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青
【摘 要】“雙減”政策的實施,給課堂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望課堂教學能實現(xiàn)“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密度、提高學生的體驗度、提高學生的獲得感、提高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的練習效率”,從而提升學生數(shù)學學習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關鍵詞】減負 增效 提升 學習力
“雙減”政策的實施,給課堂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望課堂教學能實現(xiàn)“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密度、提高學生的體驗度、提高學生的獲得感、提高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的練習效率”,從而實現(xiàn)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減輕學生課外學習負擔。筆者著力在上述因素的分析與研究上下足了功夫,不斷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走出了一條新路。
路徑一:“減負”增質需提高教學密度
“減負”與提高教學質量,看似一對矛盾,要實現(xiàn)這對“矛盾”的和諧統(tǒng)一,需要教師有較高的教學智慧。那么,路徑在哪里?提高課堂教學密度是首選。教學密度包含的因素較多,有教學內容組合、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時效利用等。需要改變那種一課一例、一例一練的教學方式,需要結合學生實際科學地重整教學內容,結合教學目標進行相關內容重組,這樣才能增強教學內容密度,讓學生在聯(lián)系、變式中理解、掌握知識,并能學會變化,靈活運用。教師要想知道學生是否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重要的是觀察他們的參與狀態(tài),是否進入并投入學習活動中,是否順著教師的引領去思考,是否在教師的點撥、啟發(fā)下生成解決問題的策略、獲得新的知識組塊,最終生成新知識、形成新思路、提出新問題。
例如,一年級下冊,主要是加和減大單元教學,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會解決實際問題,是本單元的重點。
首先,出示例1情境圖,不出示問題,同時,整合例1、例2教學內容,讓學生根據(jù)已知條件自己提問題。學生互相補充,很快提出了5個問題,并嘗試解答。
問題1:小亮和小紅一共有多少張?
問題2:小亮比小明多多少張?
問題3: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張?
問題4:小紅比小亮少多少張?
問題5:小明再有多少張畫片就和小亮同樣多?
接著,再出示一些半開放題讓學生補充信息,解答。
問題6:( )和( )一共有多少張畫片?
問題7:( )比( )多多少張畫片?
問題8:( )比( )少多少張畫片?
問題9:( )再有多少張畫片就和( )同樣多了?
問題10:( )拿走幾張畫片就和( )同樣多了?
問題11:( )給幾張畫片給( ),兩人就同樣多了?
……
從上述教學花絮中可以看出,數(shù)學教學不能僅著眼于知識的教學,課堂實質是以知識作為媒介、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提升數(shù)學素養(yǎng)的重要場所。這樣組織教學活動刪減了套用例題多題練習的學習模式,可提高學生分析條件、思考問題、正確解題的能力,使學生不斷提高適應變化、應對變化的能力,提升數(shù)學學習能力。
要提高課堂教學密度,教師需要精心備課,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組織教學內容,教材上的內容也可以留給學生自己閱讀、理解,課堂教學則可將相關內容進行組合,形成序列,有利于學生思考、聯(lián)系、生成。提高課堂教學密度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既要減輕學生課后學習負擔,又要提高教學質量,這是必由之路。
路徑二:“減負”增效需改寫練習方式
練習是學習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新知鞏固、提高、生成的需要。課后課業(yè)負擔過重,其主要反映在練習量大、投入練習時間長,對部分學生形成了相對的“負擔”。“雙減”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減輕學生過重的課后學習負擔,為此,課后作業(yè)量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消減。那么,課后練習少了,如何確保學生鞏固、提高的目標達成,是教師面對的新課題,“減負”不能減掉合理的練習、必要的練習,這就需要教師科學編制練習內容,改寫常規(guī)的練習方式,靈活而適時地組織練習活動,以期提高練習效率,從而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
例如,一年級上學期學習了“認識10以內的數(shù)”,可設計如下口頭作業(yè):
學具直尺是我們的好朋友,每天陪伴著我們學習。它的身上藏著很多數(shù)學秘密,快來挑戰(zhàn)吧!先拿出自己的直尺,再請爸爸媽媽隨機說題,小朋友口答。
(1)最小的數(shù)是幾?最大的數(shù)是幾?
(2)從左邊數(shù)起,數(shù)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從右邊數(shù)起呢?
(3)7前面一個數(shù)是幾?后面一個數(shù)是幾?
(4)與8相鄰的兩個數(shù)是幾和幾?
(5)比6小1的數(shù)是幾?誰比9大1?
(6)哪幾個是雙數(shù)?單數(shù)呢?
(7)比5小的數(shù)有哪些?比5大的呢?
(8)左起第3個數(shù)是幾?右起第5個數(shù)呢?
(9)5離8近一些,還是離1近一些?
(10) 6離10遠一些,還是離0遠一些?
將圖像、言語或抽象的數(shù)字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獲得新的認知與理解相關知識結構,關注的是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再如,南湖小學美術小組共有36人,其中女生占美術小組總人數(shù)的4/9,男生有多少人?
請先想一想“女生占美術小組總人數(shù)的4/9”這個條件的含義,再根據(jù)題意畫出線段圖,借助所畫線段圖分析、解答。可以先算什么?解答后相互說說自己的檢驗方法。
由解題過程提示,引導學生自覺借助線段圖分析數(shù)量關系,自覺檢驗,可驗證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確,將策略的習得、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貫穿于解題過程中。
練習內容的組織,要改變單一的一例一題,模仿、套用的低效練習,而應將相關知識組合、提升思維品質、關注知識應用等多形式的題在課堂上呈現(xiàn)給學生,也可增設一些自選題,讓學生在統(tǒng)一練習目標達成的基礎上,留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增效”是增強練習效果,練習題的數(shù)量、難易程度、綜合程度,應在教學目標的框架下,根據(jù)學生實際編制,練習方式、練習時間、反饋方式依課堂教學實際而實施,合理而必要的練習不能“減”。
路徑三:“減負”增時需提高教學效率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恒的追求,效率與時間的共生,需要教師用教育智慧去組織課堂教學,科學組織與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讓課堂教學時間“增值”,讓相對的課堂學習時間“延長”,讓“固化”的課堂活動時間得到多層級活用,將部分課外學習內容安排在課內完成,減輕學生課外學習量。提高課堂教學密度也可相對地實現(xiàn)“增加”課堂學習時長。課堂教學中新知的認識、練習的逐層實施等都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實施的,怎樣合理地利用時間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尤為重要。以下案例,可以給我們更多啟迪。
學習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時,教師設計了以下練習:
(1)小華看一本課外書,已經(jīng)看了全書的3/4,正好是90頁,這本書有多少頁?
(2)小華看一本課外書,已經(jīng)看了全書的3/4,正好是90頁,已經(jīng)看了多少頁?
(3)小華看一本課外書,已經(jīng)看了90頁,還剩全書的3/4沒有看,這本書有多少頁?
(4)小華看一本課外書,已經(jīng)看了90頁,還剩全書的3/4沒有看,還剩多少頁沒有看?
(5)小華看一本課外書,已經(jīng)看了全書的3/4,還剩90頁沒有看,已經(jīng)看了多少頁?
要求:(1)先列式計算,完成5道題。(2)多向理解,用不同方法列式解答。(3)你能用三種及三種以上方法,列式解答哪些題?(作為練后交流評價的重點)
同一時間內參與學習活動,可每個學生完成的量是有差異的,思考能力強的學生展開了更多的思考空間,獲得了不同的解題成果。相比較給定一題一解、全班一起完成而言,思維能力強的學生無疑是增加了學習時間,他們用比別人少的時間完成了基本任務,又用剩下的時間完成了新的任務,這部分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時間好像是比別人多了,而實質是他們的學習效率提高了。
時間是擠出來的,時間也可以在多層次、多形式的練習活動中得到延伸。免去一些形式上的活動,削去一些無價值的思考,就是在用另一種形式增加或延長課堂學習時間,走向減少課后練習時間的目標。
路徑四:“減負”評價需重視自主體驗
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效果、學習參與狀態(tài)、學習成效如何,并非教師的評語所能概括的。評價不是單純的評語,也非對最終成果的言語總結,而應是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獲得感,更應該是學生自己學習心理狀態(tài)、學習過程體驗的描述,抑或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流露。當然,更可貴的是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自我反思等。這些才是學生評價的價值所在。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設計學生的評價活動,科學地安排學生的自評互啟的時間和空間,課內、課外相結合。課外讓學生自主安排,形式多樣:可自我反思認識、深刻理解,可在理解的基礎上補練,也可在評析后簡寫得失原因……“減負”不是放任,“減負”也不是課后無事,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并不會對其自身造成“負擔”。反之,有了清晰的認識,有了明確的目標,課后適當?shù)刈灾鳎瑢W習活動可能是愉悅的。
下列教學片段或許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小瓶里有果汁600毫升,小瓶果汁是大瓶的2/3,一大瓶果汁有多少毫升?學生在自我學習的基礎上,交流了各自的理解。
生1:小瓶是大瓶的2/3,就是小瓶里有2份,大瓶就有3份,那么,2份是600毫升,3份就是900毫升,我這樣理解,思路特別簡單。
生2:借助已經(jīng)學習的分數(shù)乘法,可以這樣理解,大瓶果汁數(shù)乘2/3,就是小瓶數(shù)量600毫升,所以課本上就教我們用這一思路列方程求解,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生3: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小瓶是大瓶的2/3,也就是3個這樣小瓶里的果汁與2個大瓶里的果汁一樣多,所以,先用600乘3,再除以2,這種方法也很簡單。
生4:按照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思路,求大瓶數(shù)量,就直接用600除以2/3,計算等于600乘2/3,這種方式比列方程簡單。
以上只是4個學生對自我學習情況的介紹,從言語中透露出自信,從簡單的肯定或自我評價中反映出自主體驗的成果。在他們的分析語言中潛藏著他們的心理評價。
自主體驗程度從某種角度反映出學生對新知理解、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引導,教會學生隱性與顯性評價自我學習狀態(tài)的策略。每節(jié)課、每個學習環(huán)節(jié)都應有自我內心評價的短暫活動,以期有一個積極的心理去投入下一個學習活動,學生學習活動與自我學習狀態(tài)的評價切不可走形式。
綜上所述,無論采用什么路徑,其目的是快捷而有效地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新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新知,通過不同方式、不同層級的練習來表現(xiàn)新知。學生用個人熟練的方法將新知與已有認知聯(lián)系起來,從而牢固地掌握相關知識。
“雙減”背景下,要減輕學生課后的作業(yè)負擔,促進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與完善,關鍵是教師要設計好每一課時的教學方案。簡言之,“雙減”的落實在課堂,思考在教師,獲得在學生,“雙減”的路還長,需要更多的思考與實踐。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生數(shù)學學習力提升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2021/0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