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明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之間的關系,確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積極打造思政課、通識課及實踐活動“三位一體”思政育人模式,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提高思政課育人的實效性。
【關鍵詞】思政教育;課程思政;實踐路徑;協同育人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路徑。“雙減”背景下如何深化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使思政課與其他學科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協同效應?如何開發適合本校、本地區的思政課程,形成自己學校的特色?基于這樣的思考,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羅塘校區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從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凝練教學資源等多維度入手著力探索課程建設,著力通過思政課、通識課及實踐活動“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實踐研究,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提高思政課育人的實效性。
一、落實思政課程 推進課堂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近年來,學校以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進行思政學科的實踐和探索。因為項目化學習要始終以“核心知識”為靈魂統引,以高階知識帶動低階知識,引領學生學習的高度和深度。由此,我校在思政課堂教學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項目化學習實施樣態—“提出問題—深入探究—分享成果”。
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話題式、單元主題式的編排結構,和項目化學習基于問題解決的情境設計有諸多相似之處,這就使得在教學活動中實施項目化學習成為可能,而每一單元的學習主題,便成為項目式學習的“總統領”。一是通過多種文獻資料的研究和調查,探尋項目化學習在思政課中可聚焦的知識類型及有效性;二是通過教學活動實踐研究的開展,依據項目化學習六維度的設計要則,包括:尋找核心知識、設計驅動性問題、設計公開成果及評價要點、設計認知策略、設計學習實踐及評價要點、深化全程評價,構建思政課項目化學習設計模板,形成一批實踐性強的項目化學習經典案例;三是通過三級課堂行動的研究,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加強道德體驗,增強法治意識,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按照思政課教學要求,學校組織開展以思想品德教育為主題的“活動日”“活動周”,結合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學生去敬老院獻愛心、傳承敬老愛老美德;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在研學中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充分利用升旗儀式、板報、手抄報、征文等形式,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通過活動,讓學生從個體到集體,從外到內都產生政治認同感、道德修養得到提升、法治觀念得到深化,形成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使校園更加和諧。
學校還結合地方和學校實際開展了以“行走的思政課—紅領巾尋訪”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訪家鄉名人,樹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尋家鄉文化,點燃家國情懷;探家鄉巨變,樹立遠大志向;查社會難點,明自身責任擔當。國慶節來臨之際,學校策劃了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的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觀摩活動,6名來自不同年級的思政課教師圍繞“我和我的祖國”這一主題,在精彩的課堂教學中向同學們闡釋了“新思想”里的“愛國觀”。黨的百年華誕之際,我們以“行走的思政課”為主題,開展了“黨的光輝照我心”紅色之旅研學活動。畢業季,我們開展了“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主題活動。豐富多樣的活動,實現了課程思政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創新育人舉措 育人成效明顯
為深入挖掘并精準凝練其他學科中蘊含的道德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學校組織開展“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將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
1.緊扣“三結合”
緊密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緊密結合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著力打造思政課、通識課、實踐活動“三位一體”的思政教育體系,實現育人的教學目標;緊密結合學校辦學特點,以泰州學派王艮樂文化底蘊為依托,推進“課程思政”落地。
2.堅持“三步走”
一是開展試點。學校在綜合考慮自身辦學條件的基礎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出了“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初步形成了“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新局面。二是全面開展。將試點工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形式全面融入到“課程思政”教學之中,穩步有序地推進各年級“思政工作坊”,進而推動構建先進成熟、嚴謹可行的課程體系,完善育人評價機制,實現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三是深化提升。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各種健康積極的思政資源靈活合理地融入到學科教學之中。打造專項“課程思政”精品課,引導教師撰寫教學隨記,相互學習提高,提升“課程思政”能力和水平。
所有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認真填寫“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表,深入挖掘并精準提取各類學科中潛藏的德育資源,將思政元素全方位、深層次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在此基礎上,我們遴選并培育一批精品思政課,通過精品課程的引領向學生滲透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此同時,探索建立“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嚴格執行教師聽課制度,在聽課筆記中充分體現“課程思政”內容。在“教—學—評”體系中加強育人成效考核,鼓勵并督促所有教師在學科建設中有意識、有計劃地融入思政元素。
3.實現“全覆蓋”
設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每一門學科課程都要確定具體的育人要素,每一名教師都要自覺肩負起立德育人的重任,將學科教學與思政深度融合。每一名專任教師都要結合課程實際填寫“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表,在自己的學科中體現思政要求,注重融會貫通,形成每一名教師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的良好局面,從而獲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課程思政的推動是一項創新之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營造了濃厚的思政氛圍。“課程思政”使得每一位教師加強了對教書育人完整使命的認知與理解,使得“課程思政”已經成為每一位教師的自覺行動。二是強化了每一位教師的工作責任意識。所有教師,人人完成“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表,建立意識,明確責任,做出承諾。三是整體提升了“課程思政”能力水平。經過一兩年的教學實踐,學校教師都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講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四是推動思政課、通識課以及實踐活動的同向而行。師生積極參與教學案例的建設,“課程思政”水平和效果得到整體提升。
三、發揮區域示范作用 打造育人新模式
推進“課程思政”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探索,學校這項工作成效明顯,形成有“區里有影響、市里有聲譽、省里有聲音”的良好局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成效彰顯
“課程思政”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所有的課程和所有的學生,加深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實現了思政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課程思政”工作成效彰顯,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2021年江蘇省教育廳命名我校孫平紅老師為“江蘇省道德與法治網絡名師工作室領銜人”;2021年8月為“泰州市孫平紅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兩個工作室匯聚了省市級優秀的思政骨干教師,為江蘇省的思政教學發揮著榜樣與引領作用。我校開展的思政課堂教學活動、以思政為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等多次被省市級多家媒體報道,《基于紅領巾尋訪根植家國情懷》榮獲江蘇省少先隊文化建設品牌項目,《小學思政課項目化學習研究》榮獲泰州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21年《小學思政課項目化學習研究》成功申報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課程思政“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實踐研究》成功申報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等。
2.經驗推廣
學校從自身實際出發,系統探索“課程思政”建設,很有借鑒價值。在江蘇省網絡名師工作室會議中向全省小學推廣我校“課程思政”工作經驗。2021年8月孫平紅老師在江蘇省《道德與法治》教材培訓會上執教示范課《法律是治國之重器》;2021年7月在泰州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培訓向全市小學推廣我校“課程思政”工作的做法和經驗;揚州市邗江區美琪學校教育考察團、陜西省榆林市等教育代表團先后到我校實地參觀學習。2019年7月學校承辦了全國新教育實驗活動的分會場,得到來自全國各地領導和同行的高度肯定和贊揚。
3.媒體關注
2019年10月舉行的“向祖國70周年獻禮”“唱響紅歌獻祖國”兩次思政主題教育活動榮登10月13日的學習強國平臺和11月15日的學習強國平臺;2020年9月舉行小學思政一體化教學創新模式:千余學生同上一節思政課《我和我的祖國》。2021年9月組織開展“開學思政第一課”暨“中國夢·我的夢”主題教育活動,2021年10月組織開展行走的思政課—“黨的光輝照我心”紅色足跡尋訪活動。同學們走進曲江樓、姜堰博物館,尋訪紅色印跡,探尋歷史文化,重溫黨的光輝歷程,歌頌黨的偉大成就。江蘇少先隊、泰州市宣傳部等媒體專題報道。
四、深化課程思政建設 勇于擔當育人使命
我們作為引領新時代教育教學的教師,踐行立德樹人是我們的根本使命,垂范社會責任是我們的基本擔當,探索思政課程建設和學科協同育人,需要每位教師的努力。
1.做精“課程思政”
(1)加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實現雙提升。思政課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道,要把是思政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支撐,兩者齊抓并重,不可割裂。加強制度建設,修訂出臺學校《關于加強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實施意見》《“課程思政”建設專項工作方案》。
(2)進行“課程思政”的示范教學,打造經典教學案例,為其他教師打造高效優質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提供借鑒學習的模板。進一步以項目式學習為抓手,深入推進思政課程建設,構建學為中心的思政教學課堂。開設“課程思政”試點課程,由思政課教師作為課程共建人,為試點課程提供理論支持。
(3)激發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凝練特色品牌。進一步深化學科協同育人工作,促進“課程思政”的全覆蓋,讓“課程思政”工作發揮更加顯著的效果。以學科教師為主體,基于學科專業特點,凝練各自“課程思政”主題,打造富有本校特色的“課程思政”品牌。
2.做透“課程思政”
(1)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思政能力。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層次教師培訓與發展體系,定期對授課老師進行“課程思政”理論培訓與專項學習,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和水平。
(2)強化理論研究。在工作推進的同時,加強經驗總結,強化理論研究,夯實理論基礎,加快形成研究成果,打造工作品牌,強化示范引領。
(3)加強分析研判,提高師德師風建設成效和學生成才率。加強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年度報告機制建設,加強校風學風、師德師風監控機制建設,及時反饋、分析研判,檢驗“課程思政”工作效果,建立思政工作專項獎懲機制,促進工作改進與完善。
3.做優“課程思政”
(1)優化制度設計,學校高度重視推進思政建設,對其建設目的、教學內容以制度的形式進行充分明確,將思政課程建設確立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將全員育人確立為思政建設的主要形式,全面搜集并高效利用各種育人資源,繼續探索“課程思政”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載體,協同育人、整體育人,不斷完善和優化“課程思政”工作機制。
(2)將“課程思政”建設進度、建設成效確立為教師考核的主要指標之一,鼓勵并引導教師自主探索思政的學科教學融入之道,深刻認識到加強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將其靈活合理地融入到學科課堂教學之中。
(3)高效利用校內各個工作科室,協同革新“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合理分配經費,促進各項工作穩步高效地推進,以開展項目的形式有次序、有計劃、有層次地推進思政教學;學校提供專項經費,為校內有序開展工作提供保障,為思政課程建設和學科協同育人工作有序推進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課程思政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學校將繼續整體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堅持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課程思政建設中,不斷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各學科教學中,讓學生在各學科中提升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真正實現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確保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實效,培養更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2]王愛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0(08).
[3]高微.習近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論述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0(06).
[4]唐檢云,張雄艷.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的高等教育哲學基礎[J].中國高等教育,2021(06).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課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項目化學習研究”(課題批準號:2021JY14-L9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