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教
摘要: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激蕩中,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價值日益彰顯。本文以此為基礎,梳理了當下中學勞動教育的現實狀況,探討了將勞動教育融入中學歷史教學的必要性、可行性價值,并就如何將勞動教育融入中學歷史教學、將勞動教育與中學歷史學科教學相結合進行了探究,提出了具體的實踐路徑,以期為中學歷史教師開展勞動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勞動教育 中學歷史 歷史教學
一、前言
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關于勞動教育的研究就已經展開,將勞動教育與相關學科相結合的研究也開展了起來。2015年《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出臺后,勞動教育更加受到教育者與社會的重視,與此有關的研究和文章也逐漸增多。從實踐上來說,研究將勞動教育融入中學歷史學科教學,既是繼承傳統教學理念,也是創新之舉。諸如兩者融合的價值,如何融合,如何在教學的設計、實踐、評價等環節滲透等問題,頗有探討的必要。
二、中學勞動教育的現狀及機遇
(一)輕視勞動教育
在現今很多中國人心中,仍舊存在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落后觀念。其實,不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都是參與實踐,都是以提供自己的價值這種方式,為自己、為他人輸出一點力量,進而滿足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是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學科內容的教育同等重要。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和家庭教育中,老師、家長都應該加強對勞動教育的關注,真正理解勞動教育的長遠益處,明白其他任何形式和內容的教育都不能夠徹底替代勞動教育的道理。
(二)當前中學生勞動技能及素養缺乏
當前中學勞動教育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學生勞動技能和素養缺乏。這一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學生沒有合適的可以勞動的空間,即使是生活在農村的中學生,多數時間都用在上課和做作業上,加之當前中學較少對學生的實踐勞動有具體要求,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的中學生連最基本的打掃衛生、整理衣物等勞動技能都非常缺乏。
(三)家庭生活中缺乏勞動教育
因為經濟結構的變化、城市的快速發展、城鎮收入差距的現實存在,很多人不得不追求更好的發展空間,表現在農民進城、小城市勞動者涌向大城市、大城市的人尋求出國機會等。后工業化時代的發展,讓身居城市的學生逐漸疏離了生產勞動,即使是農村學生,對于農業生產勞動也十分陌生,鮮少參與勞動。兼之改革開放后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這一時期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成為家長的“掌上明珠”;隨之而來的便是家長包辦了孩子的一切事務,許多孩子被寵溺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在家長的心目中,孩子只要能考試取得高分、有好成績便萬事大吉。多數孩子在家庭中基本不參與家務勞動,更遑論勞動教育。
(四)中學勞動教育面臨的機遇
2020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兑庖姟访鞔_勞動教育是我國現行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要求把勞動教育融入整個教育的過程之中——從小學到大學,不同的學習階段都有不同的勞動教育內容和勞動教育規范。《意見》指出,不僅在校園里要有勞動教育,家庭中也要有勞動教育的“容身之所”,勞動教育更應該走向社會,與其他教育結合在一起。這表明國家已經高度重視勞動教育,這是勞動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機遇。
新時代,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重要特征的高新科技為勞動帶來了新的內涵和不同的方式,給新時代勞動教育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以往的只要通過勞動就能產生財富的價值交換模式逐漸被模糊化,部分體力勞動在如今科學與技術逐漸走向融合的趨勢下慢慢被取代。隨著科技的發展,勞動力得以極大解放,“勞動”似乎越來越有了被“技術”取代的趨勢,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參與純粹的體力勞動的機會逐漸減少。殊不知,勞動的形式是多樣的,不僅僅是力氣活,勞動教育也不是只有單純的躬身實踐。這是勞動教育面臨的機遇,同時也帶有一定的挑戰。
三、勞動教育融入中學歷史教學的必要性
在現今社會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社會對于勞動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逐漸提高。高素質的勞動人才從中學就要開始培養,且未成年學生在對勞動的認識方面尚有不足。因此,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科教學迫在眉睫。在所有學科教學當中,歷史學科教學又與勞動教育密切相關。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勞動史。而且,中學歷史教材充分考慮了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所呈現的內容與勞動教育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將勞動教育融入中學歷史學科教學,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當然,面向中學生的歷史學科教學,要將國家意志和教學目的凸顯出來,僅憑課本上的文字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歷史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上,要進一步吸納、闡釋勞動教育的內容,將勞動教育融入中學歷史學科教學。兩者結合,可以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和培養時代新人。
(一)新時代對高素質勞動人才的需要
現今世界劇烈嬗變,社會發展迅速,中國正處于歷史性的時刻。我們不但要立足國內發展,而且要駐足國際社會,放眼全球,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要走向國際市場,彰顯中國實力,主要在于人才與科技的競爭,這種競爭涉及教育基礎、科研能力、人才培養、國民素質等多方面。因此,培養出高素質、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
要使這一目標實現,我們必須要培育出有能力、有責任、敢擔當的勞動者。如今我們所擁有的這些成果,都是經過人們的勞動實踐而得來的,不論是以前的純體力勞動,還是如今的高科技發展取代部分體力勞動,都需要勞動者的參與,更何況,科技與機器無法取代勞動產品中蘊含的人文氣息。因此,大力提倡勞動教育,實行“五育”共同“合作”,使勞動者(中學生)得到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很有必要。
(二)中學生存在錯誤的勞動觀
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優渥的物質生活,勤奮、上進的勞動者也切實享受到了勞動的果實,然而對于在前人勞動成果上成長起來的學生來說,他們沒有真正經歷過生活的磨礪,在認識上對于勞動自然存在一些偏差,何況還有現代社會中某些不良風氣的侵蝕,更加大了這種偏差。這就可能使得未成年學生作出錯誤的價值判斷,繼而影響其人生選擇。
社會的進步由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共同奮斗而來,各種職業并沒有本質的區別。然而,錢多錢少變成了部分中學生看待職業的標準,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勤儉持家”“慎之勞,則富”等被棄若敝屣,誠實勞動被嗤之以鼻,網絡上揮霍奢侈的誘導更容易使青少年誤入歧途,加入所謂“一夜暴富”的高薪職業。因此,中學教育中應該加強對學生尊重勞動的教育,而將勞動教育融入中學歷史教學,能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的勞動觀念。
四、勞動教育融入中學歷史教學的價值
中學歷史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有利于在中學生群體中構建“唯物史觀”。勞動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融入中學歷史教學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與勞動觀的重要舉措,是堅持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要求。勞動是人類社會前進發展的基石。“勞動教育給人們植入了實現幸福的行動基因”,讓人們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中學歷史教學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索和研究,是傳播知識與文化的主要載體。將這二者結合起來,能有效培養合格的、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
勞動教育融入中學歷史教學,為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可以有效實施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新舉措。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將勞動教育作為中心內容,可以將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歷史知識進行整合,并形成專題教育,進而有效提升中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使其不但可以提高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加深對歷史教學的印象,并且還能理解勞動教育的意義,改變對勞動的錯誤觀念,凸顯歷史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效果。這也有利于讓中學生感受到“家國情懷”,感受到絢爛多彩的中華文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勞動的結果,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豐富多彩的成就,對中學生樹立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勞動教育融入中學歷史教學的具體實踐
(一)結合歷史素養,形成勞動意識
勞動教育與歷史教學相同,也要制定學習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關注核心素養,也要注重對中學生進行勞動意識的培養,將勞動教育寫進教學目標中去,以文獻史料實證作為教學基礎,結合歷史資料和教材內容,將教學目標拓展,增強學生尊敬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全面把握教材編寫內容,結合唯物史觀,將歷史課本中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充分利用,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文明的發展不可能離開勞動實踐,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還可以運用史料分析和實證方法,例如使用視頻、音頻、圖片、文字、歷史古跡、文物等資料,來驗證勞動價值觀具有的科學性?!皻v史是不會被改變的”,想要揭開歷史的面紗就要依靠這些地上地下的證據。教師利用好這些歷史資料穿插進行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積極主動參與勞動實踐的意識。
(二)充實教材內容,彰顯勞動態度
中學歷史課本由于內容篇章所限,對歷史的細節介紹不全面、不充分,這些都需要教師恰當地完善教學內容,將歷史現場還原,把歷史教材中含有勞動教育的材料發掘出來,豐滿歷史人物、豐富歷史事件,讓歷史“走出”課本“走向”課堂。除此之外,“將各學科教學內容中有關勞動的片段深入挖掘,細致探索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的共通點,實施多方面、多角度的教育融合,形成教育結合整體”,這樣一來,才可能讓中學生更加自主吸收和理解歷史知識,對學習歷史產生主動性,逐漸接受和認識勞動教育。
對于教材中沒有深入介紹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教師可以拓展其相關內容,“把握要素,將學生帶入歷史之中,感悟前人的勞動態度”。探究和講授具有代表性歷史人物的故事,使學生理解歷史人物取得成績是由于他們多年的奮斗。學生在書本中學習、掌握基礎歷史知識以后,可以運用所學,改變固有思維,在實踐中感知,養成勇于探索、敢于求真的良好習慣,進而探索世界與大自然,為人類的進步貢獻力量。
六、結語
勞動不只是勞動,教師要將勞動教育融入中學歷史教學,與孩子們一同發現世界,探索一切可能;尋找過去的記憶痕跡,展望未來的美好、希冀。學習也不僅僅是被動地去接受,要引領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改造現今世界,改變我們的周遭,開創真正屬于自己的歷史,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今天將勞動教育融入歷史教學,是要凸出其實踐性。中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既創新了歷史思維又完成了勞動教育,繼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歷史的見證者轉變成歷史的創造者,兩者的結合恰到好處。
美國教育學家、哲學家杜威說過,“歷史是永恒的建設性的道德遺產”。歷史乃人文之母,教師教學不能只注重對歷史知識的傳授,還應關注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發展。歷史教學要扛起“立德樹人”的大旗。歷史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要將道德教育、素質教育、勞動教育等融入其中,強化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僅讓勞動教育在課堂上展現,更應該出現在生活中。當然,將勞動教育融入歷史教學也要體現出新時代特征,需要不斷開拓勞動教育這條大路,使其走出課堂走向課外,注重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著重突出歷史學科在勞動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歷史教學和勞動教育的最終導向都是培養有品德的建設者,中學歷史學科教學應當實現歷史學科特有的造就人、完善人的價值,使學生在心中樹立正確而積極的勞動價值觀,這也是新時代中學歷史教學的應有義理。
參考文獻:
[1]趙亞夫,馬婷,李田玉.改變對歷史教科書系統的認識勢在必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1):4-12.
[2]付盛陽.勞動精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1.
[3]顧建軍,畢文健.芻議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的一體化設計[J].人民教育,2019(10):15.
[4]劉國彬.中學歷史教學中落實勞動教育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評論,2021(5):67-73.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