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清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國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傳統以成績為主的應試教育模式轉變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方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模式。而在小學階段,體育學科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鍛煉學生手腳靈活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情境教學法是目前階段教育模式中被廣泛運用的教學方法,通過情境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本文就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分析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推動學科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情境教學? 小學體育? 應用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5-0166-03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大多數課堂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轉變為課堂的主體,教師需要合理設計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而情境教學法就完全符合這一教學理念,教師通過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將自己代入到情境中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1]。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使用情境教學法,不但可以更好地向學生傳授體育方面的理論知識,還可以促使學生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培養終身鍛煉的意識。
一、情境教學法概述
(一)情境教學法的概念
情境教學法在使用時應以相關學科的特色和教學素材為主,要設置明確的教育目標。它強調創設多彩情境,營造出生動的教學氛圍和環境,給予學生更多的課程吸引力,使學生愿意從主觀上參與到相關活動當中,能夠在擁有濃厚興趣的前提之下,增加學生的體驗感。情境教學法也成為了各科突破教育瓶頸的重要方式,只有在情境創設的基礎之上,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水平。在小學體育課程中,情境教學法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吸引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增加學生的課程體驗感。
(二)情境教學法的目標
教師在使用多彩情境教學法時,應當在理解教學重點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鍛煉各項技能。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意在創設輕松歡樂的教學氛圍,加深學生對于所學所練的印象,也讓整個課程變得非常生動,具備趣味性。同時,情境教學法應當在加強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基礎之上,優化相關教學內容。小學體育教師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單一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和鍛煉過程所造成的限制,或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法也能夠達到改善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參與運動和鍛煉過程,也可達到強健身體、提高身體基礎素質水平的效果,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二、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的作用
(一)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當前許多小學生都為獨生子女,它們在家庭里被家長關愛,甚至溺愛成長,因而容易出現嬌縱的性格,不愿意聽從教師的安排。尤其是在體育教學的過程當中,違反紀律的現象尤其普遍,紀律混亂也不利于體育課程的開展。傳統教學模式中多是對教材中相關知識的講解和一些單一項目的鍛煉,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注意力。因而,借助情境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在課上的注意力和參與度,可以創設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可以充分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從而使得體育課程的紀律得到改善,也可降低學生出現違反紀律情況的概率。
(二)讓學生感受體育的魅力
學生在學習體育知識時,除了了解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之外,還應當在參與相關活動的過程中逐漸鍛煉運動技能。教師借助情境教學法,將理論和游戲形式進行結合,更能夠達到知識科普的目的。同時,情境教學法可以以學生為主體,從而將單一的教學方式進行轉變,以多種模式融合的方法,讓情境教學法的生動性得以凸顯。學生在課堂上也不再是枯燥地鍛煉相關項目,而是在多樣化的學習過程當中體會到體育學科的魅力和參與運動的快樂。
(三)有利于提高體育學科的教學水平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發育尚不健全,自控能力較差,而且體育課程大多在室外進行,對學生的束縛力更低。所以教師想要維持課堂紀律,提高教學水平,具有一定的難度。且學生們的個性特點不同,喜好的東西不一,想要很好地引導學生參與運動過程,還需教師借助情境教學的形式,將教學方法進行重新組合。在創設快樂、舒適的學習環境的基礎之上,利用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學生可以踴躍參與到相關體育活動當中,在更具娛樂性質的情境活動中也可以提高教師的體育課程教學水平。
三、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改的持續深入,學校及社會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大部分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使用了情境教學法并初獲成效,但總體來看,其中仍有一些不足之處。
(一)傳統教育理念影響
這種情況大多數出現在教學時間較長的教師群體中,這部分教師教學時間比較長,雖然體育基本功非常扎實并且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由于傳統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教學情境只是作為課堂引入,并沒有將學生真正地帶入到教學情境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然是“被動式”學習,由教師做示范學生進行模仿,這樣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時間長了學生會覺得學習體育比較枯燥、乏味,從而失去興趣。
(二)教學情境與教學內容聯系性不高
還有一部分教師,這些教師雖然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的意識,希望通過情境教學法來提高教學質量,但由于自身教學經驗較少,沒有合理地將教學情境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無法完成教學目標,導致教學質量低下。
(三)存在輕視體育教學的情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育界中大力提倡使用情境教學法,改善體育教學的水平。然而卻仍舊有一些學校在進行體育課程授課時觀念落后,教學模式未能及時更新,無法完善教育體系,以至于情境教學法難以深入進行。同時,某些學校對體育課程的重視度不足,相較于一些考試類科目,體育課程更加流于形式,進行情境教學也只是走走過場,因而無法真正達到教育的目標。
(四)師生間進行情境交互的方式匱乏
當前在進行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時,教師使用情境教學法還缺乏一定的經驗,情境交互方式匱乏也是許多教師經常存在的問題。教師的個人態度和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感受到一種不可親近感,因而學生在參與活動時自覺性和活躍度不是很強。缺乏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會大大降低情境教學法的效果,且某些教師在面對學生出現錯誤或者遲遲無法挑戰成功時會嚴加指責,甚至存在暴力傾向,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到情境教學法的發揮,會限制學生的學習水平。
四、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策略
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思考,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情況設計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將自己帶入到教學情境中。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體育的樂趣并且積極參與到學習中。
(一)通過游戲設置教學情境
愛玩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這一特點,通過游戲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體會到學習體育的快樂[2],同時對教學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小學體育二年級下冊《小青蛙跳荷葉》這一課,本堂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習立定跳遠的基本姿勢和跳躍技巧。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小青蛙找媽媽”的游戲來創建教學情境:教師先準備一些青蛙的頭飾發給學生,教師扮演“大青蛙”,學生扮演“小青蛙”。教師先帶領學生學習立定跳遠的動作,讓學生跟著教師一起練習。學生掌握基本動作之后,教師在操場上用粉筆畫幾個圓圈當作“荷葉”,學生排成一排站好,教師在最前面。教師用立定跳遠的姿勢向不同的圓圈里跳,后面的學生依次跟上,排成一排根據教師跳的順序進行立定跳遠,模擬出“小青蛙找媽媽”的游戲。教師通過游戲來設置教學情境,可以極大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并且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也在重復練習立定跳遠的動作,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模擬比賽設置教學情境
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會有球類運動,比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教師在進行球類教學時,可以模擬一場比賽的情境來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競爭心理,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籃球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籃球比賽的教學情境來使學生代入:開始上課的時候教師先講解雙手胸前傳接球的動作要領,之后教師準備好不同顏色的卡片,上面分別寫著1~5的數字,代表籃球場上5個不同位置。之后學生分為5人一組,每組學生拿著相同顏色的卡片作為隊友。5個學生在籃球半場分開站,1、2、3號位站在三分線外,4號位站在罰球線,5號位站在籃下,1號位先拿球,將球傳給2號位,2號位接球之后傳給3號位……以此類推,最后5號位接球完成投籃,教師用秒表計時,用時最短的小組贏得比賽。通過模擬比賽來設計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代入到籃球比賽當中,激發學生的競爭心理,讓學生通過互相競爭來提高練習傳接球的效率。
(三)設計音樂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體育課程相較其他學科而言具備著一定的特殊性,體育課程中的相關技能需要反復訓練才能夠使學生達到一定的水平,而相關技能的訓練又會耗費過多的體力,而其他科目更多的是動用腦力。再加上小學生的骨骼發育不強,各項身體機能不夠完善,在體育課程訓練中很可能會出現疲勞的情況。如果這種疲勞狀態無法得到改善,學生的注意力沒有被充分吸引,會使其喪失對體育課程的興趣,在學習中會產生嚴重的抵抗情緒。因而,將情境教學法和音樂進行串聯,幫助學生放松身心,可以使學生在一個更加輕松的情境當中解除疲倦感,潛移默化中就完成了技能的訓練和運動過程。
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小豬佩奇》等耳熟能詳的動畫歌曲,利用動畫歌曲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烘托出濃郁的音樂情境,讓學生在音樂響起時參與體育鍛煉,音樂結束時立刻停止動作。最終,先沖到終點的學生獲得勝利。這種音樂情境和比賽形式融合的方法更有助于活躍課堂的氛圍,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在快樂的氛圍中減少疲乏感。教師也可借助一些節奏感極強的歌曲,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可以在聆聽音樂和享受比賽的過程當中忘記機體的疲勞,全身心地參與到體育課程中。
(四)設計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
問題情境教學法在開展小學體育課程的相關活動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可以提高教學水平。教師通過問題情境創設,使學生能夠在思考、聆聽和解答疑問的過程當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開拓學生自身的視野。借助問題情境教學的方式也可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比如,在小學體育課程上,教師組織學生訓練完俯臥撐項目之后,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操作。此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大家練習完所有的動作后說說俯臥撐可以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呢?”通過提問讓學生回答,從而了解學生對于該運動項目的感受,也有助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索其他的知識,了解在俯臥撐鍛煉時應當注意的事項。同時也可調整教學的節奏,更加適應學生的學習狀態,改善學生的學習水平。
(五)創設合作教學情境,增進體育合作過程
體育項目當中有許多的內容都有著明顯的團隊特征,團隊合作也是體育活動的宗旨。多人協同并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溝通能力,教師可以在開展小學體育教學的過程當中創設合作情境,從而使學生能夠擁有團結合作的理念與認知。
比如,在組織學生開展籃球、足球、跳繩、拔河等合作性質的項目時,教師可以創設合作運動情境,讓學生在參與運動的過程當中能夠和同組的組員共同協作,共同獲得勝利,或者一起面對失敗時的挫折感,并正確面對這種挫折感。這種互幫互助的氛圍有助于宣傳正能量,讓學生能夠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學生不怕苦和勇于奮斗的拼搏精神,也使學生能夠成長為擁有健全人格的綜合素質人才。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師應當有創新精神,不斷思考,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具體情況合理設置教學情境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鍛煉身體并培養終身鍛煉的意識。為了更好地推動情境教學的過程,在小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思考情境創設的具體方法,教師可以借助游戲式情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快樂地參與運動過程。同時用比賽模式調動學生的好勝心,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在完成音樂情境創設的過程中也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問題情境可以達到引發學生思考的目的。最后,在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改善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彭錦輝.小學體育課創設情境的方法與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52):197.
[2]朱為靜.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小學),2017(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