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的教育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達到這一人才培養的目標,我們需重視各學科的教學。小學音樂教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音樂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诖?,文章提出了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構建小學音樂融合型課堂的策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助力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核心素養;融合型課堂
作者簡介:陳小玲(1978—),女,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
音樂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是情感表達與宣泄的途徑,對小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很多小學生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學好音樂。因此,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好音樂,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樂理知識,學會用音樂表達情感,為以后更專業的音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從融合多元知識、融合多樣教學活動及融合多種教學形式三個方面出發,提出教師應該突破傳統的音樂課堂,積極打造融合型課堂,給學生更豐富的音樂學習體驗。
一、融合多元知識,加深音樂理解
(一)結合語文知識,感受歌詞內涵
學習者在學習音樂、鑒賞音樂時常常會被歌詞所打動。歌詞能夠體現詞作者較強的語文功底,在寫詞的過程中,詞作者往往需要字斟句酌,采用豐富的表現手法,才能寫出能引起人情感共鳴的歌詞[1]。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有很多歌詞與語文教材內容相關。這就給小學音樂教師提供了一個思路,即可以通過融入語文知識引導學生理解歌詞。因此,為了讓學生讀懂歌詞,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音樂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挖掘音樂知識與語文知識間的關聯,然后在課堂上通過融入語文知識使學生從語文學習的視角理解音樂,深刻感受音樂作品。
比如在小學音樂《卜算子·詠梅》的教學中,教師不妨融入語文知識。這是由一首詞譜曲而成的音樂作品。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小學生已經學習過這首詞,因此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鏈接小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將這首詞通過多媒體設備呈現出來,并配上朗誦音頻和背景音樂讓學生聽。這種獨特的內容呈現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接下來的音樂學習產生期待。聽完朗誦后,教師問學生對這首詞的大意和所表達的情感的理解,學生根據已學的語文知識回答,教師再進行補充完善。這一環節結束后,教師告訴學生:“今天要學的歌曲的內容和這首詞是一樣的,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詞要誦讀出來,而歌曲要唱出來,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唱出來吧!”然后教師向學生傳授這首歌的演唱技巧,并讓學生進行實踐。具體而言,讓一部分學生負責朗誦,另一部分學生負責演唱,通過兩種不同的表演形式,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音樂這種藝術形式的魅力,從而更全面地感受音樂作品。
音樂與語文之間有著一定的關聯,在當前小學音樂融合型課堂構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語文知識,使學生靈活應用自己已經掌握的語文知識來理解音樂作品,提升對音樂的感悟能力。
(二)滲透美術知識,感受音樂畫面
音樂與美術屬于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但兩者也有一定的關聯,比如美術中的線條、色彩、畫面等就與音樂息息相關。因此,音樂教師也可以將美術內容滲透到音樂課堂上,使小學生可以更充分地感受音樂的藝術性,提高審美情趣與能力。同時,將美術內容融入音樂課堂還可以增添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更加喜歡音樂課,從而更好地配合教師的教學[2]。但要注意的是,為保證音樂課堂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合理選擇適當的美術內容應用到音樂課堂上。
比如,在小學音樂《姑蘇風光》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美術知識。這首歌畫面感很強,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畫面,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蘇杭風光的視頻或圖片,帶領學生走進蘇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腦海中有了一定的畫面后,教師告訴學生:“不同的人對蘇杭風光的認知是不一樣的,接下來我們在音樂的帶領下去想象我們心中的蘇杭的樣子,并把它畫出來?!苯又處煵シ拧豆锰K風光》,讓學生邊聽音樂邊在畫紙上隨意作畫。學生的想法天馬行空,畫出的姑蘇風光也千差萬別。當學生完成繪畫任務后,教師讓學生就自己腦海中的姑蘇風光以及自己的畫自由發表看法。通過繪畫與發言,學生對歌曲《姑蘇風光》的畫面就產生了初步感知。最后教師再與學生一起走進音樂的世界,從音樂表現的角度去分析作品所要表達的蘇杭是什么樣的。
音樂與美術有一定的聯系,教師在教學中為二者的融合創造條件,能夠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美術活動中想象音樂畫面,感受音樂,體會音樂畫面所傳達的情感。
(三)融入生活元素,感受音樂情感
音樂作品往往體現了創作者對日常生活的所見所思,是對生活的一種藝術概括。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可以融入各種生活元素,使學生意識到音樂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教師將生活元素融入音樂課堂時,要注意篩選,選擇小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元素[3]。
如在小學音樂《熱愛地球媽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生活元素。小學生對于地球的認知還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有些小學生只知道地球是人類生活的載體,但不會把地球想象成母親,缺乏保護地球的意識。而這首歌的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小學生了解地球與人類的關系,意識到如果人類長時間破壞地球環境,將會導致地球不堪重負,最后危害到人類自身,從而增強學生保護地球的意識。為了讓學生領會到這首歌的精神,教師在授課前可以安排學生收集一些與地球環境相關的生活素材,拿到課堂上來展示。學生帶來了泥土、水、廢紙等,教師要求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素材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通過這種分享活動,小學生可以意識到地球環境與人類生活的緊密聯系,進而理解為什么要熱愛地球媽媽。最后教師再引入歌曲《熱愛地球媽媽》的教學,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感悟歌曲中的情感。
音樂來源于生活,教師在融合型課堂上需要讓學生意識到音樂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通過熟悉的生活元素學習音樂知識,用生活經驗解讀、體會音樂作品,從而能夠更加深刻地領悟音樂情感。
二、融合多樣教學活動,提高藝術素養
融合型音樂課堂不僅要融入多元知識,還要融入多樣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在音樂課堂上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這些活動中,讓學生充分享受音樂學習的樂趣。在具體的活動設計和組織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在前期調查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保證所設計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提升融合課堂的教學效果[4]。
如在小學音樂《田野在召喚》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組織歌唱教學。在此環節中,教師不能讓學生局限在“唱”的環節,而是要讓學生在唱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感受田野的生活,領略祖國的秀美河山。在教唱完成后,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讓各小組之間進行演唱比賽,要求各小組創新演唱形式,并加入一定的表演。各小組演唱結束后,教師再進行評價和組織小組互評。教師要從更為全面和專業的角度評價各小組的表現,同時針對個別學生給出演唱或者表演的意見;各小組成員之間也要互相評價各自的優點和不足。這樣學生能夠在緊張激烈的比賽中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提高音樂表現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音樂欣賞活動,如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用不同樂器演奏的《田野在召喚》的音頻,讓學生進行對比鑒賞,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與鑒賞能力。
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在課堂上融入多樣化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能讓學生既學到理論知識,又積累到實踐經驗,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
三、融合多種教學形式,啟發音樂感悟
(一)融合自主學習與教師教學
音樂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同的人對音樂也有不一樣的理解。小學生在欣賞、感受音樂時比較容易形成固化思維,這顯然不利于提高音樂核心素養。教師需考慮到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音樂課堂上給學生更多表達自我、體會感悟的機會。教師應摒棄原先僵化的教學思想,不要將音樂單純當作教演唱、教樂理的科目,而應該將音樂當作激活學生藝術思維的科目;不要“滿堂灌”,而應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感受,產生個性化認知。
如在小學音樂《牧童之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音樂,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學生熟悉其中的曲調與韻律后,教師再次給學生播放音樂,并引導學生自主欣賞,要求學生挖掘音樂作品中的細節部分,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可以通過口頭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描繪出來。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音樂創作的條件,讓學生在原來歌曲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傊?,教師將課堂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讓他們近距離接觸音樂、感受音樂,在思考與探究中自由表達自己的藝術見解[5]。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可以全身心投入,那么學生就可以根據歌曲的旋律與曲調想象出獨特的音樂畫面。最后,教師再以專業的語言評價學生的表達內容,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音樂作品。
要想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由表達。當然教師也要注意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得出個性化的音樂見解,從而體會音樂作品的魅力。
(二)融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
課堂教學畢竟是有限的,教師要想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音樂作品,還可以組織一些課外實踐活動,通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融合,學生可以更好地遷移生活經驗,主動、深入地挖掘音樂中的文化內涵,對音樂作品形成深刻的認知。
如在小學音樂“春來啦”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開展課外活動。春天是草長鶯飛的季節,很多人都會在春天出去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教師可以帶領小學生去到野外,真正地感受春天之美。在學生野外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注意觀察與記錄,從而有所收獲?;氐秸n堂后,教師可以進行提問:“同學們,在野外活動中,你們對春天有什么樣的感受呢?請大家結合自己的活動經歷和生活經歷,分享自己對春天的所思所感吧!”有的學生說:“在春天,小孩子放風箏,大人們進行田間勞作,熱鬧非凡。”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說:“這是我們這里的春天,那大家還知道其他地方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嗎?”這樣可以讓學生意識到春天是多種多樣的。最后,教師再引出這單元的歌曲,讓學生基于對春天的認知去學習歌曲,加深對歌曲內涵的理解。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內涵,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教師要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開拓第二課堂,帶領學生參與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中感悟音樂。
結語
總之,音樂學習對小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新課改背景下,為培養小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教師要致力于融合型音樂課堂的構建,積極融入多元知識、多樣活動、多種形式,讓音樂課堂豐富多彩,增強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從而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郭炎孫.走出高效課堂操作誤區:核心素養培養環境下的小學音樂課堂重構[J].戲劇之家,2021(17):186-187.
[2]伍華靜.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1(22):143-144.
[3]薛陶羽.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策略優化[J].新課程,2021(20):44.
[4]吳小花.音樂核心素養下高效小學合唱課堂的構建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20):5-6.
[5]韓詩琪.立足核心素養,構建小學音樂高效課堂[J].教育藝術,20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