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彬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創設美的情境,是將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有效途徑。情境之美源于情境中的人與文本、情與景、情與理相互契合產生的和諧交融的關系之中,具有整體性、愉悅性和共生性的基本特征,契合學生的求真、向善、崇美的需求。在語文教學中可通過“立足于文本,舉象造境;以情為中介,融情于境;以思為核心,情理交融”的策略溝通情境中各因素以形成和諧交融的關系,建構美的教學情境。
【關鍵詞】小學語文 美的情境 和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3-22-04
在語文教學中創設美的情境,是將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有效途徑。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理論富含美學思想,她認為:“知識鑲嵌在浸潤了文化藝術的、美的情境中,從而擺脫各科教學單純作為工具的枯燥感。”[1]在此基礎上,她提出“以美為突破口”,利用美的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和教學語言,創設美的教學情境以啟迪學生潛在的智慧。李吉林老師雖然開拓了美的情境的運用價值,但是未對美的情境做系統性論述。如果對語文教學中美的情境缺乏正確的認知,就容易將美的情境視為一種美的環境,而忽略了情境的意蘊。那么什么是美的情境?美的情境對語文教學有何促進價值?在語文教學中又應如何創設美的情境?本文將基于這些問題展開敘述。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美的情境的內涵
(一)語文教學中美的情境的概念界定
情境是一種“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在教學和教育過程中創設的‘有情之境”[2]。而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情境實際上就是一種以情感調節為手段,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體發展為目的的優化了的學科教學與生活環境”[3]。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即是一種人為優化的情境,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必要的場景或環境,是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圍,是包含了外部物質條件的“物”和內部主觀感受的“情”的結合體。
那么何謂美的情境?厘清美的情境首先要清楚美為何物。從美學視角來看,關于美的本質,中外的美學理論主張各有千秋,但“以和為美”一直都是論述美的本質的重要觀點。無論是西方“美是數的和諧”“人神相和”的美學理念,還是中國的“中庸”“天人合一”概念,其中都突出了“和諧”這個觀點。“所謂的和諧就是對引起愉悅、興奮、舒暢感的審美對象或者叫美的特征的解釋,是客觀對象與審美主體關系的契合。”[4]這種契合在一些學者眼中被認為是美的本源。和諧,也是情境概念的核心,在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思想中“不僅看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構建,更看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間和諧關系的構建”[5]。這就體現了一種和諧美學,美在關系的視角。因此,可以說情境中本身就包含著美的因素,美是情境的內在特征。
基于以上論述,筆者認為教學情境是教學各要素綜合形成的環境態勢,美是教學情境的內在特征,從語文教學的視角來看,這種美源于語文教學情境中人與文本、情與景、情與理等各因素相契合產生的和諧關系之中,是一種和諧交融的情境。
(二)語文教學中美的情境的特征
從美即和諧的本質出發,語文教學中美的情境自然體現著和諧統一的總體特征。具體來說,美的情境還包括整體性、愉悅性和共生性的基本特征,只有囊括了這幾點,才能創設真正意義上美的情境。
第一,整體性。語文教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語文教學情境的美緊緊依附于這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中,美的情境中的各要素并非相互獨立,而是相互支持、相互滲透,將學生的情感與想象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且美的情境契合著主體求真、向善、崇美的需要,是一種真、善、美水乳交融的境界。在營造美的情境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在意義、情感,并借助美的形象體系幫助學生構建其心中的意象、意境來啟迪學生,使他們能夠明晰是非得失,洞察大千世界,求得“真”,從而獲得獨特且深刻的認識。又使他們能夠明辨是非對錯,懂得“善”,從而獲得品格的熏陶,進入審美的最高境界。使他們能夠提高審美素養,感到“美”,進而獲得精神的愉悅,促進個體向真、善、美和諧統一發展。
第二,愉悅性。愉悅性是美的內在特性,凡是美的事物或情感都會給人帶來一種愉悅的感受。語文教學中美的教學情境也應具有愉悅性的特征。在具體美的情境之中的客體某一方面的屬性契合著主體的需求,這種契合符合個體的審美觀照,在某一時刻的相遇就能產生愉悅的火花。在美的情境之中,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文本與學生的特性將蘊含在文本中美的隱性因素轉化為直觀形象、印象與情象,學生在這種直觀的情境中獲得欣賞與評鑒文章的需求。由此,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性,使其獲得一定的審美感受,這種感受在美的情境的渲染中不斷加強,引起積極的審美情緒,促使學生獲得一種“暢神”的愉悅體驗。
第三,共生性。在理解語文教學中美的情境時,師生往往會陷入固化的誤區,即將美的情境視為一種情境中美的物體或環境,而忽略了情境中包含著的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美的情境是涉及主客體雙方的,從本源的角度來說,這種美源于具體情境中的主體與客體相互對應產生的和諧關系之中。在這種情境中,有著美的對象的呈現,也包含著主體情感與想象的介入。客體的某一種屬性契合著主體的心境與需求,主體在審視客體的同時,能獲得自我精神與心靈的觸動,而在主體的情感與想象介入后,情境中的客體被賦予新的意義。兩者在不斷的觸動、感興的過程中和諧統一、共融共生。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美的情境的價值意蘊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美的情境中,要注重平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內外力因素,以激發學生興趣。一方面,強調教師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語言轉化為生動、形象、和諧的審美對象。通過挖掘文本蘊含的美的因素,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利用優美傳情的教學語言,營造出一種美、趣、智的教學氛圍,使學生不斷受到感染,由此激活學生的情境興趣,產生學習的驅動力。另一方面,在美的情境中注重學生的主觀體驗,重視將學生情境興趣向個人興趣的內在轉化。教師不斷借助文本的留白、類比、語言的設疑,激活學生的思維,借助思維活動促使情境興趣向個人內在興趣轉化。
(二)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想象受知覺與表象的影響,同時又趨向理性規律的發展。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一方面把感知、表象深化為典型形象,一方面把情感深化到理性的階段,從而使感知、想像、情感、理智四者緊密地和諧地統一起來”[6]。語文教學中美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首先,美的情境創設特別重視情境中的形象呈現,因為美具有可感性,學生認識美需要以形象的方式感知對象。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文本與學生所處時代的差異性可能導致學生難以融入作者創作的文本情境之中。因此,通過創設豐富形象的情境有利于學生儲存豐富的表象,為學生進行文本情境想象奠定基礎。其次,美的情境以情為中介溝通主客體,情感貫穿于情境始終。正如劉勰神思理論中提出的“神用象通,情變所孕”“說明在想象的過程中,心象的組合、變異、發展和孕育,都以情感為紐結”[7]。激發學生情感,借助文本情感,在融情之境中不斷驅動學生的想象。最后,美的情境內包含著一種和諧的氛圍,給予學生展開想象之翼的空間。在美的情境中,師生、生生之間和諧融洽的關系和由此營造出的溫馨氛圍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更容易調動記憶表象,產生聯想,激活想象。
(三)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審美體驗是主體與作為審美對象的審美客體構成的一種已然的融入和超越的內在狀態。有學者將審美體驗劃分為三層次:知覺體驗、認同體驗和反思體驗。其中知覺體驗是審美體驗的起點,認同體驗和反思體驗是對知覺體驗的進一步深化和提升。語文教學中美的情境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首先,在美的情境中,教師利用美的外化形象引發學生對客體的審美關照活動,不斷激發著學生的審美注意,促使學生從其中獲得相應的知覺感受。其次,情境之美源于人與文本相互對應形成的和諧關系之中,當學生從直觀認知的文本所蘊含的情境中獲得知覺體驗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與想象時,學生便可從文本之中獲得自我情感的投射,促使學生與文本情境聯通,從而使知覺體驗上升至認同體驗。最后,在美的情境之中促使學生深入文本意蘊中,與作者對話,與文本情境互通,同時這種情境也不斷推動學生跳出文本與自我對話,達到審美體驗的最高境界,即反思體驗。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美的情境創設的策略
語文教學情境中包含著兩種類型的美的因素,一類是涉及物理美的因素,另一類是涉及心理(精神)美的因素。前者包括契合學生需求的和諧的環境、文質兼美的文本、藝術化的教學媒介、具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后者則包含主體的情感、體驗等心理因素,具有不易被人察覺的內隱性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物理層面美的因素是情境中美感生成的基礎。但學生的體驗則是情境美產生的核心,情境中美的因素如果無法被學生感知,便不會產生美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需要促使學生與情境中美的因素相互對應,生成和諧交融的關系是創設美境的關鍵。
(一)立足于文本,舉象造境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性,創設美的情境需要立足文本,立足語文教材文本中充滿美的因素。正如文本中的意象意境之美是作者內含的主觀感情物化的一種美,這種意象意境具有情景交融的審美特征。這種文本所包含的美的意象意境通過語言文字傳遞給學生,但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只通過文字描述來感受文本所蘊含的意境之美,很難引發學生的審美觀照,更無法實現情感內化。在中國古典詩詞創作中舉“象”,“象”是言到意的中間橋梁。這種思想還體現在王菘舟老師的“詩意教學”中,借文學創作中舉“象”的方式,將語言符號還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情象,使學生舉“象”入情,由象達文意,從而體悟語言符號內含的境界。舉“象”在某種程度上是滿足學生理解文本的需求,促使學生能夠通過呈現的形象、印象和情象理解文本,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以創設心物一體的和諧之境。
1.借助圖畫再現形象
要想在語文教學中促使學生感知教材之美,僅依靠抽象的文字難以達到這一目標,學生無法通過文字的描述在腦海中還原文本中富有意境的畫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精選富有美感的圖畫,將抽象文字轉化為可觀可感的形象,促使學生能夠通過圖畫感悟文本傳遞的審美信息。例如在學習《白鷺》這篇課文時,僅通過對文章字面的朗讀解析,學生很難從“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的文字中感受白鷺色彩的適宜之美。在教學中可以呈現出中國水墨畫,促使學生對比水墨畫和白鷺的共同特點——留白之美,這種美是多一分或少一分都會破壞整體和諧之美,白鷺就如那恰到好處的水墨畫。通過呈現圖畫,學生更能深入理解白鷺那適宜的色彩之美。
2.聯系生活還原印象
在審美關系中的審美客體必須進入審美主體的眼中,這就必須在主客體之間形成一種默契,主體能夠在客體中找到自己的欣賞點,正如“移情說”和“距離說”所說的那樣,把自己的感覺投射到客觀對象中。當前語文課本中很多經典文本遠離學生所處的時代,學生很難從文本中獲得共鳴,文本與學生之間的割裂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的表層化,學生無法深入文本之中,感受文本所內隱的美的因素。要促使學生深入文本情境,就要化虛為實,拉近文本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深入文本情境之中,使學生與文本近距離接觸產生出和諧關系。
3.利用吟誦通達情象
“吟誦不用逐字分析,逐句講解,主要通過讀誦,讓學生進入詩詞的韻律中,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與內涵,完全進入詩詞作者所創造的神奇的情景中。”[8]當前語文教材中詩歌的篇目增多,詩歌具有言簡意豐的特點,包含濃厚的意境,但其表達的思想大多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因而學生在學習詩歌時難以品味詩歌所傳達的思想,難以體悟文字中蘊涵的美感。教師在課堂可以借助吟誦的方式進行范讀,在頓挫的音調、合轍押韻的音律變化中,作者的思緒、作者的歡愁展現得淋漓盡致。正如特級教師于漪所提出的借助語言,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將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直觀化,促使學生在吟誦中品味與體悟詩歌之美,帶來美感愉悅。
(二)以情為中介,融情于境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9]這一道橋梁在教學中便是情境的設置。由此說明,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需要情境的介入。而美的情境則更強調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交融。情感是使學生與文本產生和諧交融關系的核心,是促使學生浸入情境與其中的客體產生契合的關鍵。失去情感的情境是僵化的,不可能成為美的情境。因此,創設美的情境,需要借助學生情感與文本情感共建溝通兩者的橋梁。
1.借助語言傳情
語言是傳遞情感的重要手段,充滿情感的語言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蘊含美感的教學語言能夠以藝術化的方式達到入耳、入腦、入心的作用。教學內容內涵的情感因素可以通過語言的傳達而顯現出來。在教師充滿炙熱情感的語言之中能夠在短時間內拉近教師、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產生和諧交融的關系。并且學生在這種教學語言引領下更容易進入預設的情境之中,走進文本、體會情理、感受情感熏陶。
2.角色扮演移情
角色扮演是學生情感融入文本情境之中的有效方式,通過角色扮演,超越文字與學生之間的限制,跨越時代之間的隔閡,從而達到深入文本情境的移情體驗。這種體驗促使學生深入感知文本內在意蘊,從而使學生與文本產生水乳交融的境界。例如在《獵人海力布》這篇文章中,通過扮演海力布這一角色,還原海力布陷入兩難抉擇的情境,從而體會其從一開始的焦急,再到兩難的抉擇與最后的鎮定的起伏變化。體會在故事情節推動下,主人公所體現出的行為表現,促使學生融入文本角色之中,理解海力布這種無私大愛的情感,從而上升到至美、至善的理想境界。
(三)以思為核心,情理交融
所謂情境、情理的統一與結合是通過情感與想象和諧統一來實現的。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借助主體的想象與情感是創設美的情境的關鍵。“只有借助于想象,我們才能將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體驗,進而產生類似的體驗。”[10]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創設美的情境需要從文本出發,將文本中所包含的知識美、情感美的因素轉化為學生的審美對象,由此激發學生的想象,促使學生深入文本情境,達到情理交融的圓滿境界。
1.類比運用
我國古典詩學比興思維重視“比”的作用。“通過類比聯想、形象擬比和情感整合促成了情與景的交融,通過化實為虛、虛實兼顧融合虛與實,從而創造了一個意興和興象兼具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11]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審美視點,利用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進行類比運用,借助類比運用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感受文章中遣詞造句之妙,從而走進文本意境之中。
2.巧妙布白
文學創作中留白的目的是將讀者納入文本創作之中,在語言上留有空間,便于讀者對文本意境進行再創造,調動閱讀者的積極性。在接受美學中,如何借助文本的“空白”部分,是將讀者與文本緊密聯合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也可通過設置懸念的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補充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從而實現與文本的深入對話。例如在《獵人海力布》這篇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補充文本中并未描述的海力布的心理變化,體會海力布的內心感受。在補白的過程中,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作者所傳遞出的主人公的偉大精神,從而滿足學生求真、向善,并在情理交融中達到美的境界。
3.合理設置問題
語文教學中美的情境是一種和諧交融的情境,學生浸入情境之中是產生和諧關系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合理且巧妙的問題設置,利用問題引發學生的關注,調動學生積極的情緒,促使學生深入情境之中。在這種適當的問題情境中,學生能夠通過不斷的分析與思考,將自身代入情境之中,與情境中的各因素產生互動,并尋找情境中契合問題解決的關鍵因素。例如在教授《父愛之舟》時,提問學生可以將熱豆腐腦、涼粽子中的“熱”和“涼”二字刪去嗎?在這種問題之中不斷驅動學生深入思考,從而由問題引起學生思維的漣漪,體會文章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情感。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獨特優勢及其建構[J].教育研究,2009,30(3):54.
[2]孔凡成.情境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J].教育評論,2005(1):47.
[3]祝輝.情境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5:9.
[4]王藝橋.教育美的本質及其價值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0:5.
[5]曹艷.李吉林語文情境教育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8:23.
[6]劉繼平.周來祥和諧自由論美學思想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25.
[7]陳薈竹.語文教學中兒童審美想象力的培養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6:52.
[8]蔡偉,陸依潔,李莉.走向沉浸式語文[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11):89.
[9]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192.
[10]羅祖兵.教學想象及其生成[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9):56.
[11]李健.比興思維與意境的創造[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