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傳尊 焦安源 張景航 陳 非 閆子晗
1.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1;2.江蘇漢卿科技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31;3.鞍鋼集團設計研究院,遼寧 鞍山 114021
2021 年,第十二屆新華網教育論壇提出,要全力抓好高校教育教學“新基建”,抓專業、抓課程、抓教材、抓學習技術方法、抓教師,通過做好這“五抓”來托起高等教育的高質量。信息技術與教學教育新的融合,將引發一場新的學習革命,混合式教學要成為今后高等教育教學新模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程建設,一直以來是應用型本科課程建設的重要建設項目。混合式教學是基于線上信息化平臺與線下教學資源整合而建立的新型開放式的教學課程模式,課程教學團隊成為引導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模式改革及具體實施的關鍵[1]。本文將以遼寧科技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材料力學》課程為例,對新形勢新教育環境下,組建《材料力學》虛擬教學團隊對應用型本科課程建設的探索與研究。
《材料力學》是應用型本科工科類的一門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知識體系結構完整,覆蓋面寬,有一定傳統理論教學團隊建設基礎。《材料力學》虛擬教學團隊是在原有團隊建設基礎上,結合信息社會環境,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平臺,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進而提高學生的受教育水平為目標,通過跨校合作、校企合作、科教融合、聯合開展協同教學研究與改革實踐的教師共同體。教學團隊能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體系,形成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教學質量[2]。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優勢,以學生就業為導學,豐富教學案例,突出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效推進課程建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教學的新模式,課程實現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并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材料力學》傳統教學團隊以教學型教師為主,主要以理論教學展開的課程大綱、授課計劃、課程教案等課程體系的單一建設,容易出現實踐與理論教學相脫節現象,無法緊跟課程知識體現進步的發展,制約課程建設及影響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建設,是新型課程教學模式,需要團隊統一課程建設目標,明確課程建設任務,細化建設內容,不能簡單把線下原有教學資源搬到線上平臺,出現線上線下教學脫離現象。
虛擬教學團隊是多元化組織的教學團隊,跨校、跨專業、校企合作專業形成了智能的教學隊伍,如果不能通力協作,各自為政,出現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會嚴重制約課程建設及教學實施。
教學團隊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教師不斷學習、培訓和實踐來提升個人能力,需要有詳細的培養方案和計劃。同時,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才能不斷激勵教師積極性,推進團隊持續性發展。
在原有課程教學團隊基礎上,《材料力學》虛擬教學團隊進行課程體系構建,形成以建設目標為導向、建設任務為驅動的跨學科、跨專業、校企合作、產學研協同育人及教學評估為職能的教學小組,形成課程教學隊伍建設框架,基于《材料力學》課程教學體系基礎上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建設,由課程負責人統籌規劃并組建虛擬教學團隊,把教學團隊分為六個職能小組(如圖1 所示),包括:線上建設教學組(跨校合作)、課程資源建設組(團隊協作)、技術支持組(校企合作項目)、實踐教學組(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課程思政建設教學組(跨專業協作)及教學評估組(校內外專家組),使課程建設有計劃、有目標、多元化協同共享共建的虛擬教學團隊[3]。

圖1 《材料力學》虛擬教學團隊構建框架
課程資源建設組是以原有傳統課程建設資源基礎上進行混合式教學創新及實踐小組,小組成員由線下理論教師組成,課程教學經驗豐富,是課程實踐實施的主要承載人,掌握課程建設及實施的教學第一線資料和教學反饋,并與其他職能小組協作,及時調整教學活動,帶領團隊成員融入課程進程中,不斷完善課程建設內容的同時,完善課程教學建設,共同制定以學生為中心、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的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混合式教學日歷、課程教學課件、課程教學教案及混合式教學案例等。
線上建設教學組是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建立在線課程資源,輔助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的深度融合,選取遼寧省精品在線課程引入遼寧科技大學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與建課院校團隊組成虛擬教學團隊,實現在線精品課程共享,拓展學生學習視野,在接受高標準課程教學資源的同時,輔助在線課程自建課程建設,包括線上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導學、教學視頻、章節文本、作業庫和試題庫。
技術支持組是以校企合作項目為依托,與超星集團合作,為本校提供超星泛雅教學網絡平臺,推進線上課程建設,提供技術指導與支持。《材料力學》教學團隊與江蘇漢卿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簽訂了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為應用型本科《材料力學》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與實踐,提供項目建設資金及現代化教學技術支持,包括課程動畫制作、教學視頻制作、電子科技制作、線上教學平臺、線上課程維護及課程推廣等工作[4]。
課程思政教學組由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師組建,由思政課程建設經驗豐富的思政課程教師根據課程知識體系,與專業教師協同整理出課程思政元素,把課程思政與課程目標知識點相融合,形成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推進課程三全育人教學建設[5]。
實踐教學組是以產學研項目為依托,產教相融合、校企要相合作,堅持要面向市場從而帶動學生就業,堅持要面向社會實踐、提高能力制定實踐教學培養方案。利用企業及校外技術及專業導師,重點強化學生基本知識體系銜接,注重專業知識的應用性和現實性,包括PBL 項目小組活動、實踐任務案例、產學研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及專業技能大賽等。
教學評估組聘請校內外專家組建的課程教學評估委員會,主要針對課程建設、師資結構、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質量、學風建設、學情分析等指標,進行專業系統的評價,并根據存在的問題給出指導意見和建議,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教學團隊各職能教學組并不是相對獨立的教學小組和課題小組,而是聯動互通的團隊整體共享共建模式。在完成各小組職能的同時,充分發揮各自載體專業、技術、實踐及教學能力,在課程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制定、教學案例設計、課程思政案例設計、實踐小組項目案例等建設中,相互協助,推進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虛擬教學團隊聯動機制首先是制定聯動計劃,利用互聯網會議模式實現團隊教學教研活動,交流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及有待解決的問題,相互交流經驗及改進意見,實現職能任務自建基礎上,課程建設共建的模式。
教學團隊通過不斷探索研究,創新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模式,推出教學質量反饋機制教學模式,主講教師制定教學日歷,形成課程教學案例并進行團隊共享,把課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實踐四個環節。
課前,主講教師發布教學案例及授課計劃,線上教學組負責組織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發布線上課程教學目標及教學導向,學生自主完成線上課程預習,通過章節測驗檢測學習效果,教師根據線上學情分析掌握學生學習動態,調整教學模式。課中,主講教師精講總結教學目標知識點,組織學生進行翻轉課題活動,通過案例分析、生講生評、師講師評等活動鞏固教學內容。課后,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課后作業,通過線上PBL 項目活動,實踐導師全程指導并獨立完成課后作業,由線上教學組教師完成線上答疑及課程總結,實踐導師與線上導師總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與主講教師交流研討,實現課程教學有計劃。教學分工明確,教學過程有評估,課后協同完善課程教學內容,真正實現多元化教學團隊的融合推進課程教學改革順利進行,促進課程高質量建設與發展[4]。
虛擬教學團隊建立團隊師資隊伍培訓制度,對團隊教師進行綜合能力提升,包括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教學創新設計培訓、現代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跨校修讀專業培訓、企業項目支持、下廠實踐實習等。依托虛擬共建項目,圍繞課程教學建設,與跨校項目院校組織開展專業教學研修培訓。依托互聯網平臺,與專家小組組織網絡教學研修培訓和專題培訓。依托校企合作,與產學研項目企業組織實踐培訓、技術協助及下廠實踐,不斷提升師資隊伍業務能力,深入研究以學生為中心課程建設與培養目標的融合發展。
完善考核機制實則是激勵機制,形成多層次考核。把基礎培訓、進修、實踐、個人思想素養、專業技能提升作為一階段考核標準;開展研討會、經驗交流、聽課總結作為二階段考核標準;能夠協同各職能小組、項目完成情況、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措施作為第三階段能力考核標準;參加教學大賽、技能大賽、教學創新、科教融合作為第四階段能力考核標準;團隊管理能力、教學管理能力、團隊帶頭示范作用作為第五階段能力考核標準。
示范團隊應具備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夠引領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的方向,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為學生授課,教學質量優秀,教學成果突出。具有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或技術研發的能力。整合與利用社會資源能力強,品德高尚,治學嚴謹,具有團結協作精神,較好的組織管理和領導能力。通過不斷的努力,團隊成員榮獲各類教學大賽一、二、三等獎,獲評市科技帶頭人稱號,遼寧科技大學教學思政示范團隊,《材料力學》課程獲評遼寧省級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一流課程。
《材料力學》虛擬教學團隊通過調整師資隊伍結構,構建團隊結構體系,形成以傳統教學團隊為基礎,協同跨校、跨專業、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形式,形成多元化共享共建虛擬教學團隊,其最終任務是通過團隊力量,凝聚各模式優質教學資源,技術資源,專家資源實踐教學與實踐、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資源同步的新型教學團隊教學模式,促進課程教學建設,打造符合新工科形勢下應用型本科《材料力學》一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