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內容屬于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瑰寶。我國優秀傳統藝術就如同璀璨的繁星一般,為我國諸多領域提供了發展方向,其中就包含音樂領域。板胡作為我國傳統民間樂器,在其自身特性的作用下,被廣泛應用于戲曲伴奏中。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秦腔音樂中板胡的演奏技法,并提出了傳承這些技法的策略,旨在推動我國民間音樂和戲曲文化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秦腔音樂;板胡;演奏
中圖分類號:J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3-00-03
板胡在秦腔音樂演奏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無論是獨奏抑或是齊奏部分,板胡均展現出了強烈的表現力。對于板胡演奏而言,在對音樂形象、情感以及情緒進行表達的過程中極具感染力,原因在于板胡發音與人聲較為接近,表現空間比普通演奏樂器更大,并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于板胡具備較為特別的情感表現力,因此在秦腔音樂中板胡屬于對情感進行傳達的主要媒介之一,其可以掌握與體現人物的情感世界,確保觀眾能夠真實接觸與感受作品傳達的喜怒哀樂。
一、板胡的溯源分析
對于板胡而言,其屬于弓弦樂器,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奚琴。奚琴,還被稱為嵇琴,古代音樂理論家陳旸在《樂書》中記錄了奚琴的形制與出處,即“奚琴,胡樂也,處于弦鼗而型亦類焉,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1]。從中可知,弓弦樂器早在唐代就流傳于民間。同時,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補筆談》中有一段“一弦嵇琴格”的故事,這反映出宋代嵇琴演奏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之后,嵇琴逐漸向分支發展,即以板蒙面的共鳴筒形式以及以皮蒙面的共鳴體形式,板胡代表前一種分支。
通過分析板胡的前身——奚琴的流傳可知,隋唐時期我國在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交流方面迎來了鼎盛,各地區文化使者和中原、域外等的交流頻繁,長安作為那一時期的文化中心,為音樂的發展創設了良好條件。基于以上歷史背景,使得板胡實現了良好發展。宋元之后,在社會經濟和民間俗樂的推動下,各地區音樂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讓板胡的傳播范圍得到了拓展,并于民間流傳過程中持續地進行完善,成為梆子戲曲的伴奏樂器之一。
二、戲曲對音樂板胡發展產生的影響
因為板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主要為戲曲提供服務,所以秉承著戲曲藝術的發展規則。隨著秦腔藝術對外傳播的不斷拓寬,各地區逐漸形成了諸多梆子腔劇種。對于此類劇種而言,涉及共同特點,即均運用板胡作為主奏樂器,同時由于不同地區在音樂風格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使得板胡呈現出了不同特點,諸如秦腔板胡在琴弦方面以老弦為主,發音低,而河北梆子板胡發音洪亮,另外,豫劇板胡等也涉及顯著的特點,進而表明板胡在戲曲中會有形制、發音等的不同。在戲曲藝術發展的推動下,板胡藝術逐漸向著多元化的方向進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針對民族音樂在發展過程中提出的新需求以及出現的新形式,板胡藝術家對其予以了多次改良,推動了器樂板胡的發展[2]。在藝術方面,器樂板胡的特點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第一,琴筒、面板的設計更具合理性、科學性,琴弦選用鋼絲弦,讓音色處理更加完美;第二,器樂創作方面出現了許多水平極高的獨奏作品,讓板胡器樂獨奏藝術變得更加多元;第三,在繼承戲曲板胡技巧的基礎上,創新性地采取了許多新技巧。由此可見,器樂板胡在發展過程中,與戲曲板胡聯系緊密,并表現出器樂板胡正不斷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另外,板胡在秦腔中“一音領先,托腔保調”的地位與作用,讓秦腔藝術更加接近于完美。
三、秦腔音樂中板胡的演奏技法
(一)扎實的基本功
常言道:“功到自然成。”由此表明,要想熟練掌握板胡演奏技巧,需給予基本功更多的重視。板胡演奏員在實際表演時,主要考驗個人掌握的技巧與基本功是否扎實,由于伴奏從頭到尾屬于同步進行的,所以唱腔中涉及的抑揚頓挫等,不能出現分離的情況。每一處戲中均有各種各樣的角色,人物之間的性格又各不相同,并且遇到不同環境,還會出現情緒上的變化。為了將所有人物的心態充分展現出來,板胡演奏人員應將自己視為樂隊一般認真對待,用高標準要求自己,如此才可以將樂隊的所有演奏員帶領好,高效開展全劇的伴奏工作,促進演出效果提升[3]。實際上,只有充分發揮自身榜樣作用,扮演好“頭弦”,才能最大化地將板胡演奏技巧和基本功展現出來。
(二)秦腔板胡演奏中的弓法
弓法,顧名思義,是一種秦腔板胡運功的技巧。世界上的樂器類型多種更多樣,所有樂器均有自身獨特的演奏形式,演奏特性和樂器豐富多樣,正是如此,音樂才充滿了魅力。秦腔板胡屬于一種弓弦樂,而在秦腔板胡的演奏中,嫻熟的弓法是重要基礎,任何一種藝術特色均要借助弓法得以展現[4]。
演奏過程中體現的弱、強、慢、快等特點,均是演奏者情感的充分體現。一般來說,板胡主要由大持弓和小持弓兩種演奏方法。前者的演奏技法,通常在西北地區地方音樂、流行音樂以及秦腔等梆子腔的演奏中得以運用,其中梆子腔最為顯著。而后者通常在評劇以及河北梆子的演奏中得到了運用。新形勢下,音樂形式發生了顯著改變,當代演奏弓法讓秦腔板胡的演奏方式更具特殊性,并對弓的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內弦演奏中中指力度得到了加大,如此可以增強演奏風格的唯美性。運弓指的是弓法的基礎,與演奏效果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如果在演奏過程中不能正確運用運弓技法,則秦腔板胡表現的音樂也就不優美,樂器的音樂也不嘹亮,所以秦腔板胡的藝術特性被弱化。
在演奏秦腔板胡的過程中,需要演奏人員運用適當的力度,發力區域要保持放松,掌握好力度,才能促進演奏效果提升。在演奏秦腔板胡的過程中,平衡控制運弓也屬于一種基礎研究技巧,要想控制好力度,需平衡椅、臂、腹和運弓的力度,進而提高演奏效果。
(三)合理的揉弦
在秦腔板胡演奏過程中,右弓、左揉弦屬于標準姿勢。同時,在左手指法中揉弦屬于主要技術之一。熟練地運用揉弦,除了能夠讓音樂厚度得到深化之外,還能夠讓音色更加飽滿,進而順利展現出相應情感。對于揉弦的側重點而言,表現為處理音準和顛指之間的制衡性,所以應對揉弦力度予以準確控制。演奏人員利用左手揉弦技巧,可以讓聽眾仿佛在收聽詩朗誦一般,嫻熟揉弦則有利于情感的表現。音色張力強屬于秦腔板胡的獨特優勢,一般情況下秦腔板胡在揉弦主旋律方面需要將慢揉作為關鍵點,進而將其具備的獨特藝術效果呈現出來,然后搭配滑音輔助,加強藝術可塑性。對此,準確地揉弦能夠促進演奏效果的提高。
(四)滑音的應用
在梆子腔表演過程中,滑音屬于十分常用的一種伴奏技巧。通過對滑音的正確運用,可以讓伴奏和唱腔之間更加契合。滑音在秦腔板胡伴奏中的運用,和二胡滑音技巧較為接近。對于秦腔板胡演奏技巧而言,涉及同指、伸展指、墊指等相關滑音指法,這些指法則與梆子腔演唱人員的腔調、吐字、咬字等聯系緊密。以同指滑音為例,由“降si”到“la”音,由“fa”到“mi”音,能夠讓伴奏音樂更圓潤和飽滿。秦腔板胡演奏中的獨特滑音技巧,讓此種藝術形式更加特別。基于滑音在渲染情緒、表達情感等相關方面的能力與作用,秦腔板胡演奏人員一般在梆子腔演唱前的文場音樂,抑或是不同樂段伴奏銜接的過程中運用滑音技巧。同時,就戲曲演奏過程中的相關技法而言,秦腔板胡獨奏曲目中也有應用。
(五)摟弦的應用
梆子腔發源于我國陜西一帶,唱、念等表演以陜西關中方言為主,所以在梆子腔唱腔中,許多“四聲”發音的漢字為“去聲”,秦腔板胡也包含該特點。對于梆子腔戲曲音樂伴奏而言,秦腔板胡演奏一般會運用“摟弦”的技法。實際上,摟弦最初表現為梆子腔演奏過程中的一種技巧,在后續發展過程中才被逐漸應用到秦腔板胡伴奏之中。具體演奏方面,涉及一度、二度、三度、四度摟弦。例如,針對四度摟弦,技法指的是將左手食指和中指同時壓下,以及同時壓下無名指與小指,并結合伴奏需求對手指壓力進行調整,受壓力變化的作用,會導致發聲出現改變。此種特殊技巧表現為對四指的利用,其他手指則發揮著輔助作用,向四指提供服務。另外,聲音與情感表達等會對四度摟弦產生影響,主要應用于奔放激昂的梆子腔表演中,并且手指在用力狀況方面需要與唱腔進行良好協調,為唱腔服務。所以,秦腔板胡演奏人員不斷加強自身的控制力,讓弓弦和用力實現有效的配合。
(六)板胡在秦腔中的包腔演奏
板胡是秦腔音樂中的一類包腔樂器,要求在演奏過程中充分聯系起秦腔的唱腔。表演戲曲唱腔時,板胡不應局限于譜面演奏標準中,演奏人員應靠自己靈活的演奏技巧,對唱腔進行準確的演唱,確保伴奏能夠跟上戲曲表演節奏,實現對良好戲曲氛圍的烘托,更好地為唱腔服務,讓劇情得到渲染[5]。為了能夠順利完成包腔,演奏人員需準確把握音準、力度、速度。在具體表演時,秦腔主要通過“苦音”中的4、7音來呈現自身風格,可以說,在秦腔表演中,4、7音屬于“特定音符”,擁有與眾不同的音準效果。通過將其和西洋音階進行比較可知,在4音上,秦腔高于西洋,而7音則剛好相反,但不得簡單地將其歸類為升4和降7,而需將其特性聯系起來,統稱為微升4和微降7。受秦腔4音、7音特性的影響,使之表演具有一種特殊靈活性,進而與其他音樂技術有所區別。在半音關系方面,微升4與微降7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符合五度相生律,也和十二平均律不一樣。就演唱效果而言,雖然秦腔4音與7音音準調整和純律差不多,但不同于純律體系游移性,當旋律一層一層遞進,4音和7音會有音準游移出現,進而增加了秦腔表演的獨特性。板胡演奏人員在實際演奏過程中,也應與秦腔表演配合,融入滑音、裝飾音、重音,讓背景音樂能夠充分配合秦腔演唱的行腔、吐字,隨著演員的唱腔與劇情推進,服務于唱腔、劇情,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最終將獨特的秦腔音樂風格呈現出來,且藝術韻味更濃,帶給觀眾一種精彩的聽視覺享受。
四、秦腔音樂中板胡演奏技巧的傳承
首先,提高秦腔板胡影響力拓展,擴大板胡學習群體。民族器樂傳承重點在于人的傳承,若缺乏學習人群,則板胡藝術就可能出現斷代的情況,為了能夠擴大板胡學習群體,應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促進板胡影響力的提高,確保人們能夠感受到板胡所具備的藝術魅力,讓更多人認識它、熱愛它、學習它。其次,板胡教學過程中需重視理論和技巧的訓練。現階段,板胡教學的重點多放在了將演奏技術提高方面,以至于出現了盲目教學的情況,加之未充分認識到板胡藝術地域風格的特殊性,所以也就不了解地域音樂文化。在此背景下,部分演奏人員雖然對高精尖的演奏藝術掌握得非常好,但在要求其說出這部分技巧形成與發展的理論根源時,卻啞口無言,因此也就導致浮夸的情況在板胡教學中比較普遍,體現在技巧不符合韻味、風格特點難以突出以及求術不求藝等。要想更好地傳承秦腔板胡演奏技巧,除了注重技巧的實踐訓練外,還應深刻認識到技巧音樂的內涵。最后,積極創新,融會貫通。創新屬于藝術的生命力,尤其是在技巧方面,在現階段的板胡作品中,技巧表現通常以某一風格為主,然后輔以其他地域性技巧,抑或是借鑒其他樂器的技巧,這些均展現出了融會貫通的方式。同理,秦腔板胡技巧在發展方面,不應該停留在現有技巧體系中,而要積極創新,在藝術表現力方面加大挖掘力度,要向其他樂器和其他音樂形式“借力”,通過從中提取演奏元素來將自身的藝術表現力進一步增強。
五、結束語
在秦腔音樂中,板胡屬于主要伴奏樂器之一,能夠讓秦腔表演更具靈活性、生動性。對此,今后在傳承古典藝術和民間音樂時,一定要積極致力于開發板胡的藝術價值,并將其充分展現出來,增強板胡表現力,使之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能夠被世人所看到,將新奇美妙的藝術享受帶給大家,讓更多人喜歡上秦腔這一類民間藝術,更好地傳承、發展民間音樂和戲曲文化。
參考文獻:
[1]方金良.板胡在戲曲中的伴奏技巧[J].劇影月報,2022(02):62.
[2]盧賜,楊揚.探析板胡與秦腔音樂的關系——以《秦腔曲牌》為例[J].明日風尚,2022(01):33-36.
[3]劉坤.探析板胡演奏中對戲曲板胡演奏技巧的借鑒——以河北梆子、豫劇、秦腔為例[J].黃河之聲,2021(22):101-103.
[4]李金平.秦腔板胡的表現力與演奏藝術研究[J].黃河之聲,2021(12):91-93.
[5]徐小丹.秦派板胡演奏藝術特性研究[J].黃河之聲,2021(05):28-30.