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文化自信”融入英語課堂的探索實踐,是將大學英語課堂作為一個平臺,通過布置英語展示任務,賦予學生話語權,為學生賦能,提高文化自信。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恰當融入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教學內容與任務,引導學生增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培養用英語自信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
關鍵詞:文化自信;中國故事;英語教育;課程思政
作者簡介:朱丹丹(1973- ),女,江蘇南京人,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漢翻譯、英語教育及語言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大學英語課程是高職學生的公共基礎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課程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文化比較,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立場,形成國際視野,學會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
一、教學實踐綜述
將大學英語課堂作為一個平臺,通過布置英語展示任務,讓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賦予學生話語權,為學生賦能,提高文化自信。以輸出型的任務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發展能力。主要任務有制作英語PPT演示報告《我和我的家鄉》,制作《自己烹飪家鄉菜》的英語短視頻,及制作《中國文化的象征》英語短視頻。所有內容要求用英語口述,中英雙語文字(字幕)對照。教學任務的布置以英語教學輸出理論為依托,以用英語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為底層邏輯,以增強文化自信為抓手,以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為表現形式,結合社會熱點,聯系學生興趣與知識水平,每學期設置一個全班學生人人參與的任務主題。完成任務需要學生具備電腦軟件運用能力、中英文撰稿能力、演說能力、鏡頭表現力、動手操作能力等。這些課堂任務活動創新了課堂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能夠讓學生獲得自我效能感,提高學習內驅力,并為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一定的語言基礎和實踐能力。
同時借助網絡平臺,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學習與之相關的中英表述。教師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實踐解析
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的持續深入,高校英語教師也在不斷探索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大學英語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自身獨特的教育優勢,利用英語這一媒介,大學生不僅能夠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思想,又能夠以英語語言為載體,進行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國優秀文化的對外傳播。
(一)設計思路與理念
目前大多數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與理念輸入為途徑,而本課題研究依托英語輸出教學理論,嘗試通過讓青年學生用英語做演示報告與短視頻創作等方式,主動輸出英語表達,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與主觀能動性。Spolsky認為,語言學習者在交流中進行語言輸出,不僅有利于學習者獲得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還有利于其獲得其他非語言能力。因此,語言輸出是學習者提高語言技能與形成概念系統的決定因素,是外語教學和學習達成長期穩定效能的必要條件。
(二)具體任務與實施
1.英文 PPT演示報告《我和我的家鄉》(I and My Hometown)。教師在學期初將演示報告主題告訴學生,學生按照學號順序,每次課四至五位學生到講臺前進行演示報告。內容必須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自我介紹,二是家鄉介紹。鼓勵有創意、有幽默感的演示報告。演示文稿是輔助,關鍵是看各位學生的英文講述。PPT文稿內容不得抄襲,也不得使用網絡上現成的介紹家鄉的短視頻。每位學生演講完,教師及時做出點評,以表揚與鼓勵為主,適當提出改進建議。評分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聽講反應,從PPT制作、中英語言文字的準確度、內容的充實度、演講的流利度等方面綜合打分。
從實踐效果來看,英語演示報告《我和我的家鄉》極大激發了學生對英語課的興趣,提升了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比如有部分學生此前表示不會制作PPT,可一旦任務布置下去,學生都會認真準備,多方查找制作教程,摸索著制作出PPT演示文稿,另外學生之間也會互相幫助指導制作。演講提升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的學生甚至在演講開頭說,“英語課我最喜歡的就是做演示報告這個環節。”
2. 制作講解自己家鄉菜的英語短視頻。在學生居家上課期間,教研組從受大眾歡迎的《舌尖上的中國》電視節目獲得靈感,讓每位學生拍攝一個自己居家做菜的短視頻,鼓勵大家做家鄉特色菜。做菜過程中必須配合英語解說,可以是自己中英文雙語解說,或者是中文解說配英文字幕,或者英文解說配中文字幕。要求學生發揮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制作家鄉的特色菜肴或自家的私房菜,也可以是自己的創意美食或飲料。有些制作過程持續時間較長或重復動作的,可以用快鏡頭或剪切鏡頭。要求本人必須出鏡,以證明是自己在做菜,不得假手他人。禁止網絡抄襲或下載一個網絡做菜視頻提交。教師在網絡直播課中陸續播放本班學生的做菜短視頻,此外在QQ群里面推送制作較好的視頻讓大家學習。這一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熱情。有些學生甚至反復修改優化視頻數次,如增加英文字幕,縮減時長等,力求達到評高標準。也有不少學生把做菜短視頻放在了“抖音”和“小紅書”平臺,獲得了一些關注與點贊,更加激發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對自己動手做家鄉菜的自信。
布置做菜英文短視頻制作任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線上上課缺少互動的局面,還增強了學生手機攝影技巧、制作及剪輯短視頻的技巧、邊示范邊講解的技能等,英語解說更是實現了學以致用。做菜英文短視頻不僅增加了線上英語學習的樂趣,也是疫情期間現實生活的一種展示,體現出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傳統觀念,以及樂觀向上、勤勞質樸的精神品質,更是課程思政的實踐形式。
3. 制作英語短視頻《中國文化的象征》(Symbols of Chinese Culture)。《新視野英語讀寫教程》思政版第2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文化的象征》,教材中講的是美國文化的象征,AB兩課分別介紹了麥當勞快餐和迪士尼樂園。與此相映照,中國文化也有很多象征性代表,例如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園林、戲曲等等。電視上近幾年也涌現了一批集中展示中國文化的經典節目,在學生中有強大的影響力,引起了共鳴。例如《典籍里的中國》《如果國寶會說話》《跟著書本去旅行》《航拍中國》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制作《中國文化的象征》短視頻,要求主題內容積極健康,只要從任意一方面體現出中國文化內涵即可。畫面內容必須是原創,學生自己拍攝,不得從網絡下載現成視頻,也不得利用現成的解說詞,英語解說必須由本人完成,不得使用語音軟件合成,時長3至5分鐘,格式MP4,英文解說加中英字幕。教師在聽說課上每次集中展示5位學生的視頻作業,師生共同點評,有時也讓制作的學生介紹創作背景、使用的方法、技巧及軟件。教師根據視頻完成度、語言內容、制作技術、創意及學生反響綜合打分。
《中國文化的象征》短視頻制作任務讓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盡情發揮,有的學生是參觀中國式園林;有的學生是利用清明和五一節假期,回家拍攝了家鄉的某處旅游景點,或家鄉某種風俗;還有的學生介紹了獨具特色的各類博物館,例如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館、越劇博物館等,個別學生制作的短視頻甚至已顯露出一些電視臺專題紀錄片的萌芽影子。《中國文化的象征》短視頻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潛能,實現英語知識活學活用,鍛煉了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
4. 讀寫、復述與討論。在教學中運用移動網絡平臺,參考權威媒體隨時整合最新的文化與時政信息,對相關中華經典、優良傳統、文化特色、黨政要聞及外事交流方面的英語表達進行篩選后推送發布,讓學生中英雙語抄寫筆記,進行熟讀、口頭復述及進行小組討論等練習活動,筆頭與口頭練習分別拍照或錄視頻上傳“易智教”教學平臺,教師可在線及時查看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并評分。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英語課程思政融合大多是從教材、教師與課堂角度挖掘與拓展課程思政素材與內涵。但由于時時刻刻有鮮活的英語時事熱點和新聞故事,而現在電子媒體與智能移動終端又可以為信息與文化的傳播提供迅速及時的通道,所以學期初教師就向學生推薦關注“央視頻CGTN”(中國環球電視網/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日報雙語新聞”“21世紀報”微信公眾號、“可可英語”App等權威且更新快速的媒體和網絡平臺。一方面讓學生關注最新的時政新聞,站穩中國立場,培養國際視野,增強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的英語學習內容與時俱進,與時代熱點同頻共振。正如語言學家Canagarajah所言,外語教學中的本土特色,應該成為有利的資源,而不應是局限。
需要注意的是,高職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薄弱,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將具有中國特色的英文表達推送給學生,讓學生始終有內容可講述,有規范可參考,增加學生表達的欲望與自信。新聞熱點與社會關注對學生具有天生的吸引力,增強了學生參與練習實踐的興趣與熱情。
(三)評價方式
本課程以正面評價及鼓勵激勵為主要手段,采用綜合評價方式。首先是多元化評價,從學生的作業、課堂表現、回答問題情況等多個角度對學生及時評價。其次評價過程講求公開與透明,評價內容包括視頻制作水平、語言敘述、中英字幕、創新創意等多方面,并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表現,鼓勵學生取得階段性進步。此外還要尊重學生的反饋信息,參考學生的反響與評價。學生的英語思政作業成為大學英語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學生或許英語水平有限,但這些學生中有的電腦手機軟件制作技能嫻熟,有的動手能力強,也有的學生思維活躍,具有創新精神,還有的學生會借助外力如翻譯軟件及學生幫助等,也能很好地完成英語課程思政作業。
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的情感過濾假設認為,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心理因素影響著習得語言的速度和質量,在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中,焦慮較少的人容易實現更多的語言輸入,心情放松和感覺舒適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效果會更好。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可以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信和學習動力,促進學生輕松愉快、熱情積極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并取得較好的學習成果。
三、結語
21世紀面對全球化發展格局,我們需要重新闡釋文明的價值,重新定位本民族文化對世界的意義。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心也在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源自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也來自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文化自信是中國人在走向世界中從內心深處樹立起的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并不斷激活自我創造力。英語教師更應抓住機遇,努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英語教師要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能用規范的英語傳播中國文化,促進跨文化交流,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秦盼泓.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的策略與路徑[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1.
[2]龍迎春.文化自信鑄就大國復興之魂[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1.
[3]羅錢軍.外語輸出型教學與“形式協商”[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4]王曉旻.文化自信與高職行業英語教學融合研究[J].海外英語,2021(8).
[5]梁勝.“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研究[J].校園英語,2021(34):64-65.
[6]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ed), Oxford[M]. New York: Pergamon,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