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養教育時代的小學數學課堂,亟須深度教學與深度學習。文章以“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教學為例,從五大方面提出了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基本策略,以期為學生打開數學思維之門,引領學生開啟深度學習之旅。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空間觀念
作者簡介:朱明(1976—),男,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揚州大學教科院附屬楊廟小學。
深度學習是由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學習層次理論,它是基于高階思維支持下的一種理解性學習活動,主要表現為遷移應用、批判思考、知識建構和數學思維模型建立等。從中可以看出,基于深度學習視角來開展圖形與幾何教學,無疑是理性的教學選擇,是教學智慧的彰顯。教師要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情境,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發展,讓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的質量不斷攀升。
一、操作體驗,進行深度學習感知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創設學習探究情境,鼓勵學生親自操作實踐,讓他們在動手中深化感知,在動腦中抽象思考,在多重合力中實現深度學習。
(一)創設情境,引發學習探究
以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究為例,教學之初,教師先讓學生計算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面積。學生能夠運用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將其計算出來。隨后,教師給出了一組梯形,引導學生計算梯形的面積。
此時,一部分學生會沿用經驗,用方格紙覆蓋梯形,通過數數得出梯形的面積;還有一部分學生進行猜想,用梯形的上底乘以高,或是腰乘以高;一部分學生則不知道如何計算,顯出一副茫然的樣子。面對學生的表現,教師鼓勵他們通過小組合作,發揮集體的聰明才智,大膽猜想,在思維碰撞中找到靈感,探究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二)操作體驗,助力深度學習
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鼓勵學生采取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來驗證猜想。經過探索實踐,學生找到了計算梯形面積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學生先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則平行四邊形的底是梯形上下底之和,高是梯形的高,這樣就能順利地求出梯形的面積。
第二個方法,學生把梯形剪成兩個三角形,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上底×高÷2,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下底×高÷2,再經過計算推導,便可得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第三個方法,學生把梯形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也順利地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動手實踐使學生的學習視角不斷拓寬,讓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得到增強,使學生的探究學習更有深度。這種猜想、操作、驗證、學習的過程也會被學生不斷內化為經驗,成為有效的數學思維模型。可見,創設實踐性的學習情境,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探究學習之中,有助于讓他們在動手、動腦中實現學習突破,助力數學素養的積淀。
二、信息技術,助力積累學習經驗
深度學習不是依靠題海戰術實現的,而是基于學習探究發生的。教師可以引入信息技術,將抽象的幾何圖形學習直觀化、形象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對幾何圖形的認知,發展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
(一)引入信息技術,解析教學內容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這是他們的主要認知特點,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想方設法地讓抽象的概念以直觀的方式輸出,豐富學生的感知,為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鋪路搭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內容以文字和符號居多,而且都是以靜態呈現的,教師若只是讓學生看著靜態的圖文去想象,去理解,這對于抽象思維能力尚弱的小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
信息技術時代的優勢在于,信息資源豐富,獲取方便。信息技術還能夠使數學知識化靜為動,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因此,教師可以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解析教學內容,助力學生增強空間觀念,理解相關概念。
以“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時沒有先組織學生學習教材,而是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示電子教材,出示了一塊三角形蛋糕,引導學生尋找三角形蛋糕的角,然后再通過信息技術動態演示從蛋糕上抽象出圖形角的畫面,以幫助學生更直觀、更具體地感知角的存在。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將生活中的實物角抽象化,有助于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提高其空間想象力。
(二)用好信息技術,建立整體認知
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生活中的實物,如斜拉索大橋的角、鐘面上指針形成的角,還有紅領巾的角等,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角的認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白板上作畫,引導學生將生活中常見的角描畫出來,通過描畫角,加速學生對角的認知建構。
在白板上描繪,學生能夠清晰認識到角的頂點、角的分類等。通過看一看、描一描、說一說等活動,學生對角的認知會變得更為豐滿,能夠詳細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感悟到角的整體表象。
三、以圖促思,向思維深水區漫游
小學生的思維是具體的、形象的,這一特點直接關乎學生對幾何圖形概念的理解。為使學生的思維由形象向抽象轉變,教師就需要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借助圖形的直觀特點,以圖促思,引領學生向思維深水區漫溯,幫助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理解幾何圖形的本質。
(一)物圖結合豐富感知
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一直都是小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的重要使命,是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之一。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教學為例,盡管生活中軸對稱圖形比比皆是,但學生卻很難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軸對稱圖形的存在。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活動進行深入思考,從學生的視角出發,設計物圖結合的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找一找身邊的軸對稱物體,如蝴蝶、楓葉等,形成對軸對稱圖形的初步感知。在觀察了身邊的軸對稱實物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軸對稱圖形的照片,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類,讓學生將對圖形的感知與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比對,進而逐步抽象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二)圖形繪制助力思考
在上述學習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采取畫圖的策略,借助圖形繪制助力學生實現深度思考,使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先畫出一些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一半,再讓學生畫出圖形的另一半。
隨后,教師要繼續引導學生找出各個圖形分別有幾條對稱軸,并繪制出圖形的對稱軸。接下來,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各自找到了幾條對稱軸,它們都在圖形的哪些位置。通過繪制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以及對稱軸,學生對“折痕”“完全重合”等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認知。
從中能夠看出,教師將抽象的幾何圖形學習與直觀的實物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看圖與畫圖的過程中對比與思考,有助于學生發展空間想象力和數學抽象思維,讓整個學習活動更有深度,更富活力。
四、營造氛圍,助推深度想象發生
在小學幾何與圖形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精準把握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搭建廣闊的學習平臺,促使學生仔細觀察,深入分析思考,鼓勵學生展開學習、猜想、探究和驗證,并在討論、質疑中更好地領悟數學知識的本質。
首先,構建自由對話,引發猜想。以“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教學為例,教師要創設自由對話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對話中實現思維的碰撞,生發出新的思考或新的猜想,為開展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環節:一是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準備好的圓形紙片,解讀這個圓的信息,如半徑、周長等;二是鼓勵學生猜想,估一估、猜一猜圓的面積,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形成獨立的、個性化的思考;三是引導反饋,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猜想和思考,從而在思維碰撞中引發新的思考。
其次,展開學習互動,促進想象。在上述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還應重視引導學生開展必要的學習驗證,用實踐證明猜想的正確性,或是實驗、方法的可行性等。
比如,有學生提出用剪拼的方法,將圓形紙片剪成小塊,拼接成學習過的幾何圖形,再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但是這一方法面臨的問題在于剪出來的圖形難以拼出完美的圓形,達成無間隙拼接的效果,這樣會導致面積計算存在較大誤差。
經過思考和探討,學生將圓形紙片剪成若干個小扇形,再拼成其他圖形。這一操作遠比先前操作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為這一操作使拼接成的圖形幾乎是沒有間隙的,所以拼成的圖形面積就是圓的面積。
五、滲透思想,獲得深度學習感悟
俗話說,沒有思想的人生,就像沒有舵的船。數學思想就像數學大船的舵,掌握了數學思想就掌握了數學學習的方向和方法。數學思想對于學生學習幾何知識和理解圖形關系大有裨益。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數學思想,用數學思想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使學生汲取數學思想的養分,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用1cm2面積的紙張拼出一個長方形,再觀察圖形,得出長方形的長、寬,以及它的面積。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辯論,引導學生了解到,長方形的面積就是拼圖所用面積單位的個數,而這個個數恰好與長方形的長乘以寬的積是相等的,從而幫助學生掌握長方形面積公式,感知到數形結合思想,使學生的學習走向縱深,幫助學生建立數學建模思想。
再比如,在開展其他幾何圖形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滲透數形轉化思想,通過練習引導學生體會轉化思想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使學生學會遷移和應用數學思想,利用數學思想解決數學問題,讓數學思想成為深度學習的助推器。
【參考文獻】
[1]郭小山.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圖形與幾何”為例[J].華夏教師,2018(35):43-44.
[2]龔輝.尊重學生認知規律突出幾何思維梯度:范希爾幾何思維層次理論對“豐富的圖形世界”的教學啟示[J].中學數學月刊,2020(2):9-10.
[3]謝忠燕.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領域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的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6(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