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天華
【摘要】在教育發展的新時代,素質教育要越發凸顯學生主體地位,讓課堂更加高效、智慧地運行,因此將知識變得接地氣,容易理解,貼近生活,是教育工作者們嶄新的訴求。全力打造在生活情境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的新鮮感和奇妙體驗,也是符合我國“雙減”政策的有效措施,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豐富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學以致用。研究如何將小學數學融入到生活情境當中,進行生活教育,幫助更多的小學生輕松學習,快樂減負,也給更多的數學教師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情境? “雙減”?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5-0118-03
隨著國家對教育領域的越發重視,我們發現教育應當順應時代發展,能與時俱進,追求創新。生活情境教、學、做合一,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就要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常練常新,學會知識,學以致用,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也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將生活教育內涵與時代相結合,真正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數學發展,比如借助更多網絡資源打造多模態教學,設置更多課堂活動,設計出特色數學作業等,讓生活教育理念得到有實在意義的價值體現。對生活教育進行研究與探索,也是希望能為新時代的數學教學注入新鮮血液,強化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一、生活情境方法教學意義
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小學生的學情,小學生思想天馬行空,具有一定的個人想法和想象力,還有很多潛能等著我們去挖掘。尤其是在數學課堂,更需要培養學生靈活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但是傳統課堂過于束縛學生,多為單一枯燥的“學知識,做習題”,不能夠解放學生的思想與天性,而生活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的內容運用起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知識與生活都不可分割,生活教育思想能夠幫助小學生提高數學興趣,塑造更好的課堂狀態,讓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被利用起來,在數學之中不斷探索,不斷追求進步,不再局限于枯燥無味的傳統數學課堂,能夠更好地體驗生活,在核心素養之下,建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小學數學傳統課堂發展困境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存在著諸多的發展困境,首先就是資源利用的問題。傳統課堂資源利用率低、范圍狹窄,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難以跟隨時代的發展,沿用信息技術。隨著我國網絡社會的發達,教育領域也應該通過信息技術來打造多模態的教學體系,視頻、語音、圖像、微課等都要應用其中。傳統課堂缺乏信息技術應用,很多教師不會利用互聯網,備課效率低,課件簡單,自然會產生滯后性,學生的視野難以得到開闊,教師也很難將數學知識和生活情境方法進行融入。因為生活情境方法要利用充足的資源才能夠更生動、更靈活、更滿足學生的需求。
其次,傳統課堂存在著一個較為顯著的發展困境,就是很多數學老師不能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如今隨著我們教學方式越發靈活,孩子們的個性化需求也越來越大,我們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對不同學習節奏、不同天賦以及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要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若不能注意這一點,學生之間的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比如在小學階段,算術和圖形屬于兩大方面的重難點內容,一部分學生可能對算術有優勢,但對圖形理解較差;另一部分學生可能會截然相反。如果教師設定統一的教學任務,布置統一的作業,很多學生可能會得不到真正的提升,平白浪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難以精準地對癥下藥,教師也很難達成優質的教學成果,長此以往,教師也無法從學生群體當中獲得真實的教學反饋,這也不利于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
除此之外,教師想要不斷完善生活情境教學法,還需要結合生活實際,創造大量的實踐活動。應用多種不同的新型的教學方法,比如項目式教學法、游戲化教學法、合作式教學法等。這些方法和生活情境教學法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出生活情境教學法的優勢,為學生們創造高質量的學習環境。傳統課堂的教學機制和方法都十分單一,教師很難將生活情境教學法發揮出真正的作用來。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作用
1.營造適宜學習環境
打造小學數學課堂的情境模擬形式,能夠讓數學內容更加生活化,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天性活潑好動,如果單純灌輸理論知識,形成“滿堂灌”的模式,小學生很難真正對知識進行理解和吸收,甚至學過就忘,無法形成長期記憶。學生長期這樣學習也會產生很多壓力,因此設置一定的情境內容,能夠讓學生在游戲和學習活動之中潛移默化地吸收知識,加速成長,無形之中提高學習效率,打造出“沉浸式”體驗的學習環境,足夠新穎,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也會非常地放松,對于數學產生熱愛的心理,不排斥,不抵觸,對于教師的各種教學活動和布置的任務能夠積極完成。
2.打破教學空間局限
生活情境教學可以在班級進行,也可以在戶外進行,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地域局限,讓空間加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會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將書本上的習題,看起來枯燥的數字和定理,充分地以生活化的場景投放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數字和圖形的魅力,而這兩大內容恰恰是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數學的關鍵。沉浸式體驗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情境互相對應,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對于小學生而言,是進行學習實踐的重要方式。通過這種設置情境的方式,小學生的注意力不會再被輕易分散,也不會經常受到外界的干擾,課堂效率和質量會大大提高。
3.結合生活體驗創新
情境生活教學能幫助學生體驗生活,于生活中發現數學。小學課本上的很多內容都和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分數、負數,各種圖形的認識,我們便可帶領學生觀察生活之中對于數字的使用情況,比如外賣賬單、溫度器顯示數據……讓學生了解關于數字的用途,從而更好地認識數學這門學科的特質。還能夠通過在生活之中購買商品進行有關數字的計算。數學知識需要不斷追求創新,從抽象當中總結規律,從表象看透本質,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加快學生探索學習的進程。尤其是在數學課本之中,通過對于數學實驗的探索,比如學生們自己繪圖、測量、分析公式,學生的手腦結合,好奇心也會得到滿足,更能夠跟上教師的講解思路。
4.提高生活實踐能力
數學不僅離不開生活,同樣離不開實踐,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能進一步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與作用,促使學生更喜愛數學,能更加督促自己投身學習數學的漫長道路當中。并且實踐活動也能讓學生查漏補缺,彌補自己的不足,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擁有更清晰的認知,以便于不斷完善自己的總體水平。比如數學之中很多圖表的設計需要在前期進行社會調查,收集各種數據進行匯總,而調查就是解放學生天性的好時機,也是打造“善學課堂”不可或缺的探索部分。這種方式還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對每一堂數學課都會有嶄新的期待,不僅能夠提高數學成績,還能夠提高溝通合作的能力和表現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為以后社會所需要的綜合性人才打好基礎。
四、如何搭建生活情境完善數學課堂
1.吃透課本內容,做好前期鋪墊
想要利用生活情境,則需要充分“吃透”課本,聚焦到課本內容,結合教師所布置的任務,讓學生能夠對于課本上的知識產生興趣,這也是搭建生活場景的前情提要。傳統的課本上簡單的圖畫已經不能滿足于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要學會利用新型的教學資源,信息技術就是個很好的落腳點,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和數學相關的資料,作為課堂引入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到數學學習當中。新鮮有趣的資源能夠減少小學生注意力的分散,讓學生用更加專注的行動力去迎接課堂,配合教師所設置的懸念和問題,學生會自發性地主動思考,主動去尋求答案。與此同時,利用多媒體播放的資料能夠結合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等,動畫片中也有很多數學知識,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拓展,不僅如此,還能夠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當中也更多地了解到語文、歷史、自然科學等等知識,實現了多學科聯合發展,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能鍛煉綜合水平,這也是對于傳統課堂內容的一個重要突破。
2.豐富課堂活動,搭建“沉浸式”平臺
課堂活動作為生活情境的核心內容,要盡可能的豐富有趣,多姿多彩,才能吸引小學生共同配合參與。根據小學生的表現欲,教師可以舉辦小組競賽、小組討論,讓學生對于學習內容共同出謀劃策,可以利用搶答的方式進行小組數學問答積分比賽、能夠讓各小組之間擁有集體榮譽感,強化自己的知識,為了謀求更好的團體成果付出更大的努力。并且配合適當的激勵制度,讓學生之間選出優秀的代表進行表揚,還能夠起到“先帶后”的作用,讓落后的學生努力趕上前面的學生,實現整個班集體的共同發展。如何讓數學變得生活化,更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把課本內容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時得到快樂,享受成功,獲得成就感,便達到了品質課堂和高效教育的目的。與此同時,也可以在課堂上設置情境模擬的方式,通過改編童話故事,讓小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尤其是應用題運用這種方式能夠讓小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到算數的快樂,體驗到用數學解決問題的快樂,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科的價值和魅力,也就會付出更多的努力,無形之中提高學生動腦能力,讓學生潛移默化地被充滿數學氣息的氛圍所包圍。
3.打造特色作業,提高課后鞏固
作業內容作為課堂的延續,對于小學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尤其是一些生活情境離不開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也能夠通過作業得到系統性的鍛煉??梢詭ьI學生去戶外探索,打開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能夠在自然和人文的探索之中感受生活的魅力,幫助學生緩解壓力與焦慮感。在輕松的氛圍中享受學習,獲得滿足,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也可以帶領學生去商場買玩具,去市場買水果蔬菜,讓學生對于蔬菜數量的選擇和價錢的處理方面,更好地運用到數學知識。這樣的課后作業能夠讓學生對數學做到學以致用,思維更加靈活,培養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生活場景和作業互相結合起來,達到學習數學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有效、有趣的嘗試。
4.戶外研學旅行,開拓學生視野
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戶外體驗,走進社會之中,通過社會觀察和社會調查,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數學。以分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走進市場,在買菜和買水果的過程當中去學習分數。比如讓學生去買水果的時候,拿五個蘋果,再去觀察箱子里面的總蘋果數量,詢問學生自己買到的蘋果占箱子里面的總蘋果數的幾分之幾?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家校攜同育人,促進可持續發展
生活情境教學也可以讓家長幫忙,教師和家長要做好溝通。在家庭作業當中,親子關系也非常重要,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家長真正地幫助孩子學習,還能夠拉近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讓那些工作繁忙的家長能夠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這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態也是非常有好處的,更能夠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得到發展。學生感受到學校與家庭的溫暖之后,能夠真正地學到知識,心無雜念地進行學習,讓學習更有動力。通過老師的夸獎和家人的稱贊,能夠鼓足干勁兒,加快自己學習的步伐,提高自己學習的效率,更能夠幫助小學生們有勇氣和智慧去解決問題。無論是生活中的難題,還是數學中的難題,對于小學生來說,都能夠對小學生起到歷練的作用。而課后練習融入到生活之中,更能讓小學生觀察生活,更好地體驗生活,在以后的學習與成長道路上都能夠更好地和社會接軌,促進自己全面發展。
五、總結
總而言之,生活情境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沉浸式”體驗,將理論化的數學知識完美地融入到學生的生活實際當中,因此教師需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想法能夠換位思考,尊重認同,充分掌握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長規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對于教學方式提出改良,源源不斷地為教育方案注入新鮮活力,讓學生對數學內容能夠擁有持續的期待感。長此以往,小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與探索的道路上不斷穩步前進,獲得長足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黃福生.淺談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5).
[2]宋義臣.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建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5(26):122-122.
[3]張千,黃鳳榮,范素花.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44-144.
[4]李秀穎.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窺視小學數學教學思想[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0):17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