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儀 黃智廣


【摘 要】在高中英語課程以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核心理念的背景下,讀后續寫作為英語高考新題型,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文章以核心素養中的文化意識培養為視角,分析了當前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中存在的文化素材比例失衡以及學生續寫與原文的協同缺失等薄弱環節,提出了挖掘并利用教材內容中的文化元素以及采用多輪續寫的改進策略,促進學生文化意識與語言能力的同步發展。
【關鍵詞】文化意識 讀后續寫 高中英語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3-26-04
讀后續寫是新高考改革下新增的高中英語寫作題型,要求學生根據一段約350個單詞的閱讀材料內容和續寫段落的開頭語完成約150個單詞的續寫任務。該題型的出現體現了高中英語課程著重全面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新要求,同時對教師的教學工作也提出了新挑戰。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個別教師對讀后續寫的教學依舊只關注學生語言知識方面的培養,忽略了對學生其他方面的培養,阻礙了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本文從文化意識這一方面出發,主要探討高中英語讀后續寫的教學現狀及相應的改進策略。
一、文化意識與高中英語讀后續寫的關系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文化意識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素之一,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1]。《課程標準》明確文化意識培養目標是“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2]。文化知識包括飲食、服飾、建筑、交通及相關的發明與創造等物質方面,也包括哲學、科學、教育、歷史、文學、藝術、價值觀念、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社會規約和風俗習慣等精神方面。“文化知識的教學應以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為目標。”[3]“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4]
文化意識在讀后續寫中主要體現在跨文化意識和文化價值取向上。作為高考改革的新增題型,讀后續寫將理解性技能(閱讀)與表達性技能(寫作)相結合,考查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目前高中階段的讀后續寫以記敘文為主,所呈現的文本材料多以某一文化習俗或社會現象為背景,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這三大類主題語境展開敘述。續寫內容講究與原文情境、語言兩個層面的協同,根據讀后續寫評分標準,學生的續寫內容應與所給短文閱讀材料及續寫段落開頭融洽銜接。學生對原文所蘊含的文化知識的掌握,能夠為續寫文本在情境和語言上的協同提供支撐點,使其在續寫中更加注意與原文的協同,在情境和語言表達上寫出與原文更融洽的續作。“只有在閱讀中有正確的文化理解和文化價值判斷,學生在續寫故事時才會表現出應有的跨文化意識。”[5]因此,思考、感悟文本材料中的文化知識是學生續寫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是發展學生文化意識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一步。
二、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現狀
目前高中英語讀后續寫中的文化意識培養主要存在文化素材比例失衡、學生續寫與原文的協同缺失這兩個問題。
(一)文化素材比例失衡
“根據篇章主題分析顯示,高中課本中的輸入性文化素材可分為目的語文化、本族文化、世界文化、對比文化和其他文化5種。”[6]然而,筆者分析了歷年高考英語讀后續寫題目,發現其包含的文本材料在文化內容的選擇上是以目的語文化和其他文化為主,暫未見有關本族文化、世界文化和對比文化的語料(見表1)。顯然,在讀后續寫材料中的文化素材類型存在著嚴重失衡的情況。這個問題不僅存在于高考題目中,而且還存在于模擬考試題目和平時的寫作練習中。讀后續寫文化素材多樣性的失衡,可能會導致學生盲目崇拜目的語文化、本族文化出現文化失語的現象,影響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造成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足。
(二)學生續寫與原文的協同缺失
續寫講究情境和語言層面的協同,學生需要對文本信息呈現出的文化元素進行理解、思考和感悟,才能創作出與原文相融洽的續作。然而,由于目前讀后續寫的題材局限于目的語文化背景或者文化背景不明確,材料中經常出現學生感到陌生的社會習俗、價值觀、情感表達方式,容易造成學生對材料中呈現的文化知識不理解或誤判而抓不住情節發展的主線,使故事線索不連貫,從而導致續作與文本材料協同失敗。例如2021年1月浙江春季高考英語的讀后續寫題講述了一家人在萬圣節期間雕刻南瓜燈這一家庭活動而引發女孩被南瓜卡住頭的趣事,故事整體的氛圍和后續走向應該是歡快的。如果學生缺乏對萬圣節與南瓜燈文化習俗的了解,則往往難以構建出恰當的續寫情節,導致其偏離原文的主題。
此外,即使學生能順利理解和分析原文,也有可能會因為中外文化的差異而無法呈現恰當的表述。以2021年廣州市高三一模的讀后續寫為例,講述的是小男孩打破花瓶之后對媽媽撒謊,但是媽媽并未生氣,反而用巧克力作為獎勵來引導和教育小男孩的故事。由于學生可能不善于直接對親人表達愛意,因此在他們的續寫中較少能夠呈現如參考范文中“His mother gave a soft kiss on his forehead.”這樣關于母子間親昵行為的描寫。
三、改進策略
針對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存在的問題,可以在讀后續寫中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挖掘并利用教材內容中的文化元素及采用多輪續寫的方式探索改進策略。
(一)挖掘并利用教材內容中的文化元素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載體,教材中的閱讀部分(Reading)則是文化知識的集中體現之處,也是教師傳授文化知識、培育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素材。徐林惠和南潮對人教版高中英語三冊必修教材中的Reading and Thinking和Reading for Writing這兩個閱讀材料較為豐富的板塊進行分析后發現,以目的語文化、本土文化、世界文化、對比文化和其他文化為背景的文本比例分別是28.1%、34.4%、9.4%、6.2%和21.9%[7],這說明教材中具備豐富多樣的文化素材。然而,在教材中往往缺少與文化內容直接相關的教學任務。“閱讀文章前后的任務或練習主要是考察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需要學生系統運用所學文化知識解決的任務不多。”[8]因此,教師要改變只重視講解詞匯和語法的教學模式,從教材的閱讀材料中挖掘故事性強、情節生動且易于理解的內容作為讀后續寫任務材料,或者根據教材呈現的文化元素進行拓展延伸,搜尋相關文本進行續寫練習。例如人教版英語必修第三冊第1單元Reading for Writing板塊中的My Amazing Naadam Experience一文講述了作者參加蒙古族傳統節日那達慕大會的經歷,文章以“He invited me back for the winter to stay in a tradition Mongolian tent and eat hot pot. I can't wait!”這句話結尾,教師可順著情節發展走向來設計續寫任務,如“我”在冬天時受邀回到草原上體驗蒙古包的趣事、“我”在當地少年的幫助下學會騎馬等。這樣便可讓學生在讀后續寫練習中對教材呈現的文化知識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中對本族文化的重視程度超過了目的語文化,因此教師對于文化知識的關注不應只停留在目的語文化,而應同樣重視本族文化知識和世界文化知識。一方面,在續寫材料中滲透中國文化元素有利于學生深入認識中國文化、增強愛國主義、堅定文化自信,并能夠促進學生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另一方面,學生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有利于他們在全球化背景下領悟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進一步發展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逐漸消除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流帶來的影響。
(二)采用多輪續寫的方式
多輪續寫是讀后續寫的一種變體。以兩輪續寫為例,其操作步驟為:將一篇英語故事分為三個小節,學生在閱讀第一節后完成相應題量的閱讀理解題目,以確保他們在續寫之前能充分理解故事內容,在學生答對多數題目后可接著進行續寫。完成第一節續寫后,學生將續作與第二節原文進行內容和語言方面的比較,找出不足并及時糾偏,接著續寫第二節,重復以上操作,直至完成兩輪續寫。多輪續寫能有效解決續寫中“互動偏弱,協同欠佳”現象,通過在同一主題下進行逐節續寫能夠加深學生對原文的理解程度,增加續寫與原文的互動協同強度,增強學生的寫作動機。
多輪續寫的文本材料選擇十分重要。首先,文本材料長度應當有一定篇幅,以便進行分節續寫。其次,材料內容應可讀性強、有趣且留有懸念,以便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和想象力。在教材中有許多適合進行多輪續寫練習的語篇材料,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第5單元The Value of Money中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的閱讀材料是由馬克·吐溫的著名短篇小說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百萬英鎊》)改編而成的劇本節選,文本內容生動有趣、情節發展引人入勝、語言難度適中,是續寫的好材料。利用該語篇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讀后續寫任務設計可包括以下兩個環節:
第一,教師可通過設計一系列聚焦文化知識的閱讀理解題目,如“What bet did the rich brothers make?”“ Why do you think the brothers chose Henry for their bet?”“If you were Henry, what would you do with the bank note?”等等,引導學生在閱讀語篇時增加對文化背景的關注。接著結合對語篇的講解,一方面使學生認識故事發生的歷史文化背景、社會現象、價值觀念等,了解主人公Henry的人物形象,包括他身上所體現的冒險精神、節制、內省和勤勞等美德以及追尋“美國夢”的信念;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當時社會金錢至上的殘酷現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第二,在學生熟悉語篇內容后,根據最后一句話“Henry promised he would not open the letter until 2 o'clock.”所蘊含的故事情節發展走向,圍繞主人公Henry離開兩兄弟的家后前往一家飯店用餐這一主題,設計兩輪續寫任務。續寫任務可以設計如“Holding the letter in hand, Henry left their house, feeling very hungry.”“After Henry had finished a big meal, the servant urged him to pay the bill.”等開頭語。學生的續寫應突出在拜金主義盛行的社會背景下,Henry用餐時服務員對他的冷漠和亮出百萬英鎊的支票后餐廳全體人員的態度轉變;在了解Henry所處的美國文化背景后能夠描寫出他頭腦清醒、從容淡定地應對突然出現在眼前的巨額支票,同時能夠在續寫中模仿作者幽默又夸張的語言表達。
這樣的多輪續寫任務設計能夠讓學生在了解語篇的文化背景下緊扣情節的發展,凸顯對原文語言表達的協同。在完成每節續寫后,學生把自己的續寫與原文的情節和語言進行對比,總結和修改自己的續寫。通過續寫,學生能夠升華對語篇的理解,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吸收,促進其文化意識的發展。
此外,教師還可以從其他優秀文學作品中選取適合高中生閱讀的小說、劇本片段來設計多輪續寫任務。這些優秀的課外讀物含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語言表達,是學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習俗傳統、社會現象和修正英語表達偏誤、提高英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