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婉紅



【摘 要】作為現代職業院校音樂專業重要的一門課程,鋼琴即興伴奏課具有較高的實踐性和理論性,在各大職業院校音樂專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目前,鋼琴即興伴奏水平已成為權衡現代音樂教育工作者職業素養的重要指標之一。本次研究將著重對高職音樂教育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進行深入分析,為高職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鋼琴即興伴奏;伴奏織體;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J624.1;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2
鋼琴即興伴奏作為職業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必修課程,它是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即興伴奏及彈唱能力是本專業核心職業能力之一。教學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曾經主要以以兒童歌曲彈唱為主線、經典藝術歌曲為輔線,把樂理、視唱練耳、鋼琴、聲樂四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在教學與訓練過程中逐漸生成“彈”與“唱”的能力,逐步達到彈唱自如的效果。即興配奏及彈唱能力是音樂教育專業的核心職業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必備的技能。通過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音樂方面的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為音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然后現如今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僅僅滿足兒童歌曲彈唱和少量藝術歌曲的即興伴奏學習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職業需求,為了更全面提升學生對本門課程在今后的職業需求,團隊教師嘗試進行了教學模式改革。
一、鋼琴即興伴奏課教學基本理論概述
即興伴奏是在只有單旋律譜而沒有伴奏譜的情況下,為作品即興所作的伴奏,起到補充和烘托作品的情緒情感。即興伴奏變化多端,不同的人可以將同一首作品根據自己的風格特點和對作品的理解進行不同的演繹。在職業院校中,從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看出,學生主要需要在三年學習中掌握小學音樂課程授課相關技能以及進入相關培訓機構的教育教學能力。而鋼琴即興伴奏主要用途在于滿足學生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所有歌曲伴奏。理論學習不僅僅滿足于小學音樂歌曲的即興伴奏編配,還要滿足日常運用的歌曲即興伴奏。主要從伴奏織體選擇、和弦使用、和聲的規范等方面進行教學講解,讓學生在課程中學會鋼琴即興伴奏。
二、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現狀
以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教育專業為例,根據幾年的鋼琴即興伴奏課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發現目前鋼琴即興伴奏的教學現狀存在以下特點。第一,從學生程度方面看,學生在進校前,聲樂基礎相對比鋼琴基礎好,但是音樂素養相對較薄弱,手指協調能力和理論掌握能力也較弱。故在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改進后,將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開設在二年級,一年級則用于鋼琴基礎集體課程的學習,讓學生通過鋼琴基礎課程學習將手指協調能力得到一定的鍛煉,對鋼琴鍵盤的熟練程度得到一定的把握后再進入即興伴奏的學習。而鋼琴即興伴奏在往年的教學中,主要通過作品解決學生大小調體系的常用和弦連接伴奏公式級常用伴奏織體的學習。基本能達到對兒歌和小學音樂課堂所用的伴奏能力,不論從和弦的選擇、伴奏織體的選用程度都相對簡單且較零散。第二,從教師教學方面看,教師主要在課堂中運用了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歌曲作為譜例,帶領學生從伴奏織體、和弦連接等方面進行講解并練習,提升學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專業能力,但是作品程度較淺。第三,從專業發展角度看,僅僅滿足于小學音樂教材的歌曲即興伴奏似乎不能滿足學生在今后的專業發展和職業發展,因為現今大部分歌曲伴奏,不論在伴奏織體和和聲編配方面的程度都越來越深,學生需要掌握更專業更深層次的伴奏知識才能達到為常用的歌曲編配伴奏。比如《歌唱祖國》《我和我的祖國》《讓世界充滿愛》等等獨唱或合唱曲的伴奏編配。所以,在現如今的鋼琴即興伴奏課堂中,僅僅滿足小學音樂授課已成為一個非常弱小的理由。學生需要獲得相對更加全面、規范的伴奏知識和技能。這也就為教師團隊在教學研討中,想試圖通過改變教學模式來提升學生整體的專業能力。
三、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
在以往的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教學中,雖然都講到了伴奏織體選擇、和弦連接的運用、情緒情感的處理等,但是在講解的過程中,知識點相對較零散,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授課模式和規范的彈奏要求。教學團隊的教師通過參加教師教學技能比賽、培訓等方式,不斷學習、打磨教案、課程,對鋼琴即興伴奏課程嘗試進行了教學模式的改革。
首先,在講解理論方面,教師不僅僅從專業理論的角度進行講解,還得對和弦連接、伴奏織體方面的理論深入講解并練習,最后通過作品譜例分析作品風格等進行示范。從理論再到實踐的運用,提升對鋼琴即興伴奏規范的使用。我們以《七子之歌——澳門》為例。第一步,我們對作品中常用到的大調式附屬七和弦SD7和DD7的功能的產生和運用進行講解,了解他們的作用在于烘托作品情緒,并且講解在初級階段SD7和弦后面只能接IV級、DD7和弦后面還能接V級,以及作品中盡量避免使用反功能和弦。隨后通過大量作品片段讓學生感受使用這兩個附屬七和弦的音響效果和不使用的音響效果對比,讓學生去選擇更加適合作品的和弦。第二步,講解SD7和DD7和弦常用的和弦公式進行,主要講解公式I—VI—SD7—IV—DD7—V7—I,并帶領學生進行公式的和弦連接練習,熟練其鍵盤的位置。第三步,帶領學生熟練掌握以上公式的和弦連接。第四步,嘗試運用不同的伴奏織體(比如三層次伴奏織體、流動低音、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等)去練習以上和弦連接公式,讓學生熟練掌握鍵盤和伴奏公式及其不同的伴奏織體變化。第五步,講解《七子之歌——澳門》的創作背景、作曲家等知識,幫助學生對作品的情感處理以及伴奏織體的選擇,教師也可以嘗試彈奏整首作品作為學生欣賞。第六步,讓學生對作品進行和弦的使用選擇,并嘗試將目前所學的伴奏公式融入到《七子之歌——澳門》中。第七步,掌握作品的和弦連接的彈奏能力以及伴奏織體的彈奏能力。第八步,對作品即興深度處理,對長音處進行“加花”(即通過裝飾音、琶音等方式填充長音)。第九步,有情感的運用無旋律自彈自唱的伴奏的方式彈唱整首作品。第十步,布置一首同類型的作品要求學生獨立課后完成并檢查其練習成果。
然后,通過教師課堂的講解,學生課后進行大量練習,熟練掌握學習和編配技巧,在回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伴奏織體、和弦連接公式、情緒情感的表達方面的情況,通過學生的問題再進行生生互評或一對一點評,讓學生在練習中解決共性和個性的即興伴奏問題。再用《七子之歌——澳門》為例,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練習,基本能夠掌握作品的情緒,在回課過程中,發現學生主要對和弦連接的運用不夠規范,比較凌亂,教師可以通過示范,規范學生的和弦連接使用。
對于這類編配伴奏難度相對小學音樂教材上的歌曲來說,織體方面和和弦使用方面更加深入,通過學習,讓學生能夠掌握難度更大的作品的編配。而對于小學音樂教材中歌曲的鋼琴即興伴奏,通過知識拓展、課后延伸的方式進行完善。
最后,借助網絡學習平臺比如“中國大學MOOC”、學習通、騰訊會議、各大學習網站等APP,幫助學生尋找相對更適合他們程度的鋼琴即興伴奏課程進行課后學習,鞏固對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教學。
四、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模式改革的成效
通過教學團隊的不斷打磨、嘗試,在運用以上步驟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后,通過學生期末測試看出,不管在歌曲演唱、伴奏織體選擇、和弦的使用和和弦連接的規范性方面,學生的能力確實得到了一定提升。以《在水一方》為例,學生在彈唱過程中,運用到了大量的大調式副三和弦以及附屬七和弦。以《在水一方》前奏為例(譜例1),
在和弦的運用上,前奏的這三個小節不僅僅只限于使用IV—V—II級的和弦連接,而是運用到了大調式副三和弦VI—III—IV級和弦連接,副三和弦的音響效果是弱化正三和弦的色彩,讓聲音相對誒呦正三和弦那么明亮,而帶有一絲柔和的色彩。讓整體前奏的和聲更加貼近作品所要表達的風格。學生通過作品的風格,編配的和弦雖然各有特點,但是主要運用大調式的副三和弦以及附屬七和弦。比如在第一段結尾處,通常使用V—I級,這里大部分學生學會運用DD7—V7—I(譜例2),附屬七和弦又屬于動力和弦,用在此處正好在推動作品的情緒的同時增加了和聲色彩。
在中段情緒起伏較大(譜例3),作品的風格又比較柔和的情況下,學生們摒棄了一貫使用的IV—I—IV—V級的和弦連接,而是改用VI—III—II—V級和弦連接或VI—III—IV—V級和弦連接,在伴奏織體選擇方面,學生們使用了大量不同方式的琶音,比如左手琶音或雙手反向琶音等方式配合和弦連接的使用,去模仿流水流動的聲音,讓整體的中段變得柔和但又不失跌宕起伏的情緒。
除此之外,作品中出現了大量長音的地方,學生在編配伴奏的時候,運用了不同的填充,讓作品色彩變得更加豐富,比如學生運用加入裝飾音、琶音、回音或重復旋律音等方式進行填充,豐富了作品的伴奏編配。
五、結語
《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教學只有通過明確和規范授課目的,教學步驟清晰、簡潔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升課堂的質量。從目前教師教學的不斷打磨、實踐后得到了一定成效的提升。在今后的實踐中,我們會繼續不斷打磨課程,希望通過本文能幫助到今后對于鋼琴即興伴奏教學質量提升的同行。
參考文獻:
[1]張明志.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8).
[2]李愛華.創新教學模式是提高藝術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以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改革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1(12).
[3]鄭燕琳.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鋼琴即興伴奏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12).
[4]楊碩.淺析鋼琴即興伴奏在合唱歌曲中的運用——以合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為例[J].黃河之聲,2020(10).
[5]易含美.淺談鋼琴即興伴奏在中小學課堂中的藝術指導性作用[J].戲劇之家,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