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楠
[摘 要]新時代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混合式教學模式較為廣泛地應用于大學英語的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就是將線上的網絡學習和線下的課堂教學有機結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取不同的教學資源,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就離不開科學合理全面的評價機制,本文根據新時代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征,從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方面探討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的評價體系,以提高英語課堂的評價效果和課堂效率。
[關鍵詞]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校信息化建設日新月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必要內容。混合式教學模式即線上學習和線下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可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取不同的教學資源,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了教師的課堂主導性,這也為大學英語課堂帶來了新的理念和創新。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大學英語課堂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并且在教學設計和課程實踐方面有了一定的教學經驗。然而教學模式的改革必然要求教育評價的改革。之前傳統的教育評價方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教學模式的要求,教育評價改革迫在眉睫。《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指出,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樹立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科學成才觀念。
1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實施現狀
1.1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概念
新媒體技術促使微課堂、慕課、翻轉課堂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逐漸過渡到混合式教學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講,其能夠將線下課程與線上課堂有機銜接,整合現實、網絡教學資源,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教學[1]。
所謂混合式教學,就是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化手段相結合,發揮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與信息化在線教學相結合,搭建“線上+線下”相混合的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可以讓教師利用兩種不同教學模式的特點,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從而引導學生開展由淺入深的漸進式學習過程,最終提高教學效率。總而言之,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師的資源整合能力,能夠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有的放矢,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就感。
1.2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實施現狀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信息化教學手段也隨之而來,多媒體平臺的發展促進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的可能性,采取新型的教學手段能夠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2.1 拓展教學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網絡教學資源雖然豐富,但紛繁復雜,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能力水平挑選出相應的教學資源。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英語教師可以尋找課外拓展的相關內容,尤其是英語技能提升的學習內容,比如可以多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英語口語的訓練以及英語翻譯技巧,等等。而對于英語水平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學生多選用一些基礎知識講解較好的微課,學習節奏可以由學生自由把控,隨時向教師請教問題。教師可以定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考查和測驗。
1.2.2 拉近師生距離,促進交流與溝通
大學英語課程是在掌握一定英語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的較為復雜的知識課程。所以,對于大部分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來說,很容易失去對英語學習的信心,大學教師面對眾多學生,也難以對他們一一指導和鼓勵。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基礎知識和拓展知識,沒有緊張和壓迫感,并且是針對性的學習,所以比較容易產生自主學習的欲望。當前我國信息技術不斷進步,為混合式教學提供較多便利的平臺支持。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隨時在評論區利用網絡媒介進行在線咨詢,避免了學生在傳統課堂上不敢向教師提問題的膽怯心理,顯著提升了學習效果,同時也能大大提升師生之間的溝通效率,便于教師多了解學生,從而在線下課堂時能夠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
1.2.3 部分教師和學生對混合式教學并未真正理解和存在誤解的情況
通過對我校60名教師和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有80 %的教師認為有必要將傳統課堂與信息化課堂相結合,但對混合式教學真正理解的只占40 %,大部分教師認為混合式教學就是在教學平臺上發布作業任務和簽到等活動而已,并未真正理解通過線上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習以及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銜接問題。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針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與教師的互動情況”有73.2 %的學生表示不多,有15.6 %的學生表示偶爾,有11.2 %的學生表示沒有;在“如果教師借助網絡平臺,為你提供豐富的課程相關的學習資料,你會學習嗎?”這一問題中,有80 %的學生認為會,但只有18%的學生真正理解混合式教學。
基于以上調查情況,我校教師和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理解還有很大的偏差。教師和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有很大的需求,所以學院應為教師和學生多開展混合式教學的講座和學習,以便能夠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真正落實到教學過程中。
2 目前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現狀
學生評價是教育過程必不可少的部分,與教學相互促進。評價是教學的后續活動,旨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對教學的診斷和調節至關重要。然而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和學生對于評價的目的和意義理解片面,偏重于注重考試成績,存在評價形式單一、評價成效甚微的問題,對學生的成長并未起到實質性的幫助。
2.1 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
大學英語課堂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既需要教師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需要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發揮其主體作用[2]。因此,教學評價在內容上要關注教師的“教”,也要關注學生的“學”即學習效果[3]。評價指標也要以學生為主體。
2.2 教學評價應體現出大學英語的學科特點
每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課程的實施環節應充分體現二者的有機統一。工具性體現出大學英語作為語言的交流功能,而人文性則體現出大學英語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功能。
2.3 目前大學英語課堂上普遍實施的教學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隨著我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教學評價也在進行不斷的變革,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是目前大學英語課堂上普遍實施的評價方式。
2.3.1 形成性評價方式
“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主要是指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即學生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及學習態度的形成過程中動態監測學習群體的進步成效、監控學生綜合知識和技能的獲取情況,有效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在此基礎上,通過評價反饋機制調整教學理念、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及教學評價方式,從整體上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性評價就是對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進行評價,可以多維度、全方位地評價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內在需求等方面,也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2.3.2 終結性評價方式
“終結性評價”(summative assessment),是比較常用的一種評價方式,在學期末或一定學習階段結束后采用考試或其他量化性的考核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終結性評價是定量評價,即我們傳統課堂中經常使用的期中期末考試,多采用筆試的方式。終結性評價是較為客觀的一種評價方式,所以對于教師來說不可或缺,它能夠客觀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成效。
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結合,能夠實現優勢互補,達到較好的評價效果。但隨著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不斷深入,傳統的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已無法滿足當前的需求,所以建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評價體系迫在眉睫。
3 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評價體系
2020年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對改革學生評價的要求,破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不科學做法,立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
3.1 評價原則
3.1.1 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在過去的教學中,評價方式主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評價,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所以必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形成性的評價過程可以利用教師評價、同伴互評和自我評價去綜合評價某一個學生,這樣評價效果更客觀,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對學生的課前、課中、課后不同階段多維度地進行評價,從而保證評價體系的全面性和育人性。
3.1.2 評價方式的多樣性
在傳統課堂中,大學英語的課堂評價方式一般以期中或期末考試成績為主,這種單純的定量評價無法從根本上體現出課程評價的客觀性,也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大學英語課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要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性,評價方式既要有定量評價也要有質性評價,也可以探索增值性評價方式。
3.1.3 評價方式的動態性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選擇的評價方式還要突出其動態性和靈活性。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要符合社會高質量的發展要求。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和教學評價改革也要隨之發生變化,所以大學英語的評價方式要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和靈活性,不能一個指標到底,要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評價方式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不是按照固有思維,保持一成不變,否則很容易出現評價方式的同質化,無法滿足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要求[4]。
3.2 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評價體系
混合式教學模式涉及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所以評價體系的構建也要貫穿始終。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維度和指標,體現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評價原則,構建以下教學評價體系。
3.2.1 評價維度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體系從三個方面的評價維度構建:形成性評價體系、終結性評價體系和增值性評價體系。
3.2.2 評價指標
第一,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占比40 %,主要包括教師評價(60 %)、學生互評(20 %)和學生自評(20 %)。教師評價主要采用線上線下混合評價方式,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其中,課前線上任務完成度占比20 %,課堂促成教學占比20 %,課后線上鞏固占比20 %。學生互評主要采用線上線下小組活動方式,占比20 %。
學生自評主要通過線上線下教學活動全過程進行體現,占比20 %。
第二,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形式主要包括學校期中期末考試成績、英語等級水平測試(PETS A/B級、英語四六級等)以及英語職業水平測試(BEC、METS、VETS等)。終結性評價可以有效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夠給予學生目標性動力,占比為40 %。
第三,增值性評價。本文探索的增值性評價主要采用繪制一定時間內形成性評價的增值曲線(10 %),以及繪制一定時間內終結性評價的增值曲線(10 %)的方式,根據兩個曲線的增幅程度來給予相應評價。
增值性評價是一種全新的評價方法,與形成性評價相比有一定的先進性[5]。增值性評價是基于學生最初的水平,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與最初的自身水平進行差異對比,側重縱向比較。這種評價方法基于學生的發展幅度,客觀因素對其影響較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教育公平,注重學生自身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 結語
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應從多維度去評價一個學生,要考慮到評價要素的多元性、多樣性和動態性,科學評價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評價素養,根據實際上課需求設定科學的評價指標。在線課程平臺和目前較為先進的教學手段為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評價提供了諸多幫助,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信息收集動態化的詳細評價數據,這些可以方便教師進行縱向增值性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能夠不斷激勵學生,持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最終實現人才培養和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李敏芳. 基于云班課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多模態評價探究——以大學英語讀寫課為例[J]. 校園英語,2020(18):19.
[2]武清宇. 論以學生為主體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體系[J]. 中國電力教育,2013(16):220-221.
[3]朱錦霞,朱長貴. 關于英語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的思考[J]. 教育學術月刊,2009(6):68-69.
[4]金培玉. “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及評價機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7):24-25.
[5]李薔薇,楊帆. 增值性評價走進英語教學[J]. 教育科學論壇,2019(29):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