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扶貧觀是習近平對扶貧脫貧工作的開拓性理論探索,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在中國的新發展,是習近平反貧困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穩固脫貧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機遇期,習近平教育扶貧觀強調,以提高低收入群體教育保障水平為目標,全力夯實基礎教育;以匹配知識技能匱乏型低收入群體的主導性需求為目標,全面深化職業教育;以改善欠發達地區教育教學條件為目標,穩步優化教育環境;以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源頭為目標,切實提升教育質量。習近平教育扶貧觀有助于提升教育扶貧政策與低收入人群現實需求的契合度,依托全面而持續的教育激發內生發展能力,具有極為深遠的政策意義。
關鍵詞:教育扶貧;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政策意義
作者簡介:曾祥明,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務處處長助理,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博士(郵政編碼 100083)
中圖分類號:D-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6359(2023)01-016-06
擺脫貧困一直是困擾全球發展和治理的突出難題。[1]國內外減貧經驗表明,教育是治理貧困問題的重要路徑,是幫扶低收入人口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能夠有效降低整體貧困發生率。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記人民對教育公平、更高教育水平的美好期盼,將發展教育納入消滅絕對貧困、擺脫相對貧困、推動共同富裕的“良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2]強調“‘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3]新時代,面對創造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和新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人類文明和知識傳承、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4]“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5]脫貧攻堅時期,習近平總書記為如何扶貧開了“藥方子”,他強調“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的扶貧理念,提出“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精準舉措。[6]在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的戰略時期,教育脫貧致富的基礎性、根本性作用更加顯著,是拔掉“窮根”、實現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關鍵,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打破社會階層固化、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本。
一、教育扶貧觀:習近平反貧困理論的核心內容
從7年知青到人民領袖,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貧困人民、熱切關注扶貧脫貧。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習近平發表了一系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反貧困重要論述,逐漸形成了系統科學、豐富完備的習近平教育扶貧觀,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全新突破。從“思路貧困”“精神匱乏”的本源問題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扶貧的時代意義和戰略舉措等進行了創新性闡釋。
(一)思路貧困:穩固脫貧、增收致富的“攔路虎”
研究表明,教育程度低下是脫貧人口脫貧基礎不牢,易返貧難致富的底層邏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扶貧開發內生動力不足的地區,脫貧群眾時刻存在返貧風險,進入“文化程度低——缺乏知識技能——致富內力不足——陷入返貧邊緣——無力提升文化水平——生產力處于低水平困境——持續低收入”的怪圈,造成一定程度的惡性循環。也就是說,對于低收入的脫貧家庭而言,在沒有外力持續“造血”的情況下,如若家庭主要勞動力成員的文化技能水平得不到質的提升,那他們就往往難以有足夠的內生動力去實現致富,以致面臨隨時返貧的風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擺脫貧困首要并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貧窮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萎頓。”[7]這種內生無力的脫貧狀態,在后扶貧時代的共同富裕路上急需從根源加以解決。
經過多年的扶貧攻堅、脫貧攻堅,特別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實施,2020年11月我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新征程上,扶貧對象主要是低收入群體,扶貧旨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期以及后脫貧時代,教育扶貧的重要性更加突顯。調研發現,當前脫貧基礎不牢的困難戶主要歸因于自身發展內力不足,存在思路貧困和精神匱乏的問題。
這種現象在一些連片特困民族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進而導致此類貧困家庭子女輟學比例較大,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與其他普通家庭的受教育程度差距有繼續擴大的危險,教育發展面臨較大困難。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貧困地區教育事業是管長遠的,必須下大氣力抓好。”[8]可見,思路貧困、教育匱乏是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攻堅方向,是后脫貧時代推進鄉村振興的“硬骨頭”,是脫貧人口穩固脫貧基礎的最大“攔路虎”,需要長期持續攻堅。
(二)教育扶貧:穩固脫貧、增收致富的“打虎棒”
穩固脫貧、增收致富是脫貧群體的美好向往,對脫貧群體“扶上馬”再“送一程”是鞏固脫貧成果的明確要求。精準扶貧是習近平反貧困理論的核心命題,在后脫貧時代仍需繼續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強調“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準度,扶到點上、根上。”[9]對于脫貧人口脫貧基礎不牢,致富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也要精準施策,采用不同的幫扶措施,對癥下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反貧困的系列重要論述表明,扶貧的前提是找到致貧原因,分類施策,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找到“富路子”。“精準”理念在治理相對貧困問題上應當貫徹延續。
在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共同攻堅下,我國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徹底解決。低收入的相對貧困人口大多是由貧困戶主體性脫貧意識不強和脫貧能力不足所致,是“思路貧困”“精神匱乏”“內力欠缺”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也是低收入群體增收致富最大的“攔路虎”,是貧困代際延續的“窮根子”。要拔掉這個“窮根子”,必須加強教育扶貧,通過教育來改變貧困人口的發展觀念,提升其融入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各方面素養和能力。為此,找準欠發達地區、相對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教育文化程度較低的原因,整合現有各類教育資源和教育結構,有針對性地精準施策,提升貧困群體的文化水平,以使其有足夠的知識技能去擺脫貧困,進而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源。可以說,教育扶貧是為長效鞏固脫貧成果而攻堅拔寨的“打虎棒”,是促進相對貧困群體增收致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
(三)義務教育:教育扶貧的“兜底線”
教育如同栽樹,本根深固,則枝繁葉茂。義務教育作為提高國民素質水平的奠基工程,在習近平教育扶貧觀中處于基礎地位,是教育扶貧的基本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先導性地位,要加強對基礎教育的支持力度,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10]義務教育階段扎實穩固的知識基礎與職業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的選擇、人才的培養、個人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關。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下好義務教育的“先手棋”,壘好知識技能培養的“第一塊磚”,才能下活教育扶貧這盤“棋”,為開發挖掘潛能、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教育質量、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打好“地基”。
義務教育是保障社會群體尤其是保障弱勢群體受教育權、維護社會公平、推進社會和諧的重大惠民利民工程。為平衡義務教育資源惠及人民大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推進教育精準扶貧,重點幫助貧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11]要全面提升義務教育質量,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基礎教育的資源投入,劃好“兜底線”,滿足欠發達地區貧困人口應讀盡讀的基本訴求,讓他們正確認識和切實體會到教育擁有的改變命運的力量,提高創造美好生活的主體意識,“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12]都能手握新天地的“敲門磚”,用知識敲開“幸福之門”。義務教育是整個教育扶貧體系的本源,是繼續接受職業教育或高等教育的根基。全面普及并提升義務教育水準,可實現地域空間視閾下城鄉入學機會均等化和基礎教育資源供給公平化。同時,全面提高義務教育教學質量將基礎性地提升國民素質,為保障筑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堅固防線作出貢獻。
(四)職業教育:教育扶貧的“主抓手”
職業教育是以促進就業、適應產業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服務民生、滿足多類學生教育期待和需求為發展方向的教育,是為國家培養大批專業技能人才、應用型人才的搖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13]
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精準扶貧的“主抓手”,是實現脫貧人口穩固脫貧的重要法寶,是實現欠發達地區教育全覆蓋,保證人人都能接受繼續教育,培養低收入人群職業技能,提升其內生動力和造血能力的關鍵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他就職業教育的發展作出指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14]此前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加大對農村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15]職業教育側重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因其良好的實踐性、對口性、適應性、技術性、時效性,是欠發達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二次開發、激活致富動力、增加經濟收益、解決就業難題的可靠門徑,更是用教育助推經濟反哺家庭、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提高人口素質水平、轉變貧困家庭思想觀念、幫助困難家庭樹立發展自信和堅定致富決心的有效路徑。
(五)高等教育:教育扶貧的“重拳頭”
有關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與脫貧能力呈正相關關系。據巴西熱圖利奧瓦加斯基金會經濟研究所(Ibre/FGV)有關數據顯示,“隨著巴西民眾教育程度的提高,過去20年來,巴西貧困家庭的子女比父母收入更高的可能性出現了大幅提升。”[16]我國學者李曉嘉也認為,在控制其他影響農戶貧困的因素后,受教育程度對農戶的收入情況影響顯著,勞動力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助力其擺脫貧困,特別是“對于相對貧困群體,延長受教育年限可以顯著增加其工作收入。”[17]因此,對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接受更多的教育(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會帶來更快的增收速度和更強的致富能力。
在不斷推進教育扶貧的實踐中,人民群眾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教育過程”的優劣對教育扶貧成效的決定作用。只有普及更高水平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穩固低收入群體的發展能力,發揮好教育扶貧的功能價值。“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才能真正發揮教育在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18]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指出“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強調“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19]脫貧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更好地憑借知識的力量來轉變舊觀念思維,提高個人素質涵養,提升創造美好生活的底氣、志氣與能力,擺脫家庭外部環境的制約,跳出貧困怪圈,從根本上消除貧困。
二、著力提升教育扶貧政策的契合度:
習近平教育扶貧觀的政策意義
教育扶貧政策是否能夠幫助低收入群體提升知識技能水平,進而滿足低收入人群現實需求是衡量教育扶貧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是影響政策結構調整的核心依據之一。因此,要有效發揮教育扶貧的作用,就必須充分考慮低收入群體的教育需求,有效提升教育的供需契合度。
(一)以提高低收入群體教育保障水平為目標,全力夯實基礎教育
教育扶貧是使低收入群體接受教育,扶志扶智,提升受教育主體創造美好生活的自覺和能力的扶貧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確保貧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具備就業創業能力,切斷貧困代際傳遞。”[20]低收入群體只有有效地接受義務教育,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才能在滿足勞動力市場對知識技能的淺層需求基礎上滿足對繼續深造繼而轉型升級的人力資本的深層需求。
目前,基礎教育扶貧存在學生對教育不感興趣、低收入家庭家長對教育重視不足等問題。為此,農村中小學應進一步豐富辦學形式,探索兼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提高“上學”對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吸引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建立基礎教育保障體系,避免棄學、厭學、逃學、輟學等現象出現,做好“控輟保學”。優化基礎教育的價值猶如思想“閥門”,既需要適時打開,也需要適當關閉,適時打開的是新視野新思想,適當關閉的是舊觀念舊思想。[21]因此,家長應“睜眼看世界”,不要被“貧窮限制了想象力”,明白貧困對于家庭和子女發展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和制約條件,意識到教育產生的長遠效益和人生際遇對改變子女命運,甚至整個家庭命運的重要性,進而強化對子女教育投資的興趣和信念,提升主體性反貧困自覺,為外推扶貧創造先決條件,為內生脫貧打下堅實基礎。[22]
(二)以匹配技能匱乏型低收入群體的主導性需求為目標,全面深化職業教育
知識技能的基礎性匱乏是低收入群體難以穩固脫貧、更難持續增收的顯性原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區域之間發展條件有差異,但在機會公平上不能有差別。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發展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23]職業教育本身要突出就業導向,讓學習的孩子有一技之長、能就業。因此,要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專業體系和招生計劃,以職業教育帶動并挖掘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技能以及行為能力,有效增強其參與生產的能力,培養成為應用型人才,實現低收入群體脫貧穩定、增收有成效。
針對不同低收入群體對技能教育的不同需求,職業教育扶貧要朝分類化、全面化、滲透化方向發展,充分利用“精準”這一良策,尊重主體性差異,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多樣化學習形式和多樣化知識技能。職業教育要注重培養中青年低收入群體的社會生存能力,鼓勵和幫助他們實現從“靠體力吃飯”的低水平從業狀態向“靠技能賺錢”的轉型升級,探索和培育適應技術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培訓項目,藉此提高職業收入。[24]另外,針對各地區低收入群體的各種致貧原因,要以“一桿秤掛一個砣”的方式加以扶持,實行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考察能帶動當地發展的產業,分析當地產業發展所需的技能人員,將貧困人口進行分類教育,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職業教育扶貧體系,切莫“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以改善欠發達地區教育教學條件為目標,穩步優化教育環境
辦教育必須“舍得花時間,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錢”。[25]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扶貧要依托外部支持,推動本土教育發展動力的形成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教育經費要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同樣要向貧困地區基層傾斜。要幫助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加大支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力度,建立省級統籌鄉村教師補充機制。”[26]同時,要加快欠發達地區教學硬件設施完善和基礎設施建設,讓貧困地區特別是其農村地區通路、通電、通網、通物流,實現貧困地區的內通外聯,[27]為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促進教育發展提供必要支撐。
要以擴展鄉村教育幫扶對象外圍為基點,加強外部連接,為其豐富鄉村教育扶貧資源,進一步延伸其現代化的社會關系網絡。比如,通過信息技術媒介,建立由相關學者、社會組織人員、一線鄉村教師參加的鄉村教育發展網絡論壇、教育扶貧公共群等平臺,拓展學習空間、分享教育信息資源,讓欠發達地區師生足不出鄉、足不出縣就能享有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形成更加良好的教育體驗。[28]面對教育扶貧形式化和教育資金下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加強教育資金使用情況督查,提高教育資金和教學設施的實際使用率,學會依靠現代技術來提升教育質量,不要讓現代化教學設施淪為擺設,切實保證教育資源的落地使用,真正發揮教育資金、設施和新理念的價值,提升欠發達地區教育質量,跳出教育洼地困境。
(四)以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源頭為目標,切實提升教育質量
教育是斬斷貧困和愚昧傳遞的一把利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貧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這樣將來他們的發展就完全不同”,“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29]
現階段開展教育扶貧,首先要鞏固脫貧成效,穩住脫貧人口創收渠道,在保持現有教育幫扶政策基礎上推動總體形勢穩定上升。
其次,重點加大推進欠發達地區教育扶貧事業的精準力度,整合政府、社會、市場等各方資源投入到教育扶貧領域,激活教育資源“存量”,攻克教育扶貧“增量”,幫助脫貧群體在穩固脫貧成果、實現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愈走愈遠,筑牢不發生大規模返貧的底線。
再次,“完善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統籌協調發展機制”,[30]加強教育主客體、工具以存量引增量、以增量活存量工作。通過教育精準扶貧,健全“存量”教學基礎設施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廣大鄉村教育現代化建設,改善教育教學條件,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增強對教育主客體的吸引力。
同時,提升現有“存量”教師的素質,完善鄉村優秀教師準入和退出機制,推動教師隊伍合理配置,實現“存量”“質量”并舉。實行高校教師等知識分子幫扶政策和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優秀師源到農村去,促進優質“增量”,為教育扶貧增量提質工程注入新鮮血液,從而盡可能促使低收入家庭子女能夠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實現教育躍升。
三、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31]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鄉村振興新時期,解決低收入群體的相對貧困問題,就要穩固脫貧基礎,再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戰略契機,加大教育扶貧力度與精度,以教育激發低收入群體內生發展力。教育扶貧是習近平反貧困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匯聚各方力量促進共同富裕的貧困治理形式。治理相對貧困問題,要構建起以義務教育為基礎,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互為補充的教育扶貧體系,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保障持續造血、長效發展的教育支持,幫助他們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僅不脫節、不掉隊,還能持續跟進、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29][31]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313.30.32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3]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10.
[4]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視頻賀詞[N].人民日報,2013-09-27.
[5]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黨建,2018(10):4-6.
[6][8][26]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1-29.
[7]習近平.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20.
[9]習近平再談精準扶貧:我正式提出就是在十八洞村[N].人民日報,2016-03-08.
[10][11][12]習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9-10.
[13][15]習近平就加快發展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報,2014-06-24.
[14]習近平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N].人民日報,2021-04-14.
[16]調查:因教育程度提高 巴西世代收入差距減少[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9/03-01/8768828.shtml.
[17]李曉嘉.教育能促進脫貧嗎——基于CFPS農戶數據的實證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4):110-187.
[18]李興洲.新中國70年教育扶貧的實踐邏輯嬗變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9(5):3-7.
[19]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0]習近平.二零一七年春節前夕赴河北張家口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7-01-02.
[21]楊忠平,楊平.論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精準扶貧思想的教育價值[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9(5):8-14.
[22][24]吳曉蓉,范小梅.教育是實現特困地區有效脫貧的路徑保障——以“三區三州”特困地區為分析個案[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30-137.
[23]習近平.發展職業教育,我支持你們![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08/21/c_1124901817.htm.
[25]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29.
[27]何得桂.中國貧困治理的三維理論認知:底色、特色和亮色[J].甘肅社會科學,2020(3):100-107.
[28]魏丹.教育精準扶貧的價值邏輯、實踐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9(33):4-7.
[30]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
(責任編輯 楊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