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香
【摘要】小古文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培養學生語感、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以文為本,以生為本,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抓住小古文中的關鍵語句引領學生感受品味語言,感受到小古文的獨特韻味;教給學生學習小古文的基本方法,以深化學生對小古文的認知,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小古文的魅力,更好地傳承我國優秀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部編教材;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
部編教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在每冊教材中都編排了適量的小古文,對學生初步感知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條件。小古文篇幅短小,語言凝練,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著獨特的韻味。但是由于古今文化的差異,小古文在語言形式及文化方面與現代白話文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這就給學生的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注重引導學生品味感悟語言,教會學生學習小古文的基本方法,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一、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古文教學要以趣為先。部編教材中選編的小古文雖然篇幅不長,但由于古今文化的差異,以及課文中一些晦澀難懂的詞句等,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一定困難,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課前借助導入激趣
導入是一節課的開端,良好的導入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充滿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依據學生所學小古文特點,通過故事激趣或者語言激趣等學習方式把學生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司馬光》時,教師在板書課題之后,問學生:“你知道司馬光姓甚名誰嗎?你知道司馬光在歷史上取得什么成就嗎?司馬光中的司馬是復姓,他寫下了著名的《資治通鑒》,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他小時候的故事。”教師這樣導入給司馬光帶上了名人的光環,學生自然會覺得司馬光太了不起了,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導入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在小古文教學中,依據課文特點,教師采取豐富多樣的導入形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為學生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2.課中創新方法激趣
傳統的小古文教學按部就班,教師引領學生逐詞逐句分析,理解課文意思,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枯燥無比。要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從學生接受認知事物的特點出發,創新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耳目一新,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如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課文總共有7句話,每句話可以看作是一幅畫。教學時,教師讓學生結合注釋及自己的理解給課文繪制連環畫,再把這個故事講一講,改變了傳統逐字逐句解釋理解句子現象的產生,讓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又如,教學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前面《西門豹治鄴》一課中學過的改編劇本的方法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再讓學生演一演,可以讓學生充分地動手動腦,感受到小古文學習給自己帶來的無限快樂。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教學,而要依據課文特點,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激趣導入,以趣導學,可以有效避免學生枯燥學文現象的產生,這是小古文教學的硬道理。
3.課后適當拓展激趣
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結合小古文特點引導學生適當拓展閱讀,可以把學生的閱讀由課內引向課外,激發學生閱讀更多小古文的興趣,自然地傳承我國優秀文化。如在《司馬光》一課學完之后,教師可以把《曹沖稱象》的小古文版拓展給學生閱讀,這些都屬于遇到事情善于動腦筋想辦法之類的課文,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開闊學生閱讀視野。學習《精衛填海》一課時,可以把《后羿射日》的小古文版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可以使學生對神話故事類的小古文特點有更多的了解。學習完《囊螢夜讀》《鐵杵成針》這兩篇小古文以后,教師可以對學生說:“古時候還有許多關于人們刻苦讀書的故事,如《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等,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請大家利用課余時間讀一讀。”這樣教學,可以使學生的閱讀由課內走向課外,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徐孺子賞月》,以讓學生了解更多聰慧兒童的故事。在小古文教學中,在學生學完課文以后,教師結合小古文的特點,采取恰當的方式把學生的閱讀由課內引向課外,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學生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促進學生小古文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品“味”
小古文篇幅短小、意蘊深厚,它與現代白話文不同,有著獨屬于小古文的味道。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通過朗讀、品味、感悟等方式引領學生讀出小古文的味道,可以凸顯出小古文的文體特征,讓小古文教學顯得更加精彩。
1.讀出“味”
小古文語言凝練,含蓄雋永,充滿著濃濃的“文言”味道。要想讓學生感受到小古文的文味,教師在課堂上就要為學生留足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讀、默讀、互讀、吟誦讀等,以讓學生讀出抑揚頓挫、聲斷氣連的感覺。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一課,由于在《司馬光》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獲得了誦讀小古文的基本方法,在這一課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采取范讀的方法,讓學生聆聽教師是如何讀好字音和停頓的,然后讓學生按照教師朗讀的形式自由讀課文。在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好停頓的基礎上,讓學生同桌兩個互相讀,指出對方字音或者停頓讀不好的地方,尤其是“因釋其耒而守株”這句話要注重對學生朗讀停頓的指導,最后再指名學生展示讀。就這樣,在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逐步讀出了小古文的情味、意味和真滋味,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讀”是小古文教學永恒的主題,教師要善于采取多種方式,引領學生真正沉入文本,讀出小古文的味道來。
2.品出“味”
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小古文短小精悍,語言表達十分簡潔,能用一個字,絕不用兩個字表達,可謂是“惜字如金”,每一詞每一句都蘊含著深厚的意味。教師要善于抓住小古文中表達傳神的詞句,引領學生品味感受,以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本語言蘊含的內涵。如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中,“眾皆棄去”這句話中的“皆”一詞,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注釋說說它是什么意思,然后讓學生用“皆”一詞說上幾句話。學生說出了“眾人皆醉”“眾人皆醒”“眾人皆笑了”等詞句,在品味中感受到了小古文語言言簡意賅等特點。又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中,“諸兒競走取之”與“唯戎不動”這兩句話中的諸小兒的做法與王戎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能不能把“諸兒競走取之”這句話去掉?為什么?它們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通過比較品味,學生感受到了課文在對比描寫手法上的妙用,為學生今后的語言表達奠定了基礎。在小古文教學中,品味詞句的方法有許多,教師注重對學生小古文教學中語言訓練點的挖掘,引導學生潛心品味,可以讓學生真正品出小古文的獨特味道。
3.悟出“味”
在小古文教學中,有些課文中的語言單靠學生品味是無法感受到文本語言的真諦的,教師如能結合文本語言引領學生想象感悟,必將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小古文教學質量。如教學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一課時,教師可以就“家貧不常得油”一句啟發學生想象:胤家里除了不常得油以外,還不得什么?不得米、不得衣、不得菜等,胤是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結合“夏月則練囊數十以照書”這句話啟發學生想象:“胤是如何捕捉螢火蟲的?又是如何讀書的?”教師引導學生就文本語言展開想象,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感悟到小古文的味道。又如,教學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一課時,這篇小古文不僅向我們展示了知己之間的真友情,而且在語言表達上還具有別樣的韻味。在閱讀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伯牙的“善鼓”和鐘子期的“善聽”呢?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高山流水的音樂,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的美好境界,并結合自己的想象把伯牙琴聲的特點說一說,再說一說鐘子期是怎樣善聽的,以及他沉醉在美妙的音樂情境中的姿態是什么樣的?然后讓學生仿照“伯牙志在清風,鐘子期曰:善哉……”的形式進行說話訓練,在想象中,學生對小古文的韻味感受更加深刻。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就文本空白處聯想,可以活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想象中感悟到小古文別樣的味道。
三、得“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古文教學中,教會學生學習小古文的方法有助于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小古文教學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引領學生感悟品味文本內容,還要教會學生學習小古文的基本方法,以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1.得朗讀之法
小古文教學要以讀為主,包含著多重意思。其一是指要把“讀”貫穿于小古文教學的始末;其二是要采用多種方法引領學生真正把課文讀透、讀懂;其三是讓學生學習運用朗讀小古文的方法自主閱讀。教師要教給學生朗讀小古文的方法技巧,以使學生的朗讀興趣更加濃厚。如《司馬光》是學生小學階段學習的第一篇小古文,教師可以采用范讀、跟讀的方法,帶領學生一遍又一遍朗讀課文,逐步達到讓學生自主讀書的目的。在學習《守株待兔》一課時,仍然要注重范讀作用在課堂中的發揮。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在《囊螢夜讀》《鐵杵成針》等小古文的學習中,教師就要注重對學生自由朗讀在課堂中的落實。學習《書戴嵩畫牛》等小古文時就可以讓學生仿照著古人的樣子搖頭晃腦讀課文。學習《伯牙鼓琴》一課時,教師可以去掉課文中的標點符號,把課文內容以豎版的形式進行排列,讓學生仿照著古人的樣子給句子斷句,停頓等,以讓學生在朗讀中走近古人,感受古人讀書的樣子,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停頓、聲斷氣連、重音等朗讀技巧的指導,以培養學生語感,真正讀出小古文的味道。
2.得理解之法
小學階段小古文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大致意思,而“了解”“大致”充分表明了對文章要求的基本領悟程度。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理解小古文的基本方法,以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為學生今后的閱讀奠定基礎。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依據課文特點采取借助注釋理解、借助插圖理解、聯系上下文猜讀等理解課文的方法。一是可以借鑒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在小學階段,學生學了許多古詩詞,經常需要借助注釋理解詩句,這也是學習小古文的基本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把理解古詩詞詩句的方法遷移運用到小古文教學中。二是借助插圖理解課文中的句子。小古文中的插圖不僅有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而且對于學生的閱讀理解也起著重要作用。如《司馬光》一課中的“甕”一詞,借助插圖,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口小肚大的容器。又如,《守株待兔》一課,借助插圖,學生可以理解“田中有株”的“株”,以及“釋其耒而守株”這句話中“耒”的意思。三是擴詞理解。如《囊螢夜讀》一課中,“家貧不常得油”這句話中“貧”的意思擴詞理解為“貧窮”。除了這些方法之外,還有聯系上下文猜讀、結合生活理解詞句等方法。教師要結合小古文的特點,教給學生理解詞句的具體方法,鼓勵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自主閱讀,長此以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3.得積累之法
部編教材每篇課文后面都提出了讓學生背誦課文的要求。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背誦課文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科學背誦課文,避免死記硬背現象的產生。引導學生積累背誦課文的方法,如有邏輯記憶、抄寫記憶或者借助插圖記憶等。邏輯記憶主要是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小古文句子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順序進行背誦,也可以采用給課文劃分層次的方法引導學生分層背誦,可以讓學生的積累背誦過程顯得更加輕松。借助插圖或者視頻資料引導學生積累背誦屬于形象記憶,這種記憶方式可以使學生對所學課文的印象更加深刻。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讓學生把課文抄寫下來,一邊抄寫,一邊背誦。這種記憶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比起單一讓學生背誦來說效果會更好。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取多種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累興趣,引領學生科學背誦,可以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更好地傳承我國優秀文化。
綜上所述,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小古文的特點出發,采取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的思想隔閡,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品味語言,教會學生學習小古文的基本方法等,以更好地傳承我國優秀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陳敏華,周凱迪,李婧.小徑,通向花園—聚焦小古文教學[J].湖南教育(B版),2022(11).
[2]張珠飛.小古文教學的一般方法—以《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語文版),2022(12).
[3]程成.抓好小切點 教好小古文—以教學《囊螢夜讀》一課為例[J].山西教育(教學),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