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中存在的投資主體單一、忽視企業元素融入、缺乏“雙師型”師資隊伍、缺乏實訓基地保障機制等問題,依循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技術先進、資源共享原則,以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實踐探索為例,從治理結構、文化塑造、師資隊伍、保障機制等維度提出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構建策略: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激發發展動力;企業文化與職業教育文化相結合,增強文化塑造能力;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提升師資水平;搭建多主體參與合作機制,增強發展后勁。
【關鍵詞】職業教育 公共實訓基地 南職院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9-0082-04
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已經成為職業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的基地,同時是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面對區域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職業院校現有的實訓基地很難滿足這一背景下實訓設備的升級、換代。在職業教育政策的引領下,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應運而生,并且煥發時代活力。本研究在此背景下,以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實踐為例,分析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構建途徑,為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提供借鑒。
一、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愿望與實訓基地缺乏的現實形成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緩解這一矛盾,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應運而生,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職業院校實訓設備短缺的現實問題,而且發揮著社會人員培訓和企業技術研發的作用,成效比較明顯,但是也遇到一些發展的瓶頸問題。
(一)投資主體單一,內部發展動力不足
從投資模式來看,我國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絕大多數是由政府投資建設,并且由政府進行管理與運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資金不足的困難,但是這種政府主導型的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也暴露出單一治理主體的缺陷。一方面,政府主導型的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中,政府處于治理結構的頂端,對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規劃、內容、方向等存在微觀的管理,很容易導致單一治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主導型的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在管理方面過于微觀,社會其他相關治理主體參與度遠遠不夠,其中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及其他社會單位很難參與其中,無形之中造成政府主導型實訓基地內部發展動力不足,缺乏生機與活力。
(二)側重實訓硬件建設,忽視企業元素的融入
我國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不僅為職業院校提供一流的實訓設備,而且承擔著一定的社會服務和技術研發等功能。但是從現行公共實訓基地發展的狀態來看,絕大多數職業院校往往只重視硬件設備建設,而忽視了技術文化的營造特別是企業文化要素的嵌入,無形之中導致實訓基地建設“道”與“術”分離。一方面,傳統意義上,我國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主要是以采購先進的實訓設備為主,為職業院校提供一流的實踐教學場所,進而通過開展實訓教學提升學生技術技能水平。但是從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來看,單純的實訓設備僅僅可以為學生提供練習技術的工具,而無法真正使技術與技術文化、技能與企業文化相融合,導致培養出單向能力發展的“技術人”。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著公共實訓基地實訓設備為中心的誤區,導致片面重視設備建設,卻忽視技術文化的建設,缺少文化驅動的技術練習往往只能培養出單向度發展的“技術人”,特別是企業文化融入的不足,客觀上導致學生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工匠精神等,這與我國職業教育育人本質背道而馳。
(三)缺乏“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實訓教學質量有待提升
我國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初衷是以問題為導向,解決職業院校設備緊缺的問題,同時兼顧社會培訓服務等功能。換言之,公共實訓基地職能側重于技術培訓,要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知識,使學生掌握技術技能,實現知識和技術在人與人之間的讓渡,因此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便成為公共實訓基地發揮其培訓作用的重要因素,然而師資隊伍建設已經成為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難點。我國職業院校公共實訓基地普遍缺乏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這類教師不僅要掌握高水平的技術技能,而且要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能力,而現實中這兩方面能力兼備的教師很少。同時,公共實訓基地對高素質教師的引進還面臨著編制、待遇、福利、崗位等問題,這也在客觀上導致公共實訓基地吸引力不大,往往只能從應屆畢業生中招收教師。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中高素質師資的短缺也導致實訓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四)缺乏實訓基地的保障機制,后續可持續發展受限
從資金投入機制來看,我國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還是以政府財政一次性或分期投入方式為主,主要是用于廠房建設和設備的購置,在短時間內可以滿足區域內職業院校實訓教學的需要,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隨著產業升級、技術革新,原有的實訓設備可能成為陳舊、老化的機器,甚至與最先進的設備以及技術要求相差甚遠,難以滿足實訓教學的實際需要,甚至會導致正常實訓教學無法開展。同時,在公共實訓建設過程中,勢必存在設備維護、日常運行管理、設備改造升級等后續資金的投入,一旦實訓基地缺乏必要的運行經費保障機制,資金投入缺乏可持續性的、常態化的供給機制,往往會出現公共實訓設備陳舊、設備維修周期太長,甚至無法滿足職業院校日益增長的實訓教學需要的問題,這無疑違背了建設公共實訓基地的初衷。
二、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原則
“原則”這一哲學概念既是抽象的理念,又是具體的行動指南,前者強調價值取向,解決如何想的問題,而后者則強調行動,解決如何做的問題。早在2006年,我國首次提出在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公共實訓基地,2007年,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關于開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應該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技術先進、資源共享的原則,這幾個原則成為指導后期我國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綱領性的原則表述。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這幾個原則更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一)統籌規劃原則
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是職業院校開展實訓教學的必備條件,由于實訓基地建設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而職業院校普遍存在著經費不足的問題,導致基地建設經費無法一次性到位。培養社會經濟需要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己任的職業教育,從本質屬性來說具有教育的公共屬性,所以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一定要在政府的統籌規劃下開展建設,這是職業教育得以發展的應然選擇,也是其實然的要求。具體而言,就是加強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頂層設計,特別是發揮政府在職業教育建設方面的治理能力和職能,做好公共實訓基地的經費投入、場地設置、政策支持和整體規劃等,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二)合理布局原則
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最直接原因在于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提升教學質量,同時間接為當地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提供高技術技能型人才以及技術研發。因此,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一定要考慮當地職業教育發展整體情況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產業布局的狀況。所謂“合理布局”的原則是側重于因地制宜,包括是否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內容、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方式等,都需要結合職業教育發展情況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的需求,切勿不顧實際情況單方面建設。例如,2000年我國第一個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平臺在上海落戶,就是因為上海市職業教育走在全國的前列,同時當地社會經濟相對發達,迫切需要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技術先進原則
從世界工業發展的軌跡來看,技術的革新和研發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同時為了適應這一發展趨勢,我國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要緊跟先進技術發展的趨勢,將先進、前端的技術傳授給學生,以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己任。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頒布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公共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改善辦學條件,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必須重視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與使用。”這就要求公共實訓基地為職業院校提供一流的實訓設施和服務。具體而言,公共實訓基地的實訓設備應是一流、先進的,可以為職業院校提供必要的實訓設備,同時要求其技術的研發也是先進的,成為技術研發和應用的基地,這樣才能發揮其技術引領作用。
(四)資源共享原則
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主要是發揮政府統籌社會資源的能力,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治理職能。當然,我們可以看到我國職業教育存在地區之間以及地區范圍內部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其中公共實訓基地便是不均衡的重要體現之一。2007年,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頒布了《關于開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公共實訓基地必須突出其綜合性與開放性,面向社會所有的勞動者服務,成為一個綜合性的人力資源培養平臺。由此可見,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必須在滿足職業院校的實訓和實踐教學的同時,面向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技術研發、考證服務等活動,更大程度地服務于職業院校和社會需要,真正實現資源的無界限共享。
三、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構建
相對國外而言,我國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時間短,整體上處于探索階段,特別是發達地區已經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設模式,例如“上海模式”(行業聚焦模式)、“深圳模式”(產訓對接模式)、“青島模式”(區域共享模式)、“無錫模式”(實訓工廠模式)、“紹興模式”(政校合作模式)等。2018年,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正式運營,并且由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負責具體的管理,在實踐過程中,學校從治理結構、文化塑造、師資隊伍、保障機制等維度積極探索建設模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區域發展特色的“南職院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
(一)治理結構: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激發發展動力
從治理結構來看,原來的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大多數由政府投入、運行和管理,但是這種單一的治理結構往往會造成治理失誤。對此,“南職院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以政府為主導,與社會力量相結合,職業院校負責具體的運營,從而激發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的發展動力。具體而言,一方面,堅持以政府經費投入為主體、引導社會各相關主體積極參與。在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南寧市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經費購置先進的設備,建立了包括現代制造、現代控制、現代電子信息、現代服務業及民族工藝、食品工程及生物醫藥、創業孵化、交通物流、物聯網、環保及新能源等九大實訓中心,以保障實訓基地基本設備。同時,引導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社會主體積極參與到資金投入、管理等事務中,并由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負責基地的具體運營與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探索多元構成的治理結構。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從建設伊始便由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負責具體的運營和管理,為了推進公共實訓基地企業化運行、提高實訓基地的管理水平和競爭力,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廣西南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市場主體企業的身份進行管理和運行,激發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內部的發展動力。
(二)文化塑造:企業文化與職業教育文化相結合,增強文化塑造能力
企業文化是文化系統中的子系統,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積極吸納企業、行業和職業院校的經費,并且依托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平臺,由廣西南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實體企業進行運營和管理,這就決定了既要關注職業教育實訓教學的需要,又要滿足社會服務的需求,所以在文化塑造方面要堅持職業教育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重視職業教育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公共實訓基地在實訓室設計、設備購置、工作規程、工作服裝、AI設計等方面按照企業真實工作場景設計,使學生參加實訓就如同置身于工作廠房之中。在職業教育文化方面,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重視教師的選聘、培訓、管理和工作環境建設,并且通過技術大比拼、技術團隊研討、創新工作室等形式提升教師的素質,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工作場域。另外,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將企業文化與職業教育文化融為一體,將兩種文化融入真實的實訓場域之中,使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感受到企業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三)師資隊伍: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提升師資水平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落實職業教育教學的關鍵環節,也是培養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從我國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來看,缺乏高素質的教師已經成為制約實訓教學的重要因素,亟須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依托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擁有一大批高技術技能型的人才,為了加強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采用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的師資結構。一方面,加強專兼職教師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以專職教師招聘為手段,以能力為導向,側重于招聘技術能手、高層次的技術人才以及技能競賽獲得大獎人員等,同時依托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吸納大量兼職的高技術技能教師。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師資培訓,進一步促進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重視教師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制度保障教師的基本權益,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規劃教師的工作發展方向,通過教師教育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時積極鼓勵教師運用自身的專業所長開設創新工作室、技術研發小組等,為教師搭建職業生涯與專業成長的平臺,激發教師改革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四)保障機制:搭建多主體參與建設機制,增強發展后勁
科學、合理的保障機制是我國公共實訓基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破解以往公共實訓基地后續經費不足、可持續發展受限的問題,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積極搭建多主體參與建設的機制,增強發展后勁。具體而言,構建以政府為經費投入為主體,同時通過入股、師資培訓、考證服務、實訓教學、技術研發等方式,吸納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多主體的經費投入,不僅保障了常規性運轉經費,而且提升了各主體之間的治理效能,形成“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多元命運共同體。例如,廣西職業技能實訓基地以公共性、開放性、先進性、示范性為核心,突出“實訓、鑒定(認證)、競賽(交流)”三大主體功能:通過“實訓+”服務,為企業、院校及社會群眾提供實訓觀摩、實訓體驗、實訓工廠等服務;通過“鑒定+”服務,為企業、院校及社會群眾提供職業鑒定、資格認證、考核評價等服務;通過“競賽+”服務,為企業、院校及社會群眾提供大賽集訓、競賽交流、師資研修等服務。構建政府、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關系緊密的治理系統,政府為職業教育政策和執行的核心部門,行業、企業將職業院校作為人力資源開發和培育的重要部門,而職業院校將行業、企業作為深度合作、發展以及學生實訓就業的重要平臺,這樣便形成了一個“政府—企業—院校”合作的新機制。
為破解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中存在的投資主體單一、忽視企業元素融入、缺乏“雙師型”師資隊伍、缺乏實訓基地保障機制等問題,職業院校應依循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技術先進、資源共享原則,構建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治理結構,形成企業文化與職業教育文化融匯的格局,建設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的師資隊伍,搭建多主體參與建設的保障機制,從而滿足實訓教學的實際需要,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梁寧森,梁宇坤.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功能定位、主要類型及優化發展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8(2).
[2]張海蘭.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公共實訓基地:對國內五種典型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比較研究[J].職教論壇,2019(12).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等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協同發展的策略研究與實踐”(GXSQJG2022B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毛遠林(1976— ),廣西桂林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計算機教育。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