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立艷
〔摘? ? 要〕? 小學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結合時代要求,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體會科學思想方法,培養科學興趣,學會探究性學習,并能用所學知識解釋身邊的科學現象。本文著重從學習科普文章以及練習科幻習作入手探究如何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關鍵詞〕? 小學語文;科學素養;科普文章;科幻作文;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4-0088-03
科學素養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它包括了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科學素養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能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是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時期,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思考、創造、動手等方面能力的訓練,為學生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深刻領會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各項要求,將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目標和任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意識,為其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一、學習科普文章,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一)學習科技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統編版里的許多課文都包含著多種多樣的科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語文學科的方法進行滲透和普及。比如通過《月亮姑娘做衣裳》,使學生認識到月亮的時辰是怎樣改變的;學習《牛肚子里的旅行》讓學生了解到牛有四個胃,并知曉牛是如何“吐”出食物反芻的;《小蝌蚪找媽媽》,就是用一幅畫排列順序,然后重復,讓學生了解到,小蝌蚪在變成一只青蛙之前,是先有了后面兩條腿,然后才有前面兩條腿;《植物媽媽有辦法》使學生認識到了不同的播種方法;《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課程內容則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當今世界的科學技術是如何飛速發展的……這些教學內容會引領學生探索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宇宙等的科學秘密,體會真實世界與人造世界之間的密切關聯和不同。
(二)教會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素養
語文教材內容以及科學課程內容,都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思維方式和方法的引導。因此,有很多的說明類課文,其嚴謹的邏輯思維與表達都是學習中非常好的借鑒。比如,引導學生從單角度觀測向多角度觀測方式過渡,將客觀性和主觀性相結合。又比如,在法布爾教授的《蜜蜂》中,我們可以融合“問題—提出假說—試驗證實—總結”的科學試驗方法,對單元學習的讀與寫進行引導。再比如,《村居》中的“拂堤楊柳醉春煙”,《祖父的園子》中的“下雨時,榆樹首先冒出了煙”,其中的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一場雪》中“蓬松松的”和“沉甸甸的”的大雪,內容表達是否相悖?在《只有一個地球》中,“我們要小心地維護我們的星球,維護我們的生態”這個總結是如何一步一步來的?……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科技思想和方法的培訓。
(三)體會人物品質,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科學”的含義是:依靠觀察,尊重事實,謹慎得出結論,勇于糾正錯誤,不斷探索未知的世界,勇于承擔人類幸福的責任。“科學”是以“實驗”為依據,以“證據”為依據,其中包含著“求真務實”的思想;科學講究的是嚴謹的邏輯思維,其中包含著合理的精神;科學是一種比較有限的東西,它包含著懷疑的精神;學術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人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具有民主性;科技的發展是與時代同步的,是永不停歇的,它包含著創新的思想……而當今的世界,就是要擁有這種具有真、理、民主、懷疑和創新等特征的人。在課堂上,通過對有關文本的分析,可以使學生融入文本中,感受有關文本中所體現出的科學精神和態度。例如,從六年級下冊《詹天佑》中的“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規劃魚骨狀路線”這三個例子中,學生能夠體會到作者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勇于開拓的創造性思維。通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中幾名著名的科學工作者的實例,可讓學生體會到他們勇于質疑、勇于探究的精神。通過閱讀《兩小兒辯日》,學生可以感受到兩個孩子敢于質疑、不迷信權威的氣概,弄明白“有探索的機會,永遠等待著有求知欲和善于思索者”這個人性的主旨。
(四)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知科學
科學化的教學追求真理,而語言化的教學追求美好。在科學與語言教育的開創期與關鍵時期,需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需要調動他們的興、情、志、理,更應為其構建起能夠讓他們學習科學知識、科學制作和科學想象的情緒階梯與方法框架。要激活教科書中的“科創因子”,讓教學內容回歸“人文性”,回歸“科學性”。比如,在講授《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的過程中,指導學生用“自述”的形式表達所學內容,這樣不僅能讓他們對文本有更深刻的了解,還能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真諦。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通過“練練手”的形式,將納米技術應用到現實中去,也可以通過給納米拍攝宣傳片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納米技術的特性和作用。讓科普說明文的教學變得靈動有趣,不會讓學生在學習時,由于對科學的理解過于嚴密、過于精確,而產生味同嚼蠟、毫無生氣的感覺。
二、學寫科幻作文,引導學生敢“動”敢“想”
新課標將能夠積極開展探究式學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應用語言,確定為新的教學目的。其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注重提高學生的創作熱情和自信,減輕作文對他們的約束,提倡學生自由地、有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方面,小學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在教材內容的練習系統里,大約有10個與想象有關的練習,另外兩個則與現代科學技術關系緊密。在教學中,教師要嚴格遵循課本,組織好有關的“小練筆”和“習作”,并進行適度擴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一)根據教材要求,引導學生敢“動”筆
小學教材內容和科學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四年級下冊第二個“科普”專題的練習題目為《我的奇妙想法》,目的是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在現代科技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去創造一些奇妙的事物,比如會飛行的房子、會走路的鞋子、會移動的時空穿梭機、會變大變小的背包等等,這些都會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有很大的幫助。比如《無中生有的納米烤箱》,沒有插頭,沒有按鈕,有人工智能遙控器,有納米涂層,還有一根納米管子,可以將周圍的一切都轉化為肉類和蔬菜,這個納米世界的一幕,讓人著迷。再如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科普”的專題,以“長著科學的雙翼翱翔”為題目,指導學生創作一部科幻小說,讓他們把一些看似真實世界中沒有的、看似不可思議的科學技術融入小說中,并對小說中的角色產生一定的作用,從而反映出科技對人類生命的改變。以此讓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達得流暢準確,從而培養學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綜合素質,提高其科學思維能力。
(二)擴展教學練習范圍,讓學生發揮想象力
小學語文統編教科書中的單元練習具有豐富多樣的內涵,涵蓋了廣泛的領域。力求“為孩子的全生活著想”,想象方面、寫事方面、寫人方面、寫景方面、說明類方面、實用文體類方面等一應俱全,并且每個類別中的具體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來自學生的生活,并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幫助。教師在遵循教科書編制初衷的前提下,可以對學生的科研想象進行適度的拓展,并對其進行合理的指導。三年級是進行練習的開始階段,在學生練習時,教師可以設定一個情境:“我們將要制造一個行星,這個行星將會成為我們將來的家鄉。你可以設想這個行星在太空中的什么地方,這個行星上會有什么樣的環境,會有什么樣的建筑物,會有什么樣的生命。”創設好情境之后,可以在學生進行練習時,指導他們思考以下問題:“如果一個人住在我們所創造的那個世界上,那么他的外表和言談舉止會是怎樣的?會有怎樣的區別?怎么會這樣?那么,在這個被我們制造出來的行星上,會出現什么樣的景象呢?還有其他奇特的天象嗎?”在讓學生把對人和事物的描述融入練習后,再提出問題:“假如我們生活在這個被我們所創造的行星上,它會有什么變化?”如此一來,整個小學語文統編教科書的練習順序,就變成了一個科幻練習順序組成,這樣長時間地進行,自然會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中含有大量的科學知識,比如,在《琥珀》中,我們可以運用“四個步驟”的方法進行一些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從“同理心”出發,通過閱讀文本,理解“琥珀”產生的必要條件:共同構、集思廣益,設計出一套人造黃皮;樣機制造、手工制造,合作制造人造的琥珀;試運行、群組演示,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反饋改善。在上完《飛向藍天的恐龍》這一節課之后,我們可以布置一個任務:選擇適當的素材,通過團隊協作,制造出一只可以自由飛翔的飛禽,該飛禽可以自由地在空中翱翔。從一個創新構思,到一個設計方案,再到一個對作品進行的比賽,可以很好地將學生的想象力和實際創造性充分地發揮出來,并且可在設計、講解、反思等環節中,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和思考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海燕.淺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J].考試周刊,2022(18):38-41.
[2]支寒.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0(4):88.
[3]周光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J].新課程(上),2019(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