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受傳統音樂教學理念的影響,小學音樂教育教師“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師領唱,學生跟唱,幾十年一貫制因循守舊的教學方式,不但禁錮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想象力,還對學生深入理解音樂本質、提升能力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加之應試教育環境下學校、學生、家長重視語文、數學等所謂的主科教育,導致音樂課程安排少,師資力量薄弱,課時經常被其他科目占用,小學音樂教育長期處于較低發展水平。體態律動的引入為小學音樂教育改革課堂教學帶來了一縷春風,勢必對發展學生個性、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產生積極影響。實踐證明,體態律動教學已經成為小學音樂改革的必然趨勢。體態律動理念運用于小學音樂教學中,能夠更加清晰地表達音樂的節奏規律,將小學生對音樂的領悟與體態擺動相結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情感共鳴,對形成內涵豐富、表達準確的音樂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分析體態律動的內涵,提出其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并探究應用的原則和具體策略,旨在為實際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態律動;小學音樂教學;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3
1 體態律動內涵特征
“律動”是一個“舶來品”,史料記載最早源于希臘,可以簡單理解為身體有節奏、有規律性地運動。體態律動運用于音樂教育,是指身體隨著音樂節奏而擺動,實現二者的默契配合,激發內心情感與身體動感的共鳴,促進身體協調與音樂表達達到完美的視覺狀態。
推而廣之,體態律動在工作生活、社會勞動、藝術創作中同樣具有廣泛的應用。具體到小學音樂教學中引入體態律動理念,就是經過音樂節拍節奏和審美效果的藝術創造,讓學生通過體態動作模仿把握音樂節奏感,有利于師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自然互動,形成和諧的教學環境,為學生釋放天性、表達自我、放飛音樂思想創造力提供廣闊的創新思維空間[1]。
2 體態律動應用于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突出小學生能力建設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重要要求,就是注重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其成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律動教育應用于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突出觀察力、想象力、注意力、創造力的特點,教師給學生講解音樂課學習內容要求,通過形體展示將具體動作要領進行分解,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深對音樂重點難點的理解,運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合理再現學習觀察的思維記憶,賦予音樂創造新的內涵[2]。
例如,在學習《小青蛙找家》這段音樂游戲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對音樂場景進行藝術再現,講解小青蛙的動作要領,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模仿動作,體會游戲的樂趣,并隨著伴奏音樂節拍、音量強弱的轉變,改變動作和姿態,培養音樂記憶能力。
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要通過律動教育體態語言,準確傳達音樂內涵。例如,在學習《拍皮球》這首兒歌時,教師要和學生共同表演音樂畫面、音樂背景中蘊含的動作。為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理解自由分組,充分表達球類運動特征和動作要領,綜合提升對意境表達刻畫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2.2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模仿創造力
學習音樂十分抽象,節奏感掌握與個人領悟力直接相關。為準確表達音樂創作者賦予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學過程中要區分音樂節奏的獨立性與體態表演的界限,開展律動教學則要通過強調學生身體動作的準確性、動作幅度的大小,給予體態律動以基本動作支撐。在此基礎上,借助音樂伴奏及不同樂器演奏的效果,使學生了解律動的豐富內涵。
在創作藝術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首先選擇自己最喜歡、最愿意模仿的動作進行模仿,在動作要領和音樂理解達到熟練程度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吸引學生在沒有音樂的情況下,根據圖片內容想象音樂節奏變化,進行體態表達演繹。
例如,為培養學生的模仿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喜歡的卡通形象和自己喜歡的有趣玩具,使學生在思想開放、思維開放、心態放松的狀態下,投入體態律動的音樂學習中。
2.3 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小學階段各學科學習難度大、課業量大,學生成績備受關注。因此,體態律動教育要注重將德育與音樂教育相融合,借助音樂課程,體會抽象美、創造美、韻律美,培養學生健康的情緒,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音樂課堂體態律動教育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體地位,設置生動鮮活的課堂場景,在熱烈的求知欲望驅動下,全身心自主開放學習。對學習過程當中出現差錯、走彎路的學生,教師要積極引導,給予他們學習和鍛煉的機會,促使全體學生受教育,所有學生共同進步。通過感情培養、微笑服務,讓學生更加放松地投入體態律動,體會班集體的溫暖,敞開心扉,形成完美型性格,在身心愉悅、積極樂觀的心態下融入班集體,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3]。
3 小學音樂教學體態律動理念的運用原則
3.1 選擇適宜的音樂
開展小學體態律動音樂教學,教師務必把選擇音樂題材的關注點集中在有規則、有節奏、有秩序的音樂方面。在音樂內容動作幅度變化方面,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身體承受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隨著體態律動教學理念的深入、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要動態調整音樂,將具有時代性和新鮮感以及小學生喜聞樂見作為重要的參考。
教師在體態舞蹈安排與音樂特征結合上,要突出強調模仿能力,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標準的動作,準確完成音樂大綱所表達的內容。為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在音樂題材選擇、行進速度編排、身體協調能力方面適當提高梯度,漸次推進。
3.2 選擇合適的教材
教師要針對網絡時代音樂資源海量、參差不齊的現狀,將音樂教學、德育、培養學生完美品格相結合,使體態律動音樂教學內容更加科學,標準更加規范。在課堂設計上,要設計精細的場景,明確交代每一個體態動作,對音樂的理解要有考核標準,使學生的動作體驗、認知能力相互關聯。
例如,選擇動物形象就要以小學生適宜模仿、容易達到的效果為重點,將小學生愿意模仿、全身心融入作為興趣愛好的焦點。教師要通過課前備課、聽取小學生的意見,深入挖掘教材,找準教學目標與小學生興趣愛好的結合點,完善體態律動教學,形成大膽自信、準確表達的體態律動教學格局。
4 體態律動應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策略
4.1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體態律動與音樂相結合,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獲取知識、提升音樂表達能力為重點。音樂教師要將真實的內心感受傳達給學生,在帶領學生做動作的過程中,要通過自己的眼神、動作、行為,營造師生互信的親切愉快的氛圍,通過學生對舞蹈動作、學習感受的反饋,與學生之間建立起溝通交流的橋梁,便于及時把控學生的身體狀態、內心情感,以便隨時調整教學進度,增強音樂樂趣,將學生的情感充分融入作品中。同時,教師在開展相關音樂教學的過程中,特別是體態律動教學時,應當注重對音樂的選擇,在音調、音色方面按照規則、節奏等需求選擇相應的曲目,使其契合小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發展規律[4]。
當然,對于不同旋律的音樂,教師應當按照其特點合理編排動作,不可千篇一律,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凸顯出音樂的魅力,使音樂和體態律動得到充分的融合。在模仿的過程中,學生應當盡量保證情緒的飽滿,在動作標準、內涵表達清晰準確的前提下,拓寬個人的音樂視野,在掌握和感受音樂節奏律動的前提下,保證身體的協調性,按照自己適合的節奏進行訓練,這對提高整體的體態律動效率很有幫助。
4.2 體現音樂與律動完美結合
體態律動的核心要義是音樂與身體搖擺相結合,通過這種結合,讓學生流露出真摯的感情,達到放松狀態,必須將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作為展現童真童趣的重要手段,將讓學生產生共鳴、表現強烈的求知欲望作為推進體態律動教學的重中之重。
例如,在學習孔雀舞時,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通過圖片、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欣賞孔雀開屏時的美麗,觀賞孔雀舞在節律、音準表達方面的效果,掌握重點,由教師領舞,學生從模仿到自由發揮,在每一個動作和細節中表現出對孔雀舞的喜愛。
4.3 注重把握節奏和旋律重點
體態韻律運用于小學音樂課堂,要將節奏旋律與身體的扭擺完美統一并建立在學生的興趣基礎上。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在旋律節奏中出現的停頓、動作呆板、銜接不暢等問題,采取科學方法加以引導。
例如,和學生進行節奏敲擊訓練,或拍打某些節律感強的物體時,讓學生拍打桌椅、課桌表面,形成統一的肢體動作聲音效果,使其克服緊張心理。再如,為體現動作的整齊劃一、體態的韻律美,可以采取齊步走、節奏跑、變速跑等方式,教師設置動作讓學生觀察細節,親自參與感受地板的震動,加深對隊形變化、節奏變化、肢體感覺的印象,從而提升協調能力。
掌握節奏和韻律要堅持從簡到繁、由淺到深的學習順序。當學生經歷基本動作形成階段后,教師再通過向學生展示歌詞形成有節奏的體態律動,直到實現音樂與體態完美結合,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音樂作品分解和弦節奏的效果。可借助小鳥飛、小魚游、小兔蹦等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體態動作,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擺出各種體態造型,配合音樂節奏變化,將韻律動作要領、學習音樂的興趣融為一體,形成對音樂節奏和旋律的深刻認識。
4.4 夯實形體動作基本功
要想夯實形體動作基本功,就應以掌握節奏感為基礎,與體態律動的教學相結合,教師應當以提升學生的動作表達能力為基礎,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整體來看,夯實基本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開展相關的研究。一是基礎部分,也是反應訓練,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學生對動作的觀察,在聽覺、視覺、觸覺的幫助下,充分掌握變換動作的節奏、方式方向等,以此為基礎開展相關的訓練。
二是肢體練習。在這部分中,學生應當借助動作基礎訓練來提升自身的協調性,同時能夠按照音樂及各類伴奏練習,這可以被看作是進階。
三是動作練習。動作練習要經過系統性的訓練,在有基礎的前提下,按照技術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教師要按照學生的成長目標和個性,在把握動作的基礎上,盡量讓動作更加完美,同時充分凸顯律動的情感,為后期提升創造力打下基礎。
四是急性動作練習。在這個部分,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想象力和對樂曲及動作的感知來做出一些下意識的動作,這些動作都源于平日基本功和動作訓練,是對動作的掌握及高級動作的積累[5]。
4.5 借助游戲教學手段
學生都是活潑好動的,也十分喜愛玩游戲,因此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在體態律動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游戲教學法,在課上玩合適的游戲,使學生能夠在游戲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同時能夠融入相關的教學中。
相比傳統的教學方法,采取游戲教學手段,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也可以結合不同的游戲模式開展不同的研究,使學生對律動、節奏、動作等產生不同的感覺。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同時可以滿足個性化教學的要求,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到游戲中,進而保證課堂內容兼顧集體性與個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感。
同時,游戲有始有終,有重點和難點之分,學生要在游戲的過程中充分感知到教學的重點,自主探索和把握,提升音樂學習能力,用放松的心態自主學習,借助游戲模式來放松肌肉,實現教育的針對性和對知識的強化記憶。
5 結語
小學音樂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音樂課堂體態律動的重要作用,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音樂與律動的完美結合,充分把握節奏和旋律,夯實形體動作基本功,借助游戲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高效的、喜聞樂見的體態律動音樂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1] 王菁菁.“音”你而動: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小學生,2023(2):148-150.
[2] 許家琴.小學音樂合唱教學與體態律動的有機融合初探[J].啟迪與智慧,2022(12):47-49.
[3] 章玉生.“律”中有樂,“動”中生花:淺析“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新教師,2022(9):74-75.
[4] 張霞,劉穎.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7):91-93.
[5] 金佳慧,鄒微.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4):158-160.
作者簡介:羅婭(1992—),女,貴州黔南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