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瑞紅 陶澤榮
1.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太倉 215400;2.蘇州市職業大學,江蘇 蘇州 215100
2019 年1 月24 日,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同年4 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提出探索建設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構建國家資歷框架。這為“1+X”證書制度的順利實施提供可行的技術應用場景。
“1+X”制度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劃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每一級別的證書是由若干的技能模塊組成。學生完成所有的技能點的培訓,并通過考試就能獲得對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無論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還是學歷教育的課程體系,不同的模塊存在大量相同的課程,這為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學分替代創造了條件。意味著學生完成了學歷教育的若干課程,可以拿學分替代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若干模塊,學生可以申請對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反之,如果學生通過了某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證,可以申請免修校內對應專業課程。因此,如何實現兩者之間的學分互換,需要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平臺及其制度,學分銀行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載體和角色。
學分銀行最早在美國實施,現在是發達國家職業技能培訓中常見的制度,在職業技能培訓過程中實現學分存儲、認定、積累與轉換,通過學分銀行可以建立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之間學習成果的轉換。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是在校內的學歷教育獲得學分,還是參加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獲得技能證書,都可以把接受職業教育的成果在學分銀行予以登記,相當于在生活中把勞動獲得的收入存入銀行。在學分銀行中,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教育部門或者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機構,都可以快速清晰地查閱學生獲得的學分,為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的共同課程或者模塊進行相互替代奠定了可行的基礎。
國家在職業教育領域推行“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并行模式,學分銀行制度需要進行合理的設計,就需要充分發揮學分銀行在兩者之間互相認證的橋梁作用。
學分銀行制度是職業教育的底層設計,涉及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因此,只能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組建,把職業教育領域的參與者各級職業教育管理部門、學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發證機構、學生都納入學分銀行運行系統。如果不能同時滿足各方主體的需求,學分銀行將成為空中樓閣,不具備廣泛推廣的實踐性。
學分銀行的核心作用是記錄職業教育學習和培訓成果,通過相互認證,實現學分積累,避免重復學習,達到終生學習的目的[1]。在這個過程中,打破職業教育不同主體之間的隔閡,才能實現學分相互認證。
在學分互相認證的過程中,學歷教育主體職業院校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主體之間的利益明顯存在重大的沖突。例如,用學校學歷教育的學分替代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模塊,那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機構就會失去大量的培訓對象。反之如果學生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獲得證書替代學歷教育的課程學分,那么就會增加職業院校教學管理的難度和復雜性。
要實現學歷證書課程學分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分互換,關鍵點在于建立標準化的人才培養方案。現在每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技能點是確定的,但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如何轉換成學分是不明確的。例如,某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應三門專業課程,通過72 課時培訓,取得證書考證。在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三門專業課或許對應的144 課時,不同的學校同樣一門課程課時都不太一樣,有48 課時,有64 課時。不同課時意味著不同的學分,如果沒有標準化的課程體系,這種替換是存在問題的。反之亦然,從用人單位的角度看,人才培養的規格存在明顯的差異。
利用學分銀行實現不同證書的學分互換,是培養高素質職業技術人才的根本訴求,因此需要科學合理的設計互換路徑。
學分轉換涉及質和量兩個方面[2],從質的角度看,首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只有合格和不合格兩個標準,但是學歷教育的課程絕大部分是賦分制的,不同的分數是否可以替換成對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反之亦然。在建立學分銀行時就需要提前確定互換規范。其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知識模塊構成是否和學歷教育課程的知識點一致的問題,必須規定知識點覆蓋率達到多少才可以互換。再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代表“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新流程”,這就意味著是有時效性的,之前的證書如何和當前課程進行替換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而在量的問題上,學歷教育課程的有效學習時間是明確的,但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有效培訓時長卻是不明確的,在互換之前也需要明確。
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制度是我國教育制度中的一項創新,想要發揮作用,公信力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要通過法律法規明確學分銀行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學分銀行在部分區域推行,但是沒有得到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高度重視。一旦通過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學分銀行制度,就能讓職業教育管理部門、學生、學校、企業都能重視,慢慢地把學生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獲得學分都輸入學分銀行系統,被大家所接受,才能凸顯學分銀行的公信力。
二是要通過先進的數字技術完善學分銀行的信息化平臺。目前看要實現學分銀行技術上的公信力,就要充分利用現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3],實現學分銀行每一條記錄可追溯性,且不可篡改的真實、完整、可信的學習記錄。任何一個主體都可以在這個鏈上查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就有助于學分互換的推行。
學分銀行制度下學分轉化機制的實施,意味著以職業學校為主體的傳統職業教育的模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學生的職業技能獲取途徑可以是學校,也可以是校外社會培訓機構,從而帶來的評價機制也發生了改變。從理論上講,有了學分銀行,學生可以實現終身學習,可以自主選擇學習時間等,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機構,需要建立完善的配套機制。學分將成為學生學習管理和學歷教育的基礎,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以所獲得的學分為參考標準,作為是否完成學業的核心,要支持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并獲得相應的學分,由教育機構完成相應的認證。此外,包括學生學習的不同進度的安排,校內學習和校外培訓靈活切換的問題都需要打破現有教學管理體系,完善各方面的配套制度,重新塑造職業教育管理模式。
機電系統工程師是面向不確定性未來的應用型人才,是具備扎實的技術功底和業務水平,良好的管理能力和商業意識,同時具備優良工程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從技術、管理、商業和人文四個維度展開。
機電系統工程師針對智能制造企業生產環節所需的人才,按工作崗位不同,分為三級認證。它們的定位及特征如下表1。

表1 機電系統工程師認證分級
由于學歷證書和X 證書的課程邊界劃分不同,X 證書課程一般根據職業技能等級水平的高低來劃分,分為初級、中級、高級,這些課程的結構都是綜合性、模塊化結構,X 證書課程與學歷課程的置換課程內容如表2 所示,學歷證書課程是按照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劃分,分別對應學生的通用能力、職業特定能力和跨行業職業能力。課程內部結構要以項目化或者模塊化結構設計,為書證融通打下項目溝通的前提。

表2 X 證書課程與學歷課程的置換
“1+X”證書制度和學分銀行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能夠更好地實現國家提出的培養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