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學經典是我國數千年文化發展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和重要的文化遺產。加強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有利于傳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小學語文開設了國學經典課程,小學語文教師對國學經典重要性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指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道德觀及人生觀,使學生在掌握國學經典知識的同時也能樹立正確的思想,實現健康發展。基于此,文章闡釋了誦讀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意義及措施。
關鍵詞:誦讀;國學經典;小學語文;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4-0043-03
引? 言
小學是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基礎階段,也是學生“三觀”樹立的重要時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及國學素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國學經典誦讀教學可促使學生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使學生接受我國傳統美德教育,提升文學素養,并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教師需要探索誦讀國學經典的高效措施,
發揮國學經典的教育價值。
一、誦讀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意義
首先,誦讀國學經典有利于培養學生美育素養。國學經典音韻優美,語句暢達,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載體。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經典國學內容,并讓學生以誦讀的方式了解傳統文化,能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使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學會創造美,鑒賞美,感受美,以語言表達的方式傳遞美,謳歌美,進而提高學生的美學修養[1]。
其次,誦讀國學經典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國學經典是我國民族的瑰麗寶藏,是古代先賢智慧的結晶。學生誦讀國學經典,能豐富情感,啟迪智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國學經典,并讓學生以誦讀的方式傳承國學經典,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為人處世的哲學與智慧,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大有裨益。同時,國學經典屬于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品中包含著優秀的品格和高尚的民族氣節,學生通過誦讀這樣的作品,學習其中的品格與民族氣節,能塑造個性、健全人格。例如,《千字文》
《百家姓》《三字經》等作品蘊含的人生哲理非常豐富,
飽含孝順長輩、敬老愛幼、尊師重教等中華禮儀,在塑造和完善學生人格方面具有顯著的積極意義。
最后,誦讀國學經典有利于啟蒙學生的智力。在國學經典誦讀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了解國學經典作品的韻律和節奏感悟作者的情感,進而學習作品中的思想并展開探究,發展語文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誦讀是學生欣賞和辨識自我聲音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自己的了解。經過長期的誦讀訓練,學生能夠形成語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和國學素養。此外,國學經典的學習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學生在誦讀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綜合能力。
二、誦讀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措施
(一)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時期學生儲備的知識量較少,如果教師采取單一的教學方法進行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會使教學枯燥乏味,導致學生興趣不足,影響國學經典誦讀質量。因此,教師需要采取合適的措施增強誦讀活動趣味性,進而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自愿進入國學經典誦讀狀態。例如,在《弟子規》的誦讀中,教師可以組織讀后感比賽、朗誦比賽、經典詩詞的填空比賽等,
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感受國學經典的樂趣,降低誦讀難度。在此類比賽活動中,教師可為學生評出名次,設置獎品,利用學生的好勝心激發他們參與興趣,這有利于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掌握國學經典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知識,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2]。
從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出發,在激發學生誦讀國學經典興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故事。此時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國學經典的抽象性較強,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可利用形象的故事帶領學生誦讀國學經典,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輕松、愉快地誦讀,消除反復誦讀帶來的枯燥感和疲勞感。例如,在教學與
《論語》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融入合適的故事,使學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礎上理解節選自《論語》的教學內容,進而對誦讀的國學經典有一定了解,產生誦讀興趣,感悟人生道理。
為了確保誦讀國學經典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保證誦讀的效果,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社區資源等,設計多元化誦讀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國學經典知識的應用是誦讀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可以從生活角度出發設計多元化活動,將誦讀的國學經典內容應用到生活中。例如,學生可以從誦讀的內容中提煉學習內容,并制作成書簽、個性簽名等,利用這些名言警句時刻提醒自己努力學習。
(二)加強范讀教學
誦讀國學經典是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這是因為國學經典屬于文言文的一種形式,與現代文的閱讀存在一定差異。范讀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應重視范讀,并發揮范讀的引領作用,幫助學生掌握國學經典內容的誦讀節奏,準確斷句,進而理解誦讀內容。例如,《舍生取義》出自國學經典《孟子·告子上》,教師在對《舍生取義》進行誦讀教學時可采用范讀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誦讀的節奏。因此,教師要進行范讀教學,利用誦讀時的間隔和重讀體現出節奏,使學生順其自然地掌握國學經典誦讀的節奏,進而理解誦讀內容、提高誦讀質量。
(三)實施反復誦讀
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文學修養的重要措施。對此,教師可以設計科學的反復誦讀活動,使學生可以全面了解誦讀內容,并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對國學經典的內容及內涵有初步了解,進而在教師的指導下扎實掌握誦讀內容[3]。例如,《三字經》是國學經典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會節選其中的一部分作為教學內容,教師對此組織反復誦讀活動,便于學生理解《三字經》的內涵。與其他國學經典作品相比,《三字經》相對通俗易懂,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但《三字經》中仍有很多內容理解難度較高。教師利用反復誦讀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可使學生了解《三字經》的內容,熟悉韻律,隨后根據學生的理解情況有選擇性地講解,確保每個學生都對《三字經》有一定的了解。
(四)設計誦讀情境
國學經典與學生平常學習的口語化內容不同,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它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并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國學經典作品具有良好的節奏感,教師可借助學生較強的模仿能力設計聲情并茂的活動,適當增加肢體動作,從而提高學生誦讀積極性[4]。例如,教師可以借助故事、游戲、多媒體軟件等,營造國學經典誦讀情境。如《弟子規》中的“父母命,行勿懶……”,《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教育學生要孝敬父母,要善良,且這些內容誦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在熟練誦讀國學經典作品后,教師可以設計“開火車”的游戲活動,要求每個學生都說一句表達敬老愛幼、品性善良的句子,并說明這些句子的含義。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分組游戲,哪一組說得多、說得準確,即為勝利,可以獲得相應獎勵。
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年齡特點來設計情境,重現經典。例如,在《三字經》誦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你們想知道什么是黃香溫席嗎?”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而后教師借勢通過語言演繹故事情節,引導學生針對黃香溫席時的神態、動作及心理活動等展開想象,帶領學生有感情地誦讀,使學生內化于心。這樣的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興趣,符合學生學習思維需求和規律,對促進學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教師要結合誦讀內容、學生成長需求和年齡特點等因素,設計合適的誦讀情境,以優化國學經典教學成果。
(五)營造校園氛圍
校園氛圍可對學生產生無形的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開展形式豐富的國學經典教學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國學經典和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等。因此,學校應營造良好氛圍,給予支持[5]。在小學階段,學生還處于初步認識世界的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對外部環境的好奇心也非常強,且生活以及學習環境對他們思想的塑造效果有很大的影響。校園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生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校園中度過的,因此校園氛圍會對學生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保證學生對國學經典誦讀的興趣,提高誦讀教學質量,學校要盡量營造良好的國學經典學習氛圍。例如,可以在校園內的主要道路上設置文化墻,介紹《論語》《三字經》《弟子規》《老子》等國學經典,介紹孔子、孟子、荀子等名人故事,從視覺的角度感染學生;在教學樓的走廊、樓梯轉角處懸掛我國的名人名言、文人墨客的畫像等,使學生生活在國學經典氛圍中;在班級中,可以利用黑板報定期更換國學經典內容,使學生時刻感受國學經典的氣息;還可以在校園內的圖書室、班級的圖書角放置一些關于國學經典的書籍,方便學生隨時閱讀。營造濃厚的國學經典文化氛圍,可使學生在校園時刻受到熏陶和影響,不僅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活動,還可以促使學生對國學經典有正確的認識,進而推動國學經典的傳承與發揚。
(六)選擇合適內容
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活動素材豐富,教師的選擇范圍較大,但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內容,確保學生誦讀后可以理解這些內容。選擇國學經典誦讀內容時,教師需要考慮理解的難易程度、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年齡等因素,確保選擇的合理性。例如,教師從學生的認識和年齡特點角度選擇誦讀內容,以從易到難、由少到多為主要原則,確定每個年級誦讀的國學經典內容。一年級到三年級屬于低年級,此階段的學生整體呈現出明顯的無意識記憶,記憶效率與教學的方式、內容有關。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國學經典誦讀的內容以《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及《千字文》等故事性強、篇幅短小且趣味性強的內容為主。對于四年級到六年級的高年級學生而言,記憶習慣已經逐漸向有意識記憶方向發展,學習動機越來越強烈,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學習的策略性越來越突出。因此,誦讀國學經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選擇《孟子》《大學》《詩經》《中庸》等,增加誦讀內容的難度。此外,唐詩、宋詞也是國學經典中的主要內容,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內容,具有韻律優美等特點,教師可將唐詩、宋詞貫穿于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的整個階段。
結? 語
語文是一門與我國國學經典關系密切的學科,將誦讀國學經典與小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需要教師掌握誦讀的科學方法,理解誦讀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重視學生的誦讀效果,隨時根據學生的誦讀情況調整教學方法,既要保證學生掌握國學經典,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及語文綜合水平,又要保證學生在誦讀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總結人生哲理,進而提高誦讀的實踐價值。對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從激發學生興趣、加強范讀教學、反復誦讀、設計誦讀情境等方面入手,利用多元化的方法提升學生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水平,實現誦讀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湯麗君.誦國學經典,品百味人生: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誦讀國學經典[J].課外語文,2021(7):25-26.
吉卓瑪草.國學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研究[J].學周刊,2022(6):29-30.
朱秀香.誦讀經典,傳承文化:淺析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1):193-194.
黃榮.國學經典誦讀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1(8):3-4.
潘娟琴.誦讀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及應用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5):272-273.
作者簡介:周德軍(1968.8-),男,甘肅金塔人,
任教于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北苑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