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學建
編者按:江蘇省揚中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辦好特殊教育”“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的決策部署,近年來以普通學校融合教育為發展重點,加快提升全市特殊教育內涵發展水平。2021年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主持的“基于課程標準的融合教學區域實踐探索”成功立項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正在有序推進,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摘 要】 江蘇省揚中市教育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主線,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深入推進教育公平,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把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作為全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準確把握“三段一類”教育的不同階段性發展需求,抓住關鍵,以有力舉措促進特殊教育拓展融合,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 高質量發展;融合教育;特殊需要學生
【中圖分類號】 G760
江蘇省揚中市位于江蘇省鎮江市東部長江江心,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內。黨的十八大以來,揚中市教育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主線,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解放思想,奮發進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鎮江市教育督政考核中揚中市連續5年蟬聯第一,全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指標達成率100%,位列全省第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近年來,揚中市深入推進教育公平,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把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作為全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準確把握“三段一類”教育的不同階段性發展需求,抓住關鍵,以有力舉措促進特殊教育拓展融合。
一、堅持政府主導,加強融合教育組織領導
揚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特殊教育工作,始終把特殊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堅持政府主導,把特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重要議事日程,構建特殊教育優先發展機制,推進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同步優質均衡發展。自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以來,全市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提升特殊教育內涵質量。2020年,高標準建成市特殊教育中心校新校,完成整體搬遷。2019年在全市6個鄉鎮(街道)52所公辦學校中建成融合教育資源中心18個,每個中心配備1—3名兼職資源教師,實現了區域內各學段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全覆蓋。揚中市先后建立特殊教育聯席會議制度、特殊教育專家委員會制度、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制度、融合教育資源中心認定制度、特殊教育服務清單制度、質量評估制度等,為部門協同、特殊兒童評估與安置、融合教育資源中心認定管理、融合教育質量提升等提供制度保障。在市特殊教育聯席會議的統籌協調下,市教育、人社、民政、衛健、財政等部門密切合作,形成齊抓共管的特殊教育工作機制。針對地區特點和需求,揚中市教育局把培養專業化教師隊伍作為特殊教育優先發展重心,出臺了《揚中市特殊教育學校與普通學校教師交流制度》。目前有2名普特學校校長和4名教師參與了交流,交流制度為推動落實普通學校融合教育主體責任、實現普特資源共享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強化責任共擔,夯實融合教育發展基礎
近年來,隨著殘疾人口數量和類型結構的變化,以及殘疾程度日趨加重,殘疾學生教育需求日趨豐富多樣,向特殊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2018年,市教育局依托特殊教育中心學校掛牌成立揚中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承擔區域特殊教育管理、指導、服務、研究等職能。中心工作人員編制在特殊教育中心學校編制內調劑解決。指導中心制定出臺《揚中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工作職責》《揚中市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與認定管理辦法》《揚中市融合教育資源教師工作職責》《揚中市殘疾兒童發現、診斷與安置工作管理制度》等文件,實施規范管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并與揚中市人民醫院康復中心建立了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凸顯“醫教結合”平臺優勢。近年來,市教育局在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成基礎上,啟動特色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活動,注重品牌打造。通過梳理各校特點,全市著手打造6所品牌資源中心——西來橋學校將建成九年一貫制“小初銜接”資源中心;興隆幼兒園和興隆中心小學打造以“幼小銜接”繪本閱讀為特色的資源中心;崇德小學以“特需+特長”為特色;油坊幼兒園以“孤獨癥教育”為特色;八橋中心小學打造“特教班”模式的資源中心;豐裕中心小學建設“剪紙特色”的資源中心。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以共研共享共促為宗旨,常態化開展輪值教研活動,在推動全域融合教育發展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充分發揮“辦好特殊教育”骨干作用,一是構建15年一體化課程體系,探索各學段融合教育轉銜支持。在學前部,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課程體現跨學科跨領域特色,融保育、教育、康復于一體;在義務教育部,對照《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課程體現生活化、綜合化、實踐化優勢,既有一般性課程,又開設選擇性課程,同時結合學校特色和特需學生發展需求開設陶藝、西點烘焙等校本課程;在職高部,根據揚中地域特點及校情學情,開設快遞、洗車、種植、家政、護理等課程,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二是研究、出臺《揚中市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義務教育階段融合教育課程設計指南(試行稿)》,通過局部試點、積累個案等方式,指導普通學校開展融合教育。目前共有108名特需兒童在普通中小學、幼兒園隨班就讀。各學校以融合教育理念為根本,以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以個別化教育為抓手,聚焦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隨班就讀成效。三是組織開展聯合送教,保障重度殘疾兒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按就近送教原則,由特殊教育中心學校教師、普校教師、志愿者、殘聯托養中心的康復師等組成送教團隊,開展以養成教育、學科知識、勞動技能、康復訓練為主要內容的送教服務,每月3次,至今已堅持了6年之久,送教學生比例逐年下降,越來越多的送教學生在接受一段時期的送教支持后轉銜至普校或特校就讀。
三、組織協同攻關,提升融合教育發展水平
揚中市在推動區域融合教育發展中,從滿足普通學校對特殊需要學生教育康復的現實需要和健康發展的長遠目標出發,在專家指導引領下,圍繞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組織協同攻關,努力打造系統化、專業化、具有可操作性的融合教育方案。過去3年間,揚中市成功申報了3個江蘇省特殊教育發展工程項目和1個江蘇省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涉及區域資源建設、個別化教育、融合教育課程改革。按照點面結合、區域推進、重點突破、項目帶動的思路推動全域融合教育工作項目化。項目分為基礎項目和創新項目?;A項目包括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個別化教育計劃制訂實施、無障礙設施建設;創新項目包括共融校園文化建設、基于課標的有效教學研究、個案研究、家校社及部門合作研究等。在項目實施中,注重以專業力量為引領,以績效考核為機制,推動項目產出實效,成果及時轉化。一是探索形成“普通+特需”的課程模式,10所融合教育實驗學校(學前5所,小學5所)已開發出相應的特需學生個別化課程方案。二是建立“滾動式”安置模式,對不同身心發展狀況的學生,開展學段之間轉介銜接、導師引領、選課走班、家校協同教學等教學組織變革。三是建立多元化評估模式,采用學業評估、量表評估、訪談評估、縱向多元評價等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學生,形成綜合素質報告書,不斷改進特需學生的教育教學。四是建立“1+N”的社區支持模式,通過調動社會參與,確立了社區融合教育課程內容,開發了社區教育資源包,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社區融合教育模式。
融合教育的價值取向指向教育公平。揚中市將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要求,不斷深化認識,把握融合教育發展的重要意義,推動區域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作者為江蘇省揚中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