴口罩”問題的看法。與此同時,教師也可讓學生討論社會中的普遍現象。譬如在國家大力宣揚“戴口罩”的問題上,即便各地均在強調佩戴口罩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中老年人執意不戴口罩,認為其不僅影響呼吸且極為不美觀。透過對上述問題的探討,既能加深學生對自我角色的認知,又能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繼而逐步理解對他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的道理。
(三)教師對時政教學重視不足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強烈的自我意識使得他們往往會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一些現有理論提出異議。然而,面對學生的片面認知,不少教師卻視而不見,這便導致學生認知事物的過程極易受自身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此以往,也可能導致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出現偏差。不僅如此,針對時政資源的引進,不少教師也不甚重視。然而,作為能反映社會民生問題的時政素材,其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引進往往能有效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對引進時政資源的不重視將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遑論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效率。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引入時政教學的策略
(一)運用時政案例,關注世界發展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創新型的教育模式,能夠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但要切實發揮案例教學的積極成效,需首先確保所引進案例的適當性。對此,針對案例教學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引進,教師需對以下幾方面給予高度關注:一是在融合時政熱點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需確保所引進的時政熱點資源與教材內容相契合,且針對所引進的時政熱點事件,教師也要指引學生對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影響等方面展開分析,避免時政熱點資源的引進導致教育偏離預定主題;其次是在學生初步閱讀了教材及時政熱點資源內容后,教師需引導學生結合現有的理論知識、生活經驗來發表自身對于時政熱點事件的看法;最后,為確保預期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教師所選擇的案例內容本身亦要具有相當的啟發性,這樣才能引發學生深思并切實發展學生的社會觀察、問題發現及解決等一些關鍵能力。
如在教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章節時,基于該章節的教學宗旨是在宣揚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對此,教師便可選定新冠疫情的時政熱點案例。在了解到國際政治與經濟的發展趨勢均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后,學生也能逐步意識到,要想讓世界重新回到和平、穩定的發展態勢,唯有全世界攜手且共同努力,以此方能戰勝疫情并緩解全球的不穩定以及不確定性問題。
(二)利用網絡手段,發現時政熱點
信息化時代無疑是為各學科教學均帶來了巨大便利。對此,初中《道德與法治》也要積極借助網絡途徑搜羅時政教學資源,為時政教學于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引進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基于對學生關注時事意識的培養亦需將課堂教學與時政資源相聯系。對此,教師更應借助網絡手段來搜集并總結時事信息,將其轉化為契合初中生認知水平的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探尋到時政信息背后的深刻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實現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樹立。不僅如此,結合時政熱點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對于學生實踐探索能力的加強亦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教會學生使用正確的網絡手段來獲取時政資料,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逐步養成自覺關注時政的意識并避免受網絡不良信息的侵襲。
如在進行“社會生活講道德”這一章節教學時,教師便可要求學生從網絡上搜尋以“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愛崗敬業”為主題的時政新聞并談談自己的看法。而透過對新聞內容及價值的探索,既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能避免學生深陷網絡世界不可自拔。
(三)創設討論氛圍,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
學生均來自于不同家庭且屬于獨立個體,不僅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及社會閱歷,且獲取知識的途徑也不盡相同,這便導致學生在面對同一事件時也會給出不一樣的見解。而面對學生的不同意見,教師應首先給予肯定的回應,這樣才能避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教學“自覺守護正義”這一章節時,對于“正義”的定義,不同學生便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對此,教師需首先向其闡述“正義”的定義,并說明何謂“正義”。隨后,教師便可引進近日甚囂塵上的一則時政新聞素材,即“一名教師將日前于網絡爆火的‘古風歌詞張貼在了微博之上,并稱其‘不知所云”。隨后,該名教師便遭到了網絡暴力,大量該歌曲作者的粉絲在其微博下留下了不堪入目的污穢之語,這讓該事件的影響力瞬間擴大,也由此產生了網絡輿論。這些輿論主要分為兩派,其中一派以歌曲作者粉絲居多,認為“大家看不懂是因為歌詞寫得較為深奧”;而另一派則以作家居多,并對大學教師的觀點頗為認同,認為“并非有大量的辭藻堆砌便是好歌詞”。從上述報道中,學生普遍分析出了其中隱含的兩項重要因素,一是古風歌詞的巨大影響力;二是“網絡暴力”。其中,對于歌曲創作,大多數學生與之相隔甚遠。對此,教師便可選擇“網絡暴力”的主題來引導學生展開探討,并同時引進與“網絡暴力”相關的時政熱點新聞,如“四川德陽一名成年女性在泳池內與一名13歲男孩發生了身體碰撞,雙方爆發了激烈沖突。隨后幾日,男孩家長在網絡上發布了事件中女性的個人信息并以帶有侮辱性的標題發表了貼文與評論,讓僅知片面的網民對其進行了肆意的謾罵與詆毀。最終,該名女性因不堪受辱而選擇輕生”。該事件中,遭到網絡暴力的女性不僅凸顯了社會公平正義的偏斜,且用事實表明了不明真相的網絡暴力是多么具有危害性。當然,也有學生對此產生了別樣的思考,如部分學生便思索到“是否男孩未與他人發生摩擦便不會有網絡暴力出現?”通過思索上述問題并提出自身的觀點,隨后從他人的觀點中找出漏洞,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強化學生邏輯思維的嚴密性,且對學生認知思想的正確形成亦能起到良好的促進效果。
四、結束語
總之,時政元素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引進不僅是完善教學的重要手段,更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更應對時政素材的引進給予高度重視,通過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促使學生三觀的正確樹立,繼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全軍.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課堂的構建芻探[J].成才之路,2020(14):20-21.
[2]韓瑜.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深度學習的策略研究[J].啟迪與智慧:上,2020(11):76-76.
[3]王杰.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構建[J].天津教育,2020(2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