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洋洋
【摘? 要】思維是語言的支撐,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思維品質和英語學習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越來越重視英語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為了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重構教學理念,通過小游戲、教學情境、思維導圖等多元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形成活躍、靈活、深刻的英語思維品質。
【關鍵詞】核心素養;思維品質;小學英語
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雙減”背景之下,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設計多元的學習項目及小組合作內容。通過英語教材和學習目標的融合,學生逐步形成語言應用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
一、以學生為主體,提高課堂質量
(一)以興趣為主導,發散學生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指當學生在面臨某個問題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以及經驗,通過相應的知識體系形成問題的答案。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了加快授課節奏,經常忽略了學生的思考時間,并直接公布問題的答案。針對這一現象,教師需要重構教學理念,以興趣為主導,優化教學內容。依托多元且有趣的教學語言,使學生逐漸對英語產生興趣,并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快速建立起概念與概念、單元與單元間的聯系。
以譯林小學英語“The lion and the mouse”教學為例,“What is the ‘Story time about?”隨后,學生根據上述問題快速閱讀Story time。“In the story, a mouse befriends a lion by saving his life.”通過學生的反饋,教師繼續進行問題的引導:“If you were asked to rank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how would you rank them? ”接下來,學生跟隨教師的腳步,對教材中的“Read and order” 部分進行排序。經過一系列的閱讀教學,學生逐漸掌握“Story time”中的內容。為了提高課堂參與度,教師從寓言故事隱藏的教育意義出發,設計了一個問題:“What kind of people in life does the little mouse represent? What does this story teach us? ”在此過程中,學生盡可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討論文章隱藏的教育意義。
小學生正處于從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如果教師僅重視抽象知識的輸入,忽視知識間的聯系就會讓學生缺失發散思維的機會。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并加強問題引導,實現教材內容的拓展。
(二)以問題為載體,激發質疑意識
在新時期的小學英語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發散性思維對小學生的重要性。基于這一認識,教師從開放性問題出發,積極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知識積累。一般來說,在自由且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更愿意彼此詢問、相互討論,進而實現問題的有效解決。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問題為載體,激發學生質疑和批判的意識。區別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在質疑他人的同時,也是獨立思考的過程。
以譯林小學英語“Protect the Earth”教學為例,In addition to saving water,forest resources and energy use,what other ways can we protect the earth?通過前期的學習,學生已掌握水資源、森林資源、能源的英文表述。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提出上述的開放性問題。“We can do garbage classification.”部分學生表述可以普及垃圾分類。隨后,教師繼續引導:“What do we need to do after sorting garbage? Is it okay if we just do garbage sorting? ” 根據教師的引導,部分學生開始反駁此前的觀點并認為,垃圾分類需要和可循環資源循環再利用相結合。在觀點的提出與反駁中,學生掌握了保護地球的諸多英文表達。
學生在批判或質疑時,會不自覺地形成高層次的英語思維。因此,教師可以從文本或故事出發進行有序的引導,這樣一來,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被激活并針對問題分享自己的觀點及質疑。
二、優化教學方法,培養思維的系統性
(一)貼合教材內容,加強小組合作
問題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了解思維品質的源泉在哪里。因為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所以當他們發現或面對新奇事物后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疑問。在此過程中,教師只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就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習慣了一個正確答案的這種說法。為了培養小學生的學科思維,教師需要從小組合作出發,逐漸激發他們的分享欲。通過大量的思維碰撞,學生不僅能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能形成系統的、有序的邏輯思維方法。
以譯林小學英語“A new student”為例,“If you were Yang Ling, how would you show Nancy about school?” 當學生完成“Story time”的學習后,教師設計了一個簡答活動。考慮到小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在黑板上列出Scenery,teaching buildings,teacher resources,theme activities,living facilities這五個關鍵詞。接下來,學生根據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加入相應的學習小組。Our school has themed activities every month,such as the sports meeting at the end of September,the autumn outing in October and so on.在課程的最后,各學習小組積極展示本小組的學習成果。
一直以來,大多數學生的想法和觀點較為單一。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引入小組合作這一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觀點和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新的想法。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足,教師還應提供幾個關鍵詞進行有序引導。
(二)運用多元策略,引導自主思考
一般來說,英語教學有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并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思考。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項目式教學、情境式教學等教學策略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在此過程中,學生積極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以及邏輯思維實現自主思考。
以譯林小學英語“Our school subjects”為例,What are the elements of a qualified curriculum? What's your class schedule like? 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首先通過問題快速構建起一個生活情境。“A qualified curriculum should include subjects, days of the week, and hours.”跟隨教師的腳步,學生相繼建立起自己和教材內容的聯系。隨后,教師從“Story time”出發,并要求學生結合文本總結書中出現的科目。依托前期的閱讀及自己的理解,學生相繼總結Chinese, Maths, English, Art, PE等學科的英文表述。最后,教師還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其他學科。在此過程中,學生說出天文學、地質學、化學等學科的中文表達,由教師完成漢譯英。
要想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就要給予他們自行思考的時間。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作為知識接受者一直處于被動地位。隨著小學英語教育的改革,教師意識到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通過多元的教學策略,學生能夠逐漸構建起系統、有序的知識體系。
三、重視核心素養,優化思維品質
(一)拓展教材內容,搭建知識聯系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詞匯、句型、語法的輸入,是小學英語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雙減”政策下,原有的教學方法已不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了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重新認識英語教材的意義。英語教材作為教學目標的延展,歸納了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內容。然而,英語學習需要真實且多元的語言環境,教師應發散學生的思維,促進他們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
以譯林小學英語“Lets make a fruit salad”為例,How do you make a fruit salad? What ingredients do fruit salads need?在講解“Story time”時,學生根據上述問題快速瀏覽文章內容并總結水果沙拉的原料:Fruit salad ingredients include pineapple, mango, orange, grape and banana.隨后,教師將這些水果的表述重新帶入文章并完成詞義、讀音以及拼寫的講解。由于“Story time”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從互聯網中搜索有關國外博主制作水果沙拉的視頻,并向學生展示多種水果沙拉的制作方法。
雖然小學英語教材逐漸朝著生活化發展,但是僅憑教材中的內容還不能滿足人際交流的需求。因此,教師需要從文章和對話的主題出發,搭建相應的支架,通過多元的表達方式,發散學生的思維。
(二)引入思維導圖,提高課堂質量
思維導圖可以利用各級主題的關系實現知識的連接,在此過程中,學生在不同的關鍵詞、圖像及顏色中,實現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由于每節課涉及的詞匯、短語較為零散,因此教師從思維導圖出發可以將知識點間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外化。此外,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同時也是將語言知識重組、聯系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憑借思維導圖,逐步引導學生形成英語核心素養及思維品質。
以譯林小學英語“In the library”為例,通過前期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shout,eat,run,talk,sleep,drink等詞匯以及祈使句的用法。為了總結、分析Story time的內容,教師要求學生總結圖書館中可以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隨后,學生再次閱讀文章內容并繪制思維導圖。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整合的能力,教師在黑板中繪制出思維導圖的框架,其中,Notes for the Library為中心節點,What can do和What not to do為主干,具體的措施為枝干。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學生逐漸了解并掌握Story中的內容。
隨著小學英語教育的發展,教師被賦予了更多的任務和使命,教師要以教促學、教學相長。由于思維導圖能夠加深學生對語篇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從思維導圖出發,提升學生的復述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現階段,小學英語教學以英語核心素養為核心,通過多元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習需求,采用項目式教學、情境式教學等多種方式,依托多元的小組協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質疑能力。
【參考文獻】
[1]汪海蓮.指向思維品質發展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J].江西教育,2021(33):80-81.
[2]李晨晗.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J].校園英語,2022(19):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