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藝術學科要堅持以美育人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藝術體驗,突出課程的綜合性、融合性特征,從而充分發揮出藝術學科的育人價值。指向核心素養的音樂教學活動的安排,要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以及文化理解等為目標,從課堂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作業設計以及輔助活動設計等諸多方面入手,實現核心素養指引下的初中音樂深度學習,從而達到提升初中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音樂? 核心素養? 深度學習? 優化作業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1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音樂課堂深度學習評價研究”(項目編號:JSZJ21011)的研究成果(福建教育學院資助)。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5-0154-03
核心素養指引下初中音樂深度學習是提升學生藝術素養以及藝術實踐能力的關鍵,以核心素養為依據,在音樂學科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多維度入手,從學生學情和興趣愛好入手,合理選擇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以達到提升學生學習綜合質量的目標。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音樂深度學習模式的構建,要打造符合學生學習的多元化平臺,滿足不同學情、不同興趣愛好的音樂學習與活動需求,有效促進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一、立足核心素養,落實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針對以往應試教育理念下音樂學科的教與學模式而言的一種新型學習與活動模式,深度學習視角下,初中音樂教學要擺脫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立足學生需求,結合藝術學科的特征,從不同維度入手,打造符合學生學習的多元化音樂活動平臺,從而實現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目標。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提出,藝術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以及文化理解等多方面內容。因此,在教學目標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課題組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從不同維度入手,打造符合學生學習的多樣化活動平臺,從而有效落實核心素養。
比如《金色的秋天》一章節,本單元根據秋天的特點安排了多元化的內容,每個課時的側重點各有不同,涉及到的內容也比較豐富;單元整合視角下,教師可以對整個章節的內容進行重新組合與分析,比如第一課時的特色應該突出優美的抒情性;第二課時應啟發、調動學生體驗感受歡慶豐收的強烈的喜悅之情;第三課時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濃郁的詩情畫意中……在整個活動設計安排過程中,整個章節的內容以及活動的設計要圍繞《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等四方面的基本要求來設計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在明確當前本章節教學內容以及大致方向的基礎上,考慮到七年級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音樂審美能力、感知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因此在整體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入手,激發學生興趣,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綜合效果。
基于上述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基本學情,核心素養下初中音樂深度教學首先要設計多維度的教學目標,為后續的課堂探究等類型的活動奠定基礎。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能夠引導學生認識打擊樂器,增加學生對打擊樂器的了解深度。
·通過本單元內容的學習,能夠討論、總結音樂等藝術形式的相關的表現特點。
·能夠用自然抒情的聲音演唱歌曲,啟發青少年珍惜時光,熱愛生活的情感。
結合新課程標準對本單元的整體教學目標進行初步的落實,在明確單元目標的基礎上,對于整章節的教學重難點進行綜合整理,結合以往音樂學習只停留在歌曲歌詞層面的問題,本堂課的教學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不僅要關注基礎層面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樂理等其他層面內容的學習,以及音樂學科情感的培養,從多維度入手,打造符合學生學習的多樣化學習與實踐平臺,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比如在《西風的話》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以往的歌唱教學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歌曲的內在情緒以及歌曲所要表達的具體情感等,在此過程中,教師提出了多個問題,引導學生深度分析,比如:歌曲表現了怎樣的意境?哪些地方應做強弱處理?
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逐漸了解可以按照旋律線的走向,進行力度變化的處理,音階上行漸強,下行漸弱……如此問題引導方式,鼓勵學生對樂理知識進行自主探索,通過對樂理知識的更進一步了解與學習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樂曲的內涵,感受作品所要表達的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感知與表現能力。
二、立足核心素養,拓展課堂思路
以往音樂學科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往往比較單一,在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下,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思路是“教師—學生”的單向傳輸模式,學生在音樂課堂上主動學習、表達創意的機會較少,音樂學習“走過場”的現象比較明顯。基于此,在后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立足學生學情,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在音樂學科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科特征,從不同側重點入手,創設積極的學習情境,從而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綜合質量。
本章節包含了唱歌、欣賞、演奏、編創等不同表現形式,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課型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比如情景教學法,在音樂活動中,借助鋼琴演奏、情景視頻,引導學生全面體驗秋天,體會音樂藝術活動中如何表達秋天的情感。
單元整體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結合上述單元整體教學內容的分析、學生學情的分析等,教師設計了多樣化的教學任務,以便于更深層地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在先前教材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將整篇內容分成幾個任務:任務一:尋秋;任務二:秋聲;任務三:樂秋;任務四:秋語。
按照上述四個階段任務進行整章節的活動,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各階段的學習活動任務。比如在“尋秋”任務環節中,教師采用提問導入的形式,引導學生融入到教學活動中:
教師:同學們,接下來我們來聽一首歌曲,聽一聽這首歌曲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場景呢?你從這首歌里聽到了哪些熟悉的事物呢?試著說一說吧。
在問題情境的引導下,教師借助視頻等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學生們認真聆聽,聽一聽歌曲中描寫了什么季節呢?(秋季、秋天),在歌曲中還聽到了(稻谷、田野等)一些熟悉的事物……通過秋天變奏曲,引導學生感受秋天是充滿希望的季節、是收獲的季節,是一個讓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季節。在展示秋天的過程中,借助線上教學工具的便利性,通過線上展示交流活動展現秋天的各種場景,在尋秋的過程中感受秋天優美的旋律。可見尋找秋天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興趣引導的過程,借助多樣化的興趣引導活動,為后續的音樂學科探究以及合作交流活動等奠定基礎。
每個任務環節的側重點不同,采用的教學方式也各不相同,上述環節主要是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那么在其他環節中,比如“秋聲”等環節中,教師要充分借助小組探究活動對本環節學習的內容進行綜合探究與分析。《西風的話》是“秋聲”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欣賞、學唱環節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優勢,引導學生先欣賞這首歌的整體內容,隨后結合《西風的話》創作背景等等,對西風的話整首曲子的意境、內涵等進行逐步深入的了解。在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借助線上學習工具,從資源拓展角度入手,將上述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融合,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此首樂曲的內涵進行深度的了解,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印象,激發學生喜歡民族樂曲之情。除此之外,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西風的話》作為一首學唱歌曲,其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歌曲、演唱歌曲、理解歌曲的內涵所在。因此,在具體學唱過程中,教師可采用示范唱等方式,引導學生在聆聽、跟唱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了解歌曲的內涵;為了加深學生印象,還可以采取分組演唱等方式,小組合作交流、演唱過程中,學生逐漸掌握本首歌的旋律,達到了在輕松的氛圍中高效學習音樂知識的目標。
除此之外,在不同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教學內容的特征入手,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法,滿足學生課堂活動的需求。比如編創活動可以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由學生自主選定編創的內容、形式等,教師作為參與者積極參與,不僅能夠在適當時機給予學生指導,而且能夠了解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
三、立足核心素養,優化作業設計
“雙減”政策的提出,使得作業優化成為家長、教師關注的重要問題。應試教育理念下,初中音樂學科往往被忽視,作業設計更是無從談起。那么核心素養觀念下,教師要從音樂學科的特征、音樂學科的學習目標等入手,制定系統的作業設計方案。
比如在單元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同樣要以單元教學目標為依據,從每個階段的作業設計目標入手,將作業設計分為傳統作業、感悟作業、交流作業以及綜合實踐作業等類型,充分借助多元化作業的優勢,挖掘初中音樂學科的育人功效。
例如在《西風的話》課時作業中,教師結合本節內容,將作業按照上述層面進行分層設計,學生根據自己課堂學習的情況或老師的要求,完成層次化的作業:
作業一:傳統型作業,主要包含了一些音樂基礎知識,比如抄寫歌譜、歌詞等學會唱整首歌曲,并唱給家長聽。此外,音樂樂理知識也是傳統型作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像節奏控制、音符時值控制等等,教師充分借助傳統型作業環節,將當堂課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融入到作業環節中,通過音樂基本要素的鞏固練習,為學生音樂學科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作業二:感悟型作業,比如《豐收之歌》的旋律圖譜的學習等,將抽象的聲音轉化為具體的圖像,使得學生能夠借助“圖文”合一的方式,對旋律圖譜等內容進行綜合學習,加深學生對歌曲內涵的理解深度。
作業三:交流性作業,這一形式的作業內容比較靈活,既可以包含對本堂課知識的梳理,同時也包含了對下一堂課內容的預習,在交流與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先針對本堂課的內容進行補充資料的搜集整理,比如本堂課中,鼓勵學生對本章節涉及到的作曲家等進行深入的了解與分析,同時對下一章節的作曲家及樂曲也進行相應預習,初步了解熟悉下一章節的學習內容以及歌曲的創作背景等,這對于學生音樂學科學習綜合質量的提升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雙減”政策之后,多樣化的作業成為提高學生學科學習質量的關鍵,音樂學科同樣如此,教師要善于挖掘課堂中的作業素材,并將其與音樂學科之外的其他學科以及學生的生活進行有效銜接,從而在作業中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意識,提高學生藝術創作能力,從而實現高效作業目標。
四、立足核心素養,豐富學科活動
創意實踐以及文化理解是日常音樂學科活動中最容易忽視的一部分內容,核心素養視角下、深度學習指導下,音樂學科活動也要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借助多樣化的音樂學科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核心素養指導下,初中音樂實踐活動的組織,可以從教材中的編創環節入手,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學科綜合實踐活動中。比如在課后服務時間,學生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在音樂社團活動中組織語文與音樂融合的實踐活動;小伙伴們有的用鋼琴彈奏著課堂上所學的與秋天有關的樂曲,有的同學跟隨著樂曲聲有節奏地進行詩朗誦《秋》……在合作表演中,充分地感受藝術的魅力。如此,借助實踐活動,將樂曲的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和相關文化有機融合起來,通過跨學科活動的組織實現借助音樂活動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目標。其次,藝術實踐活動還可以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結合本章節的中心內容、教學目標等,開展“秋天的音樂會”藝術實踐活動,學生們在音樂會中,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展現出秋天的藝術形式,以音樂為橋梁,還可以呈現出秋天的文學、秋天的色彩、秋天的聲音等等,用自己的形式展現出不同的秋天,從而實現以音樂為橋梁培養學生藝術創作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目標。
四、結束語
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音樂深度學習是新課程標準下初中音樂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與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下的單一、淺層的課堂模式相比,深層學習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站在了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作業設計以及多樣化的藝術實踐形式,有效拓展學生的音樂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藝術鑒賞能力,為初中生音樂學科綜合素養的提升以及初中音樂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席中權.簡述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智力,2021(9):19-20.
[2]趙佩晶.立足素養深度學習——精細化教學打造初中高效音樂課堂[J].智力,2022(21):155-158.
[3]張靜.“用教材教”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認識與實踐[D].天水:天水師范學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